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剛
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緊緊圍繞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謀劃“十四五”發展和2021年經濟工作,明確提出促進西部盟市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提出要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增加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供給,進一步為巴彥淖爾特別是河套灌區明確了發展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導,按照自治區黨委的戰略擘畫,積極探索符合巴彥淖爾戰略定位和區域特點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包括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在內的“一湖兩海”水生態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強調“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為我市這兩項事關全局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確了工作方法和路徑。
我們要切實擔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河套灌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的新時代使命任務,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重要特征和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把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有機結合起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地域、全要素綜合治理為基礎,把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作為第一戰略,堅持以畝均效益論英雄,以“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以平臺載體建設為示范,以健全社會化服務為保障,全面整合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不斷提升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推動農牧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向集約高效轉變,農畜產品由原料、初級產品銷售向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轉變,產品質量由一般向優質特色高端轉變,市場營銷由低端市場向中高端市場轉變,努力建設國家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市。
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基礎,發展綠色現代農業是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2020年9月16至1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巴彥淖爾市黨委、政府主動作為,聯合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管理編輯部(中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策劃組織了“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交流協作會議”,會議發布了《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地市級交流協作機制巴彥淖爾共識》,標志著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地市級交流協作機制正式建立。
巴彥淖爾市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是阻止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蒙古戈壁連成一片的重要生態屏障。境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烏拉特草原、河套平原、陰山山脈、烏蘭布和沙漠、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和300多個湖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我國第八大淡水湖,承擔著調節黃河水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氣候等重要功能,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
多年來,由于農田退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烏梁素海,加之生態補水不足,烏梁素海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五類,湖區面積大幅縮減,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7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包括烏梁素海在內的內蒙古“一湖兩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們深刻認識到,烏梁素海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必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全流域全要素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才能徹底消除生態隱患,為河套灌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為保障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在市委領導下,全市統一思想,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整體布局的思路,編制了烏梁素海全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及礦山、林業、草原、沙漠等專項治理規劃,推進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同時,超前謀劃、搶抓機遇,爭取并實施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同步實施點源、面源、內源治理。在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和中國—以色列(巴彥淖爾)防沙治沙生態園,積極探索沙漠治理與光伏發電、沙草產業等綠色產業相結合的可持續治理模式,阻止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行動,實現城鎮污水和工業園區廢水全部收集、處理、回用。在河套灌區,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可回收地膜,引導農民和企業綠色生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農村牧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全市統籌、打破行政區域,引進大型企業,運用德國等先進技術,集中處理畜禽糞污、垃圾污水等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沼氣,打造生物質發電產業鏈。2019年8月,內蒙古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會在我市召開。2020年5月,巴彥淖爾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被國務院通報表揚。搶抓國家實施黃河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的機遇,積極推進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專用通道工程、黃河生態廊道等重大項目。通過生態大治理、大保護、大提升,進一步打牢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爭創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0年10月,烏梁素海流域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做強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市委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和重點。聘請國內權威農業專家與本地實踐經驗豐富的土專家一起,研究找準河套平原農牧業的特色和優勢,編制了糧油、果蔬、肉乳絨、蒙中藥材、飼草、生物質能等六大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布局。主動擔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糧食產量穩定在60億斤以上,牲畜飼養量2268萬頭(只),已成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夠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有機原奶、葵花籽、脫水蔬菜生產基地和番茄出口基地。
二是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河套灌區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地48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4%。我們與清華大學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進73家企業,進行21項改鹽新技術試驗并推廣,5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2018年8月,全國鹽堿地改良技術高峰論壇在巴彥淖爾市舉辦。2019年以來,我們制定涉農涉牧資金統籌整合實施辦法,整合涉農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畝均投入標準,同步實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節水灌溉等項目,避免重復建設、資金浪費,逐步達到現代農業生產要求。河套灌區高標準農田全部改造完成后,可新增糧食產量60億斤以上。
三是加強平臺載體建設,科技支撐、示范帶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引進整合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生產模式,建設中美金伯利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天賦河套”中韓智慧農業示范園等5個中外合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成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0萬畝、農牧業示范園區130個、田園綜合體29個,正在建設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示范帶動和倒逼農牧業經營主體轉變生產方式,直接與先進生產技術和模式接軌。加強與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傅伯杰院士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柔性引進30多位知名院士和權威專家,為我市生態治理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堅持畝均效益論英雄,推動農牧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市委提出“畝均效益論英雄”的理念,通過品牌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等綜合措施,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全市1/3的優質耕地畝均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達2萬元的目標。引進培育中糧、魯花等291家龍頭企業,扶持7000多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建立了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多種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積極推進農商互聯,7個旗縣區全部建成電商產業園,入園企業達1323家,全國農商互聯產銷對接會在我市召開。農產品出口93個國家和地區,連續11年居內蒙古首位。依托河套特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民主村、富強村等一批特色村鎮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最美村鎮,示范引領鄉村振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是創建并打響“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價格。2018年我們成功創建注冊并全面打響“天賦河套”品牌,統領優勢特色農產品走向高端市場。創建當年就榮登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獲得中國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等十項大獎。專門成立綠色產業統籌發展辦公室、巴彥綠業公司,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該品牌。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合作,組建“天賦河套”農產品質量聯合管理中心,制定183項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嚴格按標準授權、獎勵、監督、退出,倒逼生產經營主體生產高品質產品。建成“天賦河套”總部基地,在全國各地布局“百城千店萬柜”,京東、淘寶等旗艦店上線運營,建成“天賦河套·盒馬鮮生羊肉小鎮”,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入北上廣深市場。授權的53款優質產品實現溢價30%以上,帶動全市農產品整體溢價15%以上。“天賦河套”品牌已成為帶動優質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實現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