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孫美玉,周勝紅,3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3.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電針療法是指毫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再將電針儀輸出的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1]。傳統脈沖電針的波形較為固定,易產生耐受,限制療效。音樂電針是基于脈沖電針和音樂療法的基礎上,將特定的音樂信號轉換為同步的脈沖電流,與音樂分別作用于人體經穴和聽覺器官的治療方法[2]。兩者均可通過脈沖電流作用于人體特定穴位而治療疾病,存在部分區別和聯系,現從作用部位、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脈沖電針概述目前,電針類型多樣,有晶體管脈沖電針儀、集成電路電針儀、嵌入式電針儀器和結合計算機平臺的電針儀等,其中,脈沖電針儀在臨床應用廣泛[3]。電針是將針刺與電生理相結合,代替了手法行針,不僅可以提高毫針治療效果,還擴大了其治療范圍,具有鎮痛、消炎、雙向性調整及增強免疫力等作用。但傳統脈沖電針刺激的脈沖頻率固定,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機體對刺激產生耐受,針刺效應隨之減弱,這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中對抗鎮痛的物質大量釋放和機體對內源性單胺類神經遞質產生耐受有關[4]。
1.2 音樂電針概述我國音樂療法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五音療疾理論,將音樂療法用于診斷和防治疾病[5]。我國一些學者先后將音樂、穴位和電脈沖三者有效結合應用于臨床,后在音樂療法和電針療法的基礎上,經眾多研究者不斷研究和探索,音樂電針獲得快速發展[6-7]。音樂電針不僅可以通過刺激穴位,達到補虛泄實、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同時,經音樂信號換能處理后產生的音樂脈沖電流,波形多變,增加了刺激量。此外,特定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可對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產生治療作用。
脈沖電針是將輸出電極的導電夾連接在毫針上,使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機體穴位,引起組織電生理學改變,達到激發經氣、治療疾病的作用。音樂電針除將音樂信號轉換成的不規則脈沖電流作用于特定經穴外,還將具有治療效果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充分發揮音樂療法的作用[8]。
脈沖電針儀是通過按一定規律在極短時間內出現的電壓和電流的突然變化形成脈沖電流,其波形為固定的周期性重復。脈沖電流對機體產生電的生理效應,可實現各種不同的治療作用[9]。電針的參數主要包括波形、頻率、脈沖幅度、脈沖寬度、時間和刺激強度,不同的電針參數可產生不同的神經生理和神經化學機制,達到不同治療效應。
3.1 對神經遞質的影響研究表明,電針可刺激部分神經肽產生,從而達到鎮痛作用,2 Hz的低頻刺激可使中樞產生內啡肽、內嗎啡肽和腦啡肽,作用于相應受體后表現為持續而緩慢的鎮痛作用,100 Hz的高頻刺激可使中樞產生強啡肽,主要表現為即時鎮痛[10-11]。張亮平等[12]研究發現,電針可緩解神經痛大鼠機械痛覺過敏,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海馬區谷氨酸(glutamate,Glu)、提高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 aspartic acid,NAA)有關。5-羥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能參與痛覺、睡眠和體溫等生理功能的調節,精神病與偏頭痛等多種疾病的發病,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5-HT含量及功能異常有關[13]。王乾娜等[14]研究發現,電針可使偏頭痛大鼠血清中5-HT含量升高。許果等[15]研究發現,電針心肌缺血大鼠心經可使海馬DG區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含量降低,多巴胺(dopamine,DA)及5-HT含量升高,調節副交感和交感神經的動態平衡,改善心肌損傷。嚴嘉寧等[16]研究發現,電針可抑制腦卒中后抑郁大鼠腦Glu和Glu受體的表達,減輕卒中后腦損傷,改善PSD大鼠抑郁狀態。
3.2 對信號通路的影響王依瀅等[17]研究發現,電針刺激能影響大鼠PFC的P35/P25-CDK5-Tau蛋白磷酸化信號通路,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與發展。黃琪等[18]研究發現,電針刺激可以激活沉默信息調節因子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號通路,引起NF-κB的去乙酰化,使下游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得到控制,改善肥胖大鼠的胰島素敏感性。陳麗瑩等[19]研究發現,電針刺激大腦中動脈栓塞大鼠能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介導的基質金屬蛋白酶-9信號通路,減輕腦缺血后血腦屏障的破壞程度。杜寧等[20]研究指出,MAPKs信號通路及海馬NO-cGMP-PKG信號通路參與一系列疼痛傳遞過程,電針刺激可影響信號通路上相關基因蛋白的表達,調節疼痛信號傳導,達到針刺鎮痛的作用。
3.3 對代謝組學的影響陳美琳等[21]研究發現,電針“內關”預處理可改變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血清代謝模式,通過調節丙酮酸、氨基酸、酮體、能量等起到一定的預保護作用。佟欣等[22]研究發現,低頻電針刺激酒疸證模型大鼠足三里穴,可通過調節機體糖代謝和腸道菌群代謝對其產生治療作用。張可等[23]運用電針刺激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可正向調節γ-氨基丁酸,并改善尿液樣本中小分子物質的代謝含量,對胃腸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功能。
音樂電針是將音樂療法和針刺療法相結合,主要通過不規則的脈沖電流和特定的音樂作用于機體,具有刺激經穴和音樂治療的雙重作用。與脈沖電針比較,音樂電針在不易耐受和音樂治療方面更具優勢。
4.1 不規則脈沖波的作用音樂電針儀將音樂信號轉換成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混合脈沖電流,與脈沖電針相比,其輸出波形為音樂聲波,具有調制的特點,是不規則脈沖波形,頻率和振幅隨音樂的旋律、節奏等變化而變化,這些經過處理后的音頻信號,頻率復雜多變,作用于人體時,始終形成一種新的刺激,機體來不及適應立刻又轉入另一個新的脈沖,可以有效克服機體耐受形成[24-25]。
現代研究指出,內源性阿片肽為參與電針鎮痛的主要物質,八肽膽囊收縮素是目前已知最強的抗阿片肽,在電針耐受中起重要作用[26]。東貴榮等[27]研究表明,音樂電針多次刺激后大鼠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mRNA的表達速度減慢,而脈沖電針組CCKmRNA的轉錄水平加快。東紅升等[28]研究發現,連續多次刺激后,脈沖電針提高痛閾的作用呈下降趨勢,而音樂電針的鎮痛作用隨刺激次數的增加未見下降,說明音樂電針可有效克服機體耐受。
4.2 音樂療法的作用音樂療法是以心理療法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通過聲波對人體產生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以達到調節情緒、調整機體、促進康復的作用[29]。我國音樂療法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五音療疾理論,將音樂療法用于診斷和防治疾病。《靈樞·邪客》言:“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將五音與五行、五臟、五志相對應,不同調式的音樂各有特點,通過辨證施樂,可調暢情志,調達氣機,使精神內守,陰陽平和,臟腑協調[30-32]。
葉琳娜[33]認為,可以從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三個方面探討音樂療法的作用機制。物理層面上,當音樂的節律與人體固有的自主節律相一致時,可與人體內各種性質的震動產生生理共鳴,調整機體紊亂狀態,恢復機體自主節律,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34];生理層面上,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輸至中樞神經系統,可調節神經興奮性及腦電信號的傳遞,對神經、運動、感知等多個系統產生調節作用,調整人體生理功能[35];心理層面上,音樂能夠刺激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邊緣系統中有調節情緒行為與情緒體驗的復合神經機構,大腦皮層能直接調節、控制情緒和情感,通過聆聽音樂,可改善不良情緒,引起積極的心理反應[36]。
綜上所述,脈沖電針與音樂電針在作用部位、作用機制等方面有著相似之處,但二者也存在區別。在臨床應用方面,脈沖電針儀價格較低,臨床普及率高,經過大量臨床和試驗研究,作用機理較為明確,但長時間刺激易發生電針耐受現象;音樂電針儀不易耐受,克服了傳統脈沖電針的一些不足,充分發揮音樂療法的功效,在鎮痛、情志、精神疾病等方面更具優勢,但價格較高,且對音樂的選取有嚴格要求,目前,對其研究較少,作用機理認識尚不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針對脈沖電針儀的適應性需開展更多研究,對其刺激方式進行優化;針對音樂電針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深入剖析音樂電針的作用機制,進一步闡明音樂的選擇對脈沖波頻率及臨床療效的影響,擴大其臨床應用范圍。臨床應用時,應綜合考慮兩者的優弊,選擇最優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