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其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對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的“十四五”目標。生態保護是全國一盤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將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督ㄗh》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形勢,著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立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生態文明建設需持久發力、久久為功。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和變化的進程,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環境、任務和要求,只有把準其基本特征和內在規定,發展才能科學和有效。著眼不同的發展階段,從提出“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可持續發展”到“協調發展”,從“科學發展觀”到“新發展理念”和堅持“綠色發展”,都表明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種執政理念和實踐形態,貫穿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過程中,貫穿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麗中國夢的歷史愿景中。盡管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因此,我們要在鞏固“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基礎上,科學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抓緊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發展理念作為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鮮明導向,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舉措。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就是要高起點、高要求、高質量地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社會進程中的一體兩翼。良好的生態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蘊含著無窮的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關鍵之處在于找準平衡點、發力點和著力點。在實踐中樹立新發展理念,才能獲取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豐收”。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對于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十四五”時期需要更加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并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需要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需要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一是大力組織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全面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聚焦黃河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加快建設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不斷提升我區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二是深入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全面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草原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三是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相關法規和管理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辦法,逐步加大對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多樣性優先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創新生態治理體系和投融資模式,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支持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探索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市場主體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開展全區及重點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編制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表與負債表,探索自然資源資本證券化模式。支持生態保護地區政府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共建綠色發展基金,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構建資源環境權益的綜合性交易平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產業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努力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
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福祉、國家富強、民族未來,需要在全社會弘揚與之相配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厚積薄發,綜合施策、多措并舉。一是系統開展生態文化理論和公共政策研究。對于重大環境問題,在加強環境標準管理的同時,需要深入開展理論和公共政策研究,建立公共政策智庫和專業研究隊伍,推出理論研究成果。二是整體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工程。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首先應實現人的思想和追求的綠色化。要構建生態文化傳播平臺,打造生態文化產品,實現先進文化引領、優美作品感染、良好行為示范、綠色人物帶動。通過生態文化的培育引領,實現由“要我環?!毕颉拔乙h?!鞭D變。三是持續開展生態文化發展狀況調查評估。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文化進步水平,決定著不同的引導政策措施。要持續而準確地把握階段狀態、監測動態變化、預判發展趨勢,因地因時因人,持續完善相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