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虹
青海省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畜牧獸醫站,青海德令哈 817000
隨著我國畜牧養殖業不斷向規模化方向發展,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傳染病可對養牛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又稱為牛肺疫,是一種由絲狀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患病牛主要臨床癥狀為體溫升高、食欲不佳、精神萎靡、呼吸困難、皮下水腫、毛發粗糙,嚴重的甚至死亡。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需嚴防疫情,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增強防疫意識,減少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感染導致的。該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差,對陽光、紫外線、干燥、高溫敏感,常用消毒劑可起到很好的殺菌消毒效果。另外,感染該病原體后,可在病牛的肺、胸膜腔、氣管等部位檢測到病原體。病原體的潛伏期為20 d左右。患病牛可通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排出病原體,進而污染飼料、空氣和飲水,導致健康牛群感染。該病原體對青霉素極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日常飼養不要經常使用抗生素藥物[1]。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染性強,主要感染動物為黃牛、奶牛、水牛等。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在飼養水平低、飼養密度較大、通風不良的牛舍內易高發。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可感染任何品種年齡段的牛群,一旦感染會長時間攜帶病菌,即使治愈后也會存在一定的傳染性。健康牛只在接觸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或病牛的排泄物后可被感染。該病在春、冬季節多發[2]。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可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類。
急性型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發病初期主要臨床癥狀為連續體溫升高(40 ℃以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嚎叫、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胸部有疼痛感。部分病牛鼻孔擴張、膿性鼻液大量分泌。病程后期可出現心臟衰竭、皮下水腫等癥狀,嚴重的會出現反芻停止、消化系統紊亂、口吐白沫、體溫下降、呼吸衰竭,哺乳期母牛停止泌乳。
慢性型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臨床癥狀較急性型輕。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下降、機體消瘦、毛發粗糙、運動量下降、奶牛產奶量減少、體溫升高,部分病牛皮下水腫。慢性型感染治療痊愈后,仍長期攜帶病菌,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3]。
對病牛進行解剖后,可發現胸腔肺臟部位出現病變,有明顯的纖維素性胸膜炎、肺炎癥狀。胸膜增厚,纖維素附著明顯,病灶處壞死。
根據疫病的流行性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可對疾病進行初步診斷。其次,可采集病牛的呼吸道分泌物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通過染色確定為牛傳染性胸膜肺炎陽性,再進行血清學檢測,可對該病進行確診。
急性型病牛可用注射化可的松頭孢喹肟進行治療,每天一次,連續使用5 d。慢性型病牛,可使用氟苯尼考配樟腦肌肉注射進行治療,連續注射3~5 d,同時可搭配抗生素使用。也可使用磺胺類抗菌素進行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續注射3 d。
傳染性胸膜肺炎在通風不良、潮濕等環境下更易暴發。因此日常飼養需保證牛舍的通風、透光、溫濕度適中。夏季做好防暑、通風工作,冬季做好保溫工作。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牛的營養需求進行飼喂,確保營養均衡,提高機體抵抗力。
加強飼養環境管理,定期進行殺菌消毒,對牛舍污染物進行無公害化處理。養殖場內堅持采用自繁自養方式,盡量避免從外區引進牛,尤其是疫情地區。對于新引進的牛也需加強隔離觀察,再確定沒有感染后方可進行混群飼養。對于患病的病牛需及時進行撲殺及無公害化處理,對健康牛群進行疫苗注射,預防疫情大規模暴發。對出現疫情的周邊地區開展全面嚴格排查,定期加強巡查工作,密切觀察牛群健康狀況,及時上報相關情況,堅決阻止疫情蔓延擴散。
可通過廣播、網絡、新媒體等傳播途徑,對養殖人員進行疫情防控宣傳及培訓,全面提高養殖人員對疫情的重視程度,增強工作人員的防疫意識。另外,養殖場內建立安全有效的飼養管理制度,減少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
目前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主要為兔化綿羊弱毒苗和兔化弱毒苗。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減少疾病的發生。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種強傳染性和接觸性疾病。患病牛可出現高溫、食欲不振、消瘦、皮下腫脹等癥狀,嚴重影響養牛業的發展。日常預防牛傳染性胸膜肺炎關鍵在于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防疫宣傳培訓,及時進行疫苗免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