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加強黨的理論宣傳,對堅持黨的執政地位,發揮黨的執政優勢、維護社會穩定團結、促進實現人民幸福有著重要意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文章以省級黨報黨刊理論宣傳為研究對象,從傳播理念、參與主體、共情話語體系、傳播渠道和從業人員五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探索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理論宣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黨的理論;宣傳;傳播
中圖分類號:D2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3-0158-03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是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邏輯和勝利密碼。”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把人民放在至高位置,將黨的理論落實到人民群眾中,使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深入千家萬戶、入腦入心。
二、樹立精準傳播理念,讓黨的理論宣傳“動”起來
精準定位傳播對象。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從自身做起,學懂弄通黨的理論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讓宣傳適應傳播規律,做到精準傳播,使宣傳教育“活起來”“潮起來”,堅決守好黨的理論建設主戰場和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
(一)精確對接傳播對象
在傳播黨的理論時,要做好事前預案和分析研判,定位哪類群眾,采取何種方式,對于能達到何種結果,保持清晰明了的認知。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要“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百姓安居樂業來反映中國新時代的新變化;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易于理解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表達傳播”[1]。而對于一些有理論基礎的專家和學者,要將黨的理論完完整整地解讀和翻譯出來,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簡而言之,在為群眾傳播時,要調研傳播對象,根據不同類型對象,健全傳播的方式、類型和內容等,還要注重評估不同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
(二)精確傳播內容
保證理論和思想的精準,才能形成完整正面的認知。精準是前提條件,要充分掌握理論宣傳的規律,繼而有效運用規律,加深理解,依據正確的形式,正面、準確和及時地為人民提供深入淺出的解讀。在宣傳黨的理論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原汁原味和本土品質,“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思想實踐的意義上入手,把對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意義傳輸給大眾,運用實際工作成績來體現出思想的優越性和有效性”[2]。
(三)保障理論傳播質量
傳播的核心要義和最終效果取決于理論傳播的質量和內容。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小處、細處著手,保障和提高傳播的質量。需要堅持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一方面挖掘身邊真實典型的現實故事,選取部分典型事例,以中國特色形象及語言為載體,充分利用人文領域交融發展的規律,把抽象的理論具象現實化,從而發揮理論傳播的能力和效用。另一方面,遵循和把握基本原則,把與時俱進的黨的理論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與文化自信緊密聯系,從而展開文化互動,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出黨和人民的全部力量。
三、推動多元主體參與,讓黨的理論宣傳“火”起來
為增強黨的理論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多方動員,促進多主體協同推進,使黨的理論和思想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群眾腦中和心中,提升黨的理論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從而激勵人民鼓足奮進新時代的干勁和信心。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推動黨的理論宣傳走深走實,要以實踐活動為重要抓手,把思想理論宣傳教育的成效轉化成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融入工作實際中。基層黨組織責無旁貸,應以黨支部為單位,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讀書班等與街道、社區、相關企業一起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學習活動。同時結合工作實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活動,唱響主旋律、倡導正能量,將黨的理論傳播落實到位。
(二)校企共建凝聚工人力量
要推動黨的理論傳播在企業“落地生花”。“要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常規思想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上不斷改進和創新。”[3]高校有豐富的教育、人才等資源,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在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通過建立黨建聯絡小組,幫助企業加強黨組織規范建設;建立“黨建+互聯網”機制,共同探索互聯網微黨課、黨課直播等新型黨課;合作共建“黨史+思想政治理論課研修基地”等,邀請高校專家進產線宣講最新政策和時事熱點。通過多種形式的研學教育活動,不斷鞏固政治引領基礎,在人民群眾中發揮先鋒表率作用,使理論和思想的傳播工作走深走實。
(三)組建多樣多類的宣講團
有效整合社會力量,注重黨員干部、文化傳承人、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等群體的參與,組建各種宣講團,充分發揮各自特色,用聽得懂的語言將黨的理論政策講給基層群眾。同時注重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在街道范圍內大力開展“我給群眾講黨史國史”進村社、進商場、進學校、進企業、進工地的“五進”活動,帶動全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家,為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凝聚更大共識和力量。
四、構建共情話語體系,讓黨的理論宣傳“燃”起來
構建共情話語體系是推進黨的理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樹立理念、提升能力、建立制度,才能讓理論宣傳可圈可點,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
(一)樹立傳播新理念
科學的理念是正確行動的指南。樹立先進、科學的傳播新理念是促進學習黨的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效傳播的首要環節。“堅持自主自覺的傳播理念建構話語體系,必須樹立自主自覺的傳播理念。”[4]在全面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深入掌握黨的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理論與事實相貼合、科學性和整體性的原則,發現、提煉這一新思想的概念、范疇和原理,使之在體現中國政治文明特色的基礎上實現與西方話語體系的對接,使之由不自覺的狀態轉化為系統自覺的敘述狀態,切實增強傳播實效。
(二)提升傳播新能力
能力是保證行動持續推進的重要因素。走進新時代,傳播新思想,要嚴格遵守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必須與時俱進建設以主流媒體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綜合性、現代化的新型傳媒。通過強化新型主流媒體的主導地位,有效占領網絡輿論的陣地。具體而言,新型主流媒體一方面要領航思想傳播陣線,形成輿論合力,力促全面立體的傳播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實現自我革新與自我成長,認清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性,進而增強使命感、責任感與緊迫感。
(三)建構傳播新制度
制度是促進行動展開的重要保障。建構完善的傳播新制度,以更權威、更科學、更系統的形式助力黨的理論的傳播,這是增強傳播實效的重要保障。凝聚多元主體,建立傳播的協同制度。為保證傳播的全面性、時效性、可持續性等,這不僅需要明確各個主體的職責權限,充分調動各方活力,還需要在多元主體間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協同制度,實現各傳播主體的優化組合,保證各傳播主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進而保障黨的理論傳播的高能、高效、穩定、可持續。
五、打造立體傳播渠道,讓黨的理論宣傳“活”起來
打造立體的傳播渠道,廣泛凝聚人們的精神與思想,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傳媒力量。
(一)將人文關懷作為基本前提
“新媒體時代的黨的理論傳播離不開‘用戶思維’,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思想內容的生產都要從人民的需求出發。”[5]黨的理論內涵豐富,包含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的理論和思想,是完整全面的思想理論體系。向群眾宣傳我們黨的理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堅定“四個自信”,讓群眾清楚了解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的過程。在宣傳黨的理論時,單向地輸出信息是遠遠不夠的,要盡力發掘社會生活的熱點和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并充分利用多種新興技術,做好新時代黨的理論的解釋和宣傳工作,讓內容和意義深入人心,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增強對思想理論的人文關懷,匯聚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力量,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對黨的理論等相關信息的需求和訴求。
(二)將多元溝通作為必要方式
信息技術和數字傳媒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的廣泛使用以及生活中無處不在的Vlog等即時互動短視頻,借助這些流量化的工具,能使宣傳更接地氣,也增強和引發了群眾的印象和思考。在宣傳黨的理論過程中,要盡量貼合當前的時代特征和當下傳播的主流環境。努力克服直白說教,摒棄八股僵化、針對性不強的單一化傳播模式,學會以故事載道、以情感化人等多元方式開展傳播。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5G技術和多媒體平臺,通過數字展館、線上直播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開始“云學習”“云參觀”,增強文創產業、數字網絡產業與黨的理論傳播的互通性。
(三)將優質內容作為主要導向
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各種網媒,主要目的都是創造和匯聚優質內容。主流媒體作為大家認可的金字招牌,在傳播黨的理論時,需要打破自身界限,堅持創新內容,以“內容為王”。注重事前策劃、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打通多媒體環節等要素,再整合特色、融合優勢,進而加以宣傳。為了切實傳播黨的理論,要把核心放在多媒人才和核心隊伍的建設上。
六、加強全媒人才培育,讓黨的理論宣傳“鮮”起來
建設能夠滿足新時代傳播發展需求的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全面、快速提升新時代黨的理論傳播效能的必要條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必須培養一支政治素養過硬、業務知識精湛、思維視野寬廣的全媒人才隊伍。
(一)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和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黨管人才,人才是根本。“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6]挖掘和培育全媒人才,匯集各方面、各領域、各層次的專業人才和優質力量,運用到宣傳黨的理論中來。奮力建設一支體系全面、層次合理、規模完整、素質精良的全媒人才隊伍。人才是良好開展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的首要資源,人才驅動起核心作用,著力新發展起點、樹立高質量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新發展格局,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位置,大力發揮人才力量,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二)夯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要求
牢固樹立“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人民”的思想,牢記黨的理論傳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以人民群眾的閱讀喜好、信息和求知需求為己任,不斷創造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新聞輿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個性化需要。”[7]同時堅持“內容為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內容產品的需求。堅持全媒人才的責任擔當須依靠高品質內容實現。鞏固和發揮大變局形勢下主流“輿論場”效應,精心、精準、用心、用力、用情于人才培育的思想建設,在意識形態和社會領域上體現全媒人才的使命價值、責任價值、擔當作為。
(三)創新傳播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為了加強黨的理論傳播的隊伍建設,為全媒人才培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必須從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兩個方面構建思想傳播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就人才引進而言,可以創新傳播人才的引進機制,推進與具有主流媒體從業技能和經驗的高水平傳播人員的全方位合作,提高專業宣傳傳播隊伍的整體實力。就人才培養而言,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想深刻領會理論本質和思想真諦,做好思想宣傳工作,必須將實踐結合起來,鼓勵宣傳人員走基層,在與人民群眾的交流中感知思想的科學性與實踐性。
七、結語
扎實推進黨的理論傳播,是黨報、黨刊媒體人堅持黨的領導的具體表現,要堅持樹立精準傳播理念、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共情話語體系、打造立體傳播渠道、加快全媒人才培育的原則和方向,做到優化頂層設計和全面統籌規劃,注重探索新方式、新方法,明確精準傳播對象,結合全媒體傳播的特點實施有效的傳播方式,加強傳播機制建設,扎實推進和狠抓落實,不斷增強黨的理論的傳播能效,推進宣傳教育常態化,真正做到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參考文獻:
[1] 孫明.把握國際輿論,精準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傳播[J].對外傳播,2019(10):23-25.
[2] 王朗.精準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與傳播[J].法制博覽,2019(29):240-241,244.
[3] 呂大媛.新時期企業人才培養的經常性思政教育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1(18):128-129.
[4] 劉江波.構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傳播體系研究[J].傳媒,2021(22):29-31.
[5] 楊明偉.從總結歷史經驗中看中國共產黨的特質[J/OL].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24(2021-12-20).
[6] 費振華.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新聞傳播,2021(19):43-44.
[7] 楊樹弘.全媒型專家型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傳媒,2021(16):1.
作者簡介 張瑩,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學、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