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樂樂,談珍瑜
1.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
子宮內膜隨著月經周期變化,雌孕激素的作用,而發生顯著變化。尤老師認為內膜低反應是內膜的雌孕激素受體發生變化,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手術干預,內膜低反應發病率越來越高,可導致月經不調、不孕、生化流產、稽留流產等疾病[1-2]。診斷該病多在婦科四維彩超下觀察內膜情況,可了解內膜的血流及其阻力、內膜蠕動情況、內膜厚薄、內膜連續性等。
尤昭玲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西醫結合婦產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四十余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擅長治療宮腔粘連、多囊卵巢綜合征、婦科血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不孕癥等婦科疑難雜癥。筆者研究生期間有幸在“國家名中醫尤昭玲婦科傳承工作室”跟診學習,現將其治療內膜低反應的經驗整理如下。
子宮內膜有其特有的形態和結構,有周期性的變化,有接納胚胎的功能,內膜形態、結構的變化亦影響著內膜的功能,可導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疾病。尤老師總結出影響內膜的疾病特點,并在電子病歷中詳細記載,作為日后復診的提示,及早干預、精準用藥。
1.1 宮腔粘連由于人流清宮術、內膜結核等原因引起的宮腔粘連,導致內膜形態、結構的改變,結合帶受損,內膜血流異常,造成內膜連續性欠佳、內膜菲薄或內膜缺失等[3]。
1.2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PCOS患者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調節異常,影響內膜血流、血供,造成內膜容受性不良,血流阻力大,影響結合帶的發育,易造成內膜薄、內膜過度增生、血流阻力大、內膜僵硬等,從而導致內膜結構、形態異常[4]。
1.3 子宮肌瘤或腺肌瘤子宮肌瘤或腺肌瘤位置不同,可壓迫內膜,壓迫結合帶,造成局部結合帶形態異常,局部內膜血供異常,影響內膜發育及剝脫[5]。
1.4 子宮畸形單角子宮等畸形子宮,子宮發育異常,亦造成結合帶發育異常,內膜結構異常,子宮血流、血供異常,可影響內膜發育,導致內膜低反應狀態[6]。
中醫婦科學對于內膜低反應沒有相關的闡述,尤老師首次提出內膜低反應的病因病機,《傅青主女科》曰:“蓋胞胎為五臟外之一臟耳,以其不陰不陽,所以不列于五臟之中,所謂不陰不陽者,以胞胎上系帶于心包,下系于命門”[7];尤老師認為,月經周期的變化,子宮內膜的發育主要受腎、心、肝、脾-沖任-胞宮生殖軸來調控,維持女性特有的陰陽消長變化。
2.1 腎陰陽兩虛尤老師認為,內膜發育得益于腎中陰精填充及先天精微物質塑型,月經周期更替依賴腎中之精轉化,腎氣不足則轉化之力不足,陰精充盛,陽氣鼓動,內膜更替過程順利進行。然內膜低反應,多因陰精不足,內膜生長受限,塑型無力,或表現為內膜菲薄,腎陽不足,無力鼓動內膜脫落,或內膜過度增生,或表現為崩漏。
2.2 心氣不舒心主血,女人以血為本,血瘀責之于心,尤老師認為,胞宮無大的經脈循行,而是生脈和纏脈圍繞,氣血瘀滯,則經絡不得通達,精血敷布失司,則無以滋養胞宮。
2.3 肝氣郁結肝主藏血,肝氣郁結則血行不暢,氣滯則血瘀,故臨證組方用藥善用疏肝藥物以順肝氣、養肝血,益一身之精,氣暢則血行,血行則脈絡通達,內膜得養。
2.4 脾陰陽兩虛尤老師認為,脾胃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精血同源,脾虛則氣血生化無源,則精無轉化之源,月經周期的更替、內膜的發育依賴陰精滋養,臨證善用健脾益氣藥物以補后天之精,使得后天精血有生化之源,則內膜得養,周期更替有常。
3.1 治療原發疾病尤老師認為,應治病求因,重視病因治療,如PCOS、宮腔粘連、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等,行經期間為新舊交替的過程,應因勢利導、調理氣血,使胞宮脈絡通暢,治療的最佳時間是月經第1天至第6天,如PCOS患者,尤老師自擬雙花二土湯,具體藥物如雪蓮花、金銀花、土貝母、土茯苓等,以改善內膜血供,使得胞宮脈絡通暢,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8],為內膜發育提供基礎。
3.2 尤老師自創“療膜七法”尤老師臨證四十余載,結合女性生理特點,運用四維彩超觀察內膜形態、結構以及內膜下層結合帶的情況,觀察子宮內膜血流及其阻力、蠕動情況等,不斷總結及臨證觀察,自創“療膜七法”:內膜病變則治療內膜疾病,內膜受壓則舒膜,內膜過厚則斂膜,內膜過薄則增膜,內膜整體條件差則養膜,內膜血流阻力大則宣膜,內膜缺失則補膜,臨證治療理論體系完善,用藥精準,臨床療效顯著。
3.2.1 病則療膜 內膜炎、內膜息肉或內膜囊性增生等疾病,應積極治療內膜疾病,尤老師自擬由黨參、黃芪、白術、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板藍根、大青葉、甘草等藥物組成的調經理膜方,于經期服用,治療內膜炎等疾病,使得病邪隨經血而去,達到調經療膜的目的。
3.2.2 壓則疏膜 子宮肌瘤或腺肌瘤等壓迫內膜,可通過婦科四維彩超診斷,準確測量肌瘤距離子宮內膜的長度及結合帶和內膜的結構情況,即可明確診斷內膜是否受壓,癥狀可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尤老師認為,不可一味運用酸澀收斂的藥物調經,應疏散內膜,臨證常用代代花、綠梅花等藥物疏散內膜,使內膜血流通暢,疾病自愈。
3.2.3 厚則斂膜 子宮內膜過度增生,或在排卵期前彩超監測內膜大于10 mm,即可診斷內膜偏厚[9],尤老師認為,內膜偏厚影響胚胎著床,臨證常用山萸肉、金櫻子等藥物收斂內膜,使內膜形態及結構正常,維持內膜的正常功能。
3.2.4 薄則增膜 子宮內膜過薄,可影響受孕,試管移植時內膜過薄則影響成功率,排卵期子宮內膜在彩超下監測若小于6 mm或黃體期子宮內膜小于7 mm,則診斷內膜過薄,尤老師臨證善用山藥、黑豆、蓮子等健脾益腎滋養內膜,促進內膜發育。
3.2.5 差則養膜 子宮內膜整體環境差,可合并內膜薄、結合帶異常、血流異常等多種情況,尤老師認為腎虛脈瘀為主要原因,自擬由黑芝麻、山藥、阿膠、大棗等藥物組成的養膜糕,滋養內膜,改善內膜整體環境。
3.2.6 阻則宣膜 子宮內膜血流阻力過大,尤老師臨證善用三七花、月季花等宣散類藥物以宣散內膜,內膜得宣則血供得調。
3.2.7 缺則補膜 現代醫學不斷進步,手術技術日益完善,宮腔操作手術普及,導致內膜受損、結合帶受損、內膜缺失,甚至表現為宮腔粘連,尤老師臨證善用黨參、山藥、蓮子等藥物,以滋補內膜,修補內膜,維持內膜結構和形態[10]。
內膜低反應在中醫古籍以及中醫婦科學中尚無相關記載,尤昭玲教授從事中醫婦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四十余載,善于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思維去參悟疑難病癥的本質特征,善用新法新藥治療新型疑難雜癥,尤老師首次提出內膜低反應的認識,并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總結其治療方案,認為該病病因主要為腎虛脈瘀,自創“療膜七法”,湯藥及糕類藥膳同用,有效促進內膜發育,維持內膜結構和形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