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慧
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婦女群體保健科 410000
世界上婦女中最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就是嚴重威脅著婦女健康的宮頸癌和乳腺癌(以下稱“兩癌”)[1],乳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首位,而且發病率愈來愈年輕化并且該數字也在逐年增加。每年全球大約有一百多萬新的乳腺癌和五十萬新宮頸癌患者,其中有五十萬前者案例患者死亡,后者則有二十萬。我國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近二十五萬,死亡人口超過了1/4,達到了七萬多人[2],2012年,新增的宮頸癌患者為六萬二千人,死亡人數近一半,高達三萬人[3]。中國女性中此兩種癌癥的發病率都處在上升態勢[4]。世界衛生組織公認,通過普查,利用篩查的方法可提高婦女“兩癌”的早診、早治率,降低病死率。近年,我國對“兩癌”的重視度不斷提高,2009年衛生部頒布《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管理方案》,著力保障婦女健康,并于2016年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形成3年為一篩查周期的長效機制。
為提高廣大婦女健康水平,實現“兩癌”早診早治率,降低病死率,長沙市自2009年啟動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項目,率先在寧鄉縣等開展試點工作,2009年,衛生部確定寧鄉縣為“兩癌”免費檢查項目縣,2012年新增瀏陽市、長沙縣為“兩癌”免費檢查項目縣,2016年作為全省、全市民生實事項目全面鋪開。2018年提標擴面,受益人群由35~64歲農村婦女擴展為具有長沙市戶籍或取得長沙市居住證(居住證在有效期內)年齡在35~64歲的婦女,檢查經費由140元增至200元。且創新工作模式,采用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進行宮頸癌初篩,采用“一管法”采樣,進行HPV、新柏氏液基細胞學檢測(TCT)采樣,有效減少了HPV陽性患者的失訪。2016年至2019年,長沙市“兩癌”檢查項目共完成檢查403 311人,2016年至2019年,長沙市“兩癌”檢查項目共完成檢查405 692人,檢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1 966人,癌前病變1 958人(其中CINⅡ和CINⅢ1 932人,原位腺癌26人),宮頸癌183人(微小浸潤癌54人,浸潤癌123人,其他惡性腫瘤6人)。宮頸癌前病變檢出率482.82/10萬,宮頸癌檢出率45.13/10萬。乳腺癌結案405 537人,發現不典型增生15人,乳腺癌289人(其中小葉原位癌3人,導管原位癌20人,浸潤性導管癌168人,浸潤性小葉癌97人,其他惡性腫瘤1人),乳腺癌前病變檢出率3.70/10萬,乳腺癌檢出率71.26/10萬。
實踐證明,“兩癌”篩查工作對提高“兩癌”的早期診治,降低病死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如何有效地管理數以十萬計的“兩癌”資料是我們急需解決,且必須面對的問題。
長沙市免費“兩癌”篩查項目中,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為初篩機構,市級婦幼保健機構為接診機構,承擔診斷工作。初篩機構配合婦聯宣傳發動、組織適齡婦女參加檢查,負責數據、病史采集、臨床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提出醫學建議,進行分類指導;對檢出異常/可疑患者進行召回、轉診和隨訪,并定期開展質量控制。2019年之前的工作流程為:(1)首先村(居)專干負責在各級機構,包括(村、組、街道)進行宣傳和前期的動員工作,并將初次篩查時間告知受檢者。(2)負責初次篩查的機構在接觸到受檢者后,該機構的醫務人員需收集篩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并創建相關的文檔,然后對該對象進行進一步的相關檢查,包括婦科、白帶常規HPV、TCT及乳腺檢查等。并將結果可疑或異常的篩查對象轉診至接診機構進一步檢查及確診。(3)最后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報表并存檔管理。
截至2018年長沙市的“兩癌”篩查的工作方式還處于原始狀態,整個篩查工作以手工錄入、紙質記錄為主。面對龐大的篩查人群,檢查流程漸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在信息連貫性、各級管理者監督質控、數據分析等方面存在著不足。(1)無法避免出現數據錄入錯誤、信息重復錄入等問題,影響后續隨訪工作質量,加重相關部門管理負擔。(2)篩查的宣傳、預約、信息登記、結果反饋、陽性案例管理與回訪、數據報表及管理仍處于人工管理階段,需消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維持。(3)各篩查機構信息孤立,難以實現數據的有效集成與共享,無法準確、完整、及時、動態地反映篩查工作,信息匯總不便,流程和處置效率難以提升。隨著篩查的深入和廣泛、篩查人數的增加,長沙市“兩癌”篩查項目在管理方面的需求有了較大擴展,既往傳統工作模式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逐漸降低。為了更好地適應婦幼保健事業的快速發展,區域婦幼衛生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數據庫的建設、建立信息化的“兩癌”篩查平臺管理系統勢在必行。
為了進一步提升全市“兩癌”篩查工作的管理,長沙市衛生健康委在“兩癌”篩查流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設計一套集成化的基層“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實現市級-區縣級-初篩機構-接診機構-篩查對象的五級網絡信息互聯互通,實現以下功能:網上篩查預約,受檢者基本信息、病史、篩查及診斷結果錄入,可疑陽性轉診、陽性患者復診、隨訪等全過程實現信息化管理,對每一個案例信息都可以多角度多維度的查詢,包括初次篩查時間、篩查整體進度、最終報告信息、陽性案例等情況;系統具導出功能,可形成各類工作報表。實現對各時間段篩查人數、各項檢查完成情況、陽性案例等進行分類統計。使“兩癌”篩查項目實施的進度可查、可控,數據準確可追溯,各類報表輕松管理。
初篩機構負責初篩和陽性案例回訪,篩查流程為:適齡婦女攜帶身份證明(身份證或有效居住證)到初篩機構進行個案登記、病史錄入,受檢者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就可以錄入基礎信息。初篩機構承擔婦科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乳腺體格檢查、乳腺彩超等檢查,將收集的宮頸脫落細胞樣本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HPV檢測。對于HPV檢測為陽性的樣本通過系統將信息傳送到接診機構(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同時第三方檢測機構將HPV陽性樣本寄給接診機構進行TCT檢測。初篩機構通知初篩可疑和陽性患者到接診機構接受陰道鏡檢查或乳腺鉬靶檢查。
4.1 系統架構“兩癌”篩查信息平臺是一個面向初篩、接診機構、區、市區各級行政部門的管理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機構之間的數據流通。不同級別機構在數據的錄入、修改、查詢、導出等方面,設置了不同的功能權限。通過平臺,各級部門能夠快速、準確地獲知信息。(1)受檢者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即可在手機上查詢各項檢查結果。(2)初篩機構利用手機短信隨訪功能及時告知疑似陽性患者前往確診機構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提高了陽性患者的回訪效率與覆蓋面。通過與確診機構的醫院信息系統(HIS)、信息管理系統(LIS)進行信息互通,確診機構可以快速了解轉診患者在初篩機構的檢查情況,初篩機構也可以在系統上直接查詢受檢者在確診機構的檢查結果。(3)市內各區縣婦幼保健所(院)可通過系統及時、高效的獲得轄區陽性患者的總體情況、轄區內129家初篩機構“兩癌”篩查工作的進展。(4)市衛生行政部門可通過“兩癌”篩查信息平臺能夠快速、準確得知全市適齡婦女“兩癌”篩查項目完成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通過“兩癌”篩查信息平臺,真正實現了“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4.2 業務功能模塊“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可實現全市“兩癌”篩查流程上的各個業務功能模塊,完成篩查信息的全流程化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基本信息管理、病史病程管理、篩查及診斷結果管理、可疑陽性轉診、陽性患者復診管理、隨訪等全過程的信息化。內容如下:(1)個人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輸入頁面是初篩機構最重要的功能模塊之一,用于為受檢者創建私人信息檔案。受檢者預約初篩時間及機構后,系統為受檢者自動生成二維碼,受檢者可通過掃微信自助填寫基本信息與病史。初篩機構通過讀取受檢者身份證,獲取受檢者信息,包括可通過ID掃描儀自動讀取的信息,如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身份證ID號碼,其他內容可由手工填寫,包括國籍、受教育程度、職業、職稱、聯系電話、電子郵件、微信號碼等。系統可自動鑒別同一篩查周期內重復篩查的受檢者,同時通過對ID掃描儀的使用,保證個人基本信息是唯一且不可修改的。(2)篩查與診斷結果管理。系統為初篩機構提供篩查信息管理頁面,用于記錄受檢者各項檢查結果的功能模塊,初篩機構負責婦科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乳腺體格檢查、乳腺彩超等檢查,同時機構還需負責錄入檢查結果于系統。系統將檢查信息推送給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HPV分型基因檢測。系統與全市129個初診機構、接診機構(長沙市婦幼保健院)的HIS、LIS對接,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系統將初篩為陽性的患者自動推送至接診機構,由接診機構對陽性患者進行進一步檢查。通過數據交換功能,將受檢者的HPV、TCT、陰道鏡、活檢、乳腺鉬靶、乳腺活檢、病理分期等結果反饋給初篩機構。對檢查結果可疑或陽性的患者,自動發送短信提示進行下一步檢查。受檢者也可通過手機端查看各項檢查結果。(3)報表管理。系統根據各級行政管理部門上報要求,設計各種工作報表導出及匯總功能。實現分類統計初篩機構各時間段的篩查人數、陽性案例、各項檢查完成情況、宮頸及乳腺癌、癌前病變的檢出率等。可滿足區、市級行政部門對初篩機構工作情況的實時監管,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同時系統根據機構權限提供市、區行政部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維度的報告查看功能,提高對數據的安全管理。(4)短信回訪。設計短信回訪模板,系統針對篩查結果可疑或陽性人群發送短信,及時通知可疑及陽性患者前往確診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改變了以往需依靠基層醫務工作者逐個電話回訪通知患者的狀況,減輕了基層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
4.3 系統全市鋪開使用后的效果 長沙市自2018年12月啟用“兩癌”篩查信息平臺,通過HIS無紙化、效率高、各類數據共享的優勢[5],全市129家初篩機構、1家確診機構、1家檢測機構通過互聯網,實現區域婦幼衛生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庫建設、數據共享及集中管理等功能。對預約、篩查、診斷、治療、隨訪的全過程進行科學的片區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片區內各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和協同能力,改進了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方式和服務程序,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效率和質量[6]。
5.1 項目建設的意義“兩癌”篩查信息平臺為初篩機構、婦女保健機構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供信息互享和交流溝通的平臺,而且信息化管理手段能有效降低信息錯誤率、提高準確性和及時性[7]。此外,該平臺是基于國家農村“兩癌”篩查項目流程而設計,具備在全國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的基礎。
5.2 建設的創新點(1)通過“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對受檢者樣本及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HPV在長沙市人群中不同年齡層的發病特征,為制定更精準、更有效的篩查和防控策略奠定基礎。通過對不同病理階段橫斷面的HPV陽性個體進行隨訪研究,發現和鑒定與癌變發生有關的病毒遺傳變異特征,為精準干預提供依據。(2)通過“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實現自動發送短信進行陽性回訪。傳統的陽性案例回訪,需要醫務工作者每天撥打大量的電話,通知患者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這種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效果不夠理想。系統采用自動獲取可疑陽性患者號碼并發送短信或AI語音電話的方式,提示該患者進行后續的診斷和治療,省去了一線醫務人員繁瑣的重復撥打電話回訪的工作,提高了回訪效率和覆蓋度[8]。(3)通過“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實現手機端自助填寫基本信息。按照國家農村“兩癌”篩查方案的要求,所需填寫的基本信息較多,為提高工作效率,系統創新式采用用戶手機端自助填寫基本信息,醫生審核的模式,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準確性。系統為自助用戶生成二維碼,用戶可憑二維碼前往各個檢查科室掃碼進行檢查。避免信息重復錄入的情況,檢查完成后用戶可在手機端查看自己的檢查結果。
婦幼保健信息網絡化是下階段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實現各項業務和管理工作也是現階段醫療改革的重點方向。所以充分發揮“兩癌”篩查信息平臺的功效,對國家“兩癌”防控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兩癌”防控事業下一步高效實施的重點[9]。
利用“兩癌”篩查信息平臺對陽性患者開展連貫的醫療服務,采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實現篩查機構之間、機構與患者的緊密溝通,利用專業化的工具指導醫生開展隨訪服務,形成健康檔案,實現A院檢查、B院也能在線查看報告結果。
以“兩癌”篩查信息平臺為引擎,通過檢測樣本量、數據量的累積、深度挖掘及應用,聯合政府和醫療機構的豐富數據資源,分析兩癌發病率、分布特點、高危因素等,對存在危險因素或對婦女健康危害較大的疾病地區和人群進行預報,全面升級現有的“兩癌”篩查防控體系,構建本地化的“兩癌”大樣本中心、大健康數據產業體系。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