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阮雅清,張文華,李晶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太原 030024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消化道腫瘤(digestive tract tumor,DT)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約占全部腫瘤的50%以上[1]。DT現在已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因此,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手術最佳時機。目前,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手術切除和術后放療、化療為首選,但手術及放療、化療的不良反應,以消化道反應最常見,如呃逆、便秘、納差等,加上患者因疾病本身帶來的焦慮、失落等心理問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中醫藥輔助治療對中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的研究成為熱點。
李晶,山西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名師,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名醫,臨證強調中醫臨床思維,主張四診合參,審因與辨病、辨證相結合,融理法方藥于一體,注重方證相應、病證相合。筆者有幸跟隨李老師學習,現將李老師治療消化道腫瘤經驗總結如下。
1.1 脾胃虛弱為病機關鍵,虛、寒常兼見《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逼⑽笧闅庋醇昂筇熘?,臟腑功能衰退,尤以脾胃功能衰退最為明顯。李老師認為,消化道腫瘤首先傷及本臟,脾胃運化失司,升降樞紐無度,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日久聚而為毒,發為腫瘤,故脾胃虛弱為病機關鍵。腫瘤手術及放療、化療,解毒之品直中臟腑,故虛、寒常為兼見。表現為納差、呃逆、疼痛等癥狀,臨床李老師投以補益脾胃,溫養中焦之品。
1.2 瘀毒常兼夾為病李老師臨床常說:“此病氣血傷,氣不行則血亦滯,毒亦滯”。本病本虛標實,癌細胞依舊為致病原,加之手術及放療、化療,瘀毒互結,不通則痛,臨床表現為胃脘脹滿、腹脹、疼痛等。雖然脾胃虛弱為其病機關鍵,但也要認清楚疾病發展因素,要治病防變,樹立治未病思想,臨證講究標本兼顧,補益脾胃,扶助正氣,佐以解毒、活血之品。
1.3 肝失疏泄,氣血不行黃元御言:“風木之性,專于疏泄,泄而未遂,則梗澀不行”。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藏血,與其疏泄功能相互為用,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郁遏,則血脈得暢[2]。消化道腫瘤患者長期情志不舒,則肝氣郁結,木郁克土,運化失常,則氣機升降無度。疏泄失司,氣機不暢,血脈不行,則疾病轉歸預后多有影響。李老師認為,疏肝郁兼以養肝為宜,投以疏肝理氣、柔血養肝之品,效果俱佳。
1.4 腸腑不得調和多見脾土生金,肺與大腸相表里?!夺t經精義·臟腑之官》言:“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辈糠只颊叱<嬗斜忝氐缺憩F,李老師臨證主張宣肺氣以行下,開上提下,既可降氣亦可通便,還可潤腸以通便。部分患者表現為泄瀉,因脾胃虛弱無以運化水谷,寒濕交雜,糟粕而下,發為泄瀉,李老師臨證主張祛風除濕、溫中收澀以止瀉。
根據患者病機特點,李老師認為,治法應溫補中焦,理氣為上,升降同調,祛瘀生肌,佐以解毒等,自擬殘胃方治療,基礎方為:柴胡12 g,黨參15 g,枳殼12 g,白術15 g,白芍15 g,茯苓10 g,醋香附10 g,白及10 g,石見穿10 g。
2.1 健脾益氣,四君子湯為用李老師認為,此病脾胃虛弱為關鍵,而四君子湯作為補脾胃的基礎方,應用范圍廣泛。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健脾益氣,調理中焦之功效。
方中黨參性味甘平,補中益氣不溫燥,脾胃受納、運化有度,水谷精微可上行下達,滋養全身,常用于脾胃虛弱無明顯寒熱之象者?,F代研究發現,黨參具有抗潰瘍、保護胃黏膜、調整胃腸運動的作用[3],黨參中的多糖具有抗腫瘤作用[4],提高人體免疫力。若見年老體虛不受補者,可用太子參替代。
白術性味甘、苦、溫,健脾益氣,燥濕止汗,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癌癥患者毒邪侵襲日久,正氣已虛,且手術、放療、化療等,進一步耗傷人體氣血津液;臟腑功能失調,氣虛無力推動,津少則腸道干涸,無以行舟,出現便秘。白術運化脾陽。脾為后天之本,脾健則可補肺、腎,化生氣機。氣機得化,則津液得生、血運得旺,腸道澀滯可解,胃腸運行有力[5-6]。《傷寒雜病論》言:“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薄秱擃惙健吩疲骸鞍仔g生腸胃之津液”。現代研究發現,白術具有增強胃腸蠕動的功效[7-8]。李老師用白術健運脾胃,以達到下行通便功效,若患者有腹瀉,則改為麩炒白術。
脾喜燥惡濕,李老師常用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濕。臨證見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者,用茯苓補益效果明顯。薏苡仁甘淡微寒,偏于下行,又可取三仁湯暢中之意,臨證見舌胖大水滑,邊有齒痕者,可用薏苡仁。對于脾虛濕盛明顯者,可二者合用健運脾氣,淡滲利濕。
2.2 理氣為上,升降同調李老師將“郁”作為疾病發展的誘因,認為虛則有滯,氣虛無力推動則郁結,升降樞紐失調,出現呃逆、胃脘脹滿、便秘等,故理氣之品不可少。臨證中多選取四逆散加減,呃逆者可配旋覆花、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腹痛者配高良姜溫中行氣止痛。
李老師臨證注重升降,喜用對藥,以求升降相因,剛柔相濟。例如柴胡配白芍,柴胡疏肝,白芍柔肝;烏藥配白芍,烏藥理氣止痛,白芍斂肝陰不傷胃,剛柔并濟;柴胡配枳殼,柴胡升提,枳殼降氣;杏仁配紫蘇梗,紫蘇梗升散,杏仁降氣,升降相合。
2.3 祛瘀生肌,佐以解毒久病傷血入絡,脈絡瘀阻,加之手術直接傷及臟腑,患者可見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有瘀點。李老師善用石見穿活血化瘀,白及消腫生肌。石見穿性味苦、辛、平,有清熱解毒、活血鎮痛、散結消腫之功,是腫瘤科常用的一味中藥,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9-10]。白及在歷代醫家著作中都提到有白消腫生肌功效,《本草經百種錄》言:“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養,與正氣相調,則微邪自退也”?!侗静萸笳妗吩疲骸鞍准?,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惡瘡癰腫”?!度杖A子本草》言:“止驚邪、血邪……刀箭瘡撲損”?,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對腫瘤細胞等有明顯抑制作用[11]。
2.4 腑氣調和,上下協調李老師常言:“腑氣暢通,則上下協調運轉”。對于便秘者,葉天士言:“昔丹溪大、小便閉于下,每每升提肺竅”,可加杏仁、紫蘇子、防風之類,潤腸可加入郁李仁、柏子仁之類。對于腹瀉者,李中梓治泄九法中講,固澀、酸收可加入石榴皮、烏梅、益智仁之類,祛風除濕可加入徐長卿、羌活、防風之類。
李老師在幫助患者恢復機體功能的同時,強調日常調護?;颊唛L期精神壓力大,可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李老師遇此類患者,問診必仔細,以減輕患者精神負擔,同時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反復叮囑患者平時注意事項,囑可適量食用水果、蔬菜,多運動,多飲水。定期體檢,閑暇之余可適當旅行,放松心情,換一換環境,也可以做一些中醫保健操,提高機體免疫力。
郭某,男,51歲,主因“呃逆、納差2個月余”于2019年2月28日初診?;颊咴V2018年8月30日于某醫院行結腸癌(肝區、脾區、乙狀結腸三個病灶)切除術,肝左葉部分切除,術后化療后出現呃逆、納差,食后腹脹,口干不欲飲水,大便干,神疲乏力,呃逆嚴重時自覺氣短,面色發黃,舌紅少苔,舌邊有瘀點,脈沉弦細。診斷:呃逆(脾胃虛弱,氣機郁滯)。治宜健脾益氣,理氣疏肝,活血化瘀,降逆退黃。予殘胃方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2 g,太子參15 g,枳殼12 g,白術15 g,白芍15 g,茯苓10 g,醋香附10 g,白及10 g,石見穿10 g,柿蒂10 g,丁香2 g,旋覆花(包煎)10 g,烏藥10 g,炒蒺藜10 g,郁金10 g,茵陳10 g,酒大黃5 g,梔子10 g,川芎10 g,麥冬15 g,石斛15 g,地黃15 g,虎杖10 g,海金沙10 g。4劑,水煎400 mL,日1劑,早晚分服。
患者呃逆、納差,方中取四君子湯、四逆散、丁香柿蒂散、香附旋覆花湯之意,既可健脾益氣,補益中焦,又可理氣降逆。患者肝左葉部分切除,影響肝的疏泄作用,膽汁瘀積出現黃疸,故加入茵陳、酒大黃、梔子、虎杖、海金沙利膽退黃,大黃還可通便,給邪出路,腹脹加川芎、炒蒺藜、郁金增強行氣活血之功,麥冬、石斛、地黃滋陰清熱。
二診,患者訴服藥后諸癥較前緩解,呃逆較前減輕,午后較為明顯,納食好轉,大便稍軟,小便黃,面色較前紅潤,面黃減輕,舌紅少苔,舌邊瘀點減少,脈沉弦細。上方茵陳加至12 g,酒大黃加至8 g,烏藥加至12 g,枳殼減至10 g。10劑,水煎服。三診,患者整體狀態好轉,有精神,呃逆次數較前明顯減少,面色黃較前明顯改善,納可,二便調,患者訴停用中藥則癥狀加重,舌紅少苔,舌下脈絡瘀曲,脈沉弦細。予加丹參10 g,麥冬加至20 g,石見穿加至15 g,酒大黃減至5 g,柴胡減至10 g,炒蒺藜減至8 g。10劑,水煎服。此后患者因路途遙遠,囑其以上方加減治療,效果俱佳。
通過臨證,李老師強調遣方用藥,講究因機相符、方機相合。此類患者病機明確,脾胃虛弱為病機關鍵,兼夾瘀、毒、滯,故治療應補脾胃、行氣血、祛瘀解毒,達到上下通調,運行無阻。李老師臨床選藥平實,用藥精良,因人制宜,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