周 云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畜牧獸醫事物服務中心,甘肅清水 741400
雞螺旋體病是雞的一種急熱性傳染病,由雞疏螺旋體感染所引起,雖然本病未曾有過大規模的流行,但雞場一旦發生會導致整個雞群生產性能顯著下降,從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1]。為了能幫助大家對本病有個更清晰的認識,本文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本病的病原為雞疏螺旋體,分類學上是介于細菌和原蟲之間的一種單細胞微生物,本身無明顯的細胞核,鏡下觀察形態細長,約6~30 μm的長度,每個螺旋體有5~8個螺旋,如彈簧狀。螺旋體自身通過旋轉的方式運動,以多行橫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在體外條件下很難培養,對培養條件要求非常高,且不適用于固體培養基。本菌生長速度非常緩慢,脫落宿主后在自然界中很容易死亡,對大多數種類的消毒藥都敏感。當感染雞后,其在血液中非常活潑,易被常用的染色液著色,可用于本病的診斷。將螺旋體接種到雞胚絨毛尿囊膜、尿囊或卵黃囊中后,經4~6 h可使雞胚死亡,同時能得到大量子代螺旋體。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發病最為嚴重,可能與此季節媒介昆蟲非常活躍有關。除了雞之外,鴨、鵝、火雞及其它野生鳥類也能感染,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媒介昆蟲波斯銳緣蜱進行傳播,感染過病雞的蜱其刺鰲中可攜帶病原,重新感染健康雞時,病原經刺鰲發生傳播。各種日齡、品種和性別的雞都能感染,但以幼齡雞感染率最高,病死率也最大,日齡越小,防控難度越大[2]。性成熟后的雞對本病有一定抵抗力,很多情況下都呈一過性,不用藥治療也能自然康復。
本病的潛伏期范圍較大,短則2~3 d,長的可達2周以上,主要和病原的單次感染量、雞日齡以及養殖場的管理水平有關。根據臨床發病緩急程度,本病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
急性型病例潛伏期非常短,感染雞表現體溫上升,精神差,眼睛半閉,采食量下降,常躲在籠子一角呆立,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羽毛蓬松,毛色干燥,糞便不成形,呈蛋清樣,里面含有綠色或黃色的塊狀物。隨著疾病的發展,病雞出現貧血表現,雞冠和肉垂缺血發白,走路不穩,甚至無法站立,嚴重的表現神經癥狀,全身抽搐,撲打翅膀。疾病進入后期時,感染雞采食廢絕,血液中紅細胞被大量破壞,血紅素含量上升,病雞呆立一角,閉目縮頸,最終因機體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到1周。
慢性型通常發生于日齡較大的雞場,臨床表現和急性型相似,只是病程更長,死亡率較低,大多數感染雞都能自行耐過。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最典型的病理變化是肝臟和脾臟出現腫大,特別是脾臟,腫大非常明顯,被膜下有斑點狀出血和壞死灶,肝臟淤血嚴重,表面有大量針尖樣的灰白色壞死灶。還有些病例表現腎臟尿酸鹽沉積,腸道卡他性炎癥,皮膚黏膜黃染,內臟器官廣泛出血。
螺旋體對自然界的抵抗力非常弱,加強雞舍的消毒能很快阻止疾病的傳播,故一定要重視消毒,特別是對于疫區雞場,每周不能低于3次的環境消毒。消毒液建議以氯制劑、過氧化物類和氧化劑類消毒劑為主,效果更好。除了環境消毒外,每周最好也進行不低于2次的帶雞消毒,消毒劑可選擇醛制劑、表面活性劑類或碘制劑。科學到位的消毒能將疾病的傳染性降至最低。
加強雞舍的通風,保持舍內干燥,每天及時清理糞便。免疫疫苗時要注意針頭的消毒,必要時可在做苗前的2 h大群集中飲用對螺旋體敏感的抗生素,從而防止通過針頭感染。疫區雞場更要加強本病的監控,疾病早期病原多呈現散在狀態,后期逐漸轉為團狀或束狀,臨死前減少或消失,根據疾病的發展過程,雞群中一旦發現可疑雞只,第一時間采用血涂片法染色確診,并做好隔離和全群防疫工作。
波斯銳緣蜱是本病的傳播媒介,在炎熱高溫的季節,這種蜱蟲活動最為頻繁,雞場應及時采取措施,對場內這種蜱蟲進行滅殺。雞場環境用敵百蟲或菊酯類藥物噴灑,如果雞群已經感染,則使用伊維菌素大群拌料或注射使用,以驅殺體表的蜱蟲。雞舍內要做好環境衛生管理,每天對環境中的雜物、灰土、蜘蛛網等進行清掃,保持環境整潔。
本病治療越早效果就越好,雞群的病死率也會越低。臨床常用的藥物有土霉素、四環素、多西環素以及新胂凡納明等。另外,氨基糖苷類藥物慶大霉素、鏈霉素、安普霉素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但這些藥物口服難以在腸道中吸收,治療時必須注射給藥,使用方法上稍顯麻煩。治療期間,一定要做好病死雞尸體的無害化處理,盡量采用焚燒或深埋的措施,防止病原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