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麗 韓蘇強 王麗平
摘要:垃圾焚燒發電是實現碳減排的一種方式,與傳統的衛生填埋相比,垃圾焚燒減少了填埋降解過程中產生的CH4和CO2,同時焚燒通過資源化利用,起到替代化石燃料的作用。就一個地區而言,如果焚燒代替了填埋,可以說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碳達峰。本文就對雙碳背景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面臨的機遇和風險進行分析。
關鍵詞:雙碳;垃圾焚燒;發電企業
1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面臨的機遇
1.1垃圾焚燒市場尚未完全飽和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2019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869875t/d,衛生填埋367013t/d,焚燒456499t/d,焚燒處理占52.48%。根據《“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642號),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8.0×105t/d,焚燒處理能力占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的65%左右。根據上述數據,垃圾焚燒市場還存在1.0×105t/d的缺口。在“十四五”期間,垃圾焚燒處置仍有市場需要,企業和政府必須提前考慮規劃布局,保證后期運行有垃圾量。現有垃圾焚燒“吃不飽”的項目面臨環保和運管的雙重壓力,可能會退出市場。
1.2拓展再生資源回收業務構建垃圾處理全產業鏈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實現碳減排的路徑之一,同時具有污染物減排的雙重效益,無疑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方式。在國家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的“兩網融合”模式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應該以此為契機,搶占再生資源回收市場。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再生資源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再生資源回收量和回收價值都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電池十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回收總量3.22182×1012t,較2017年增長14.2%,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價值達到8.7046×1011元,較2017年增長15.3%。可以看出,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在拓展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同時,可考慮與生活垃圾分類清運體系協調發展,形成收集、回收、轉運與分揀、處理環節的全產業鏈。當前對碳減排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能源領域,而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碳減排研究尚待加強。在重點耗能行業,利用廢熱廢氣生產零碳能源是一種“回收利用”,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循環利用大量的可回收物,更是一種實現碳中和效應不可或缺的方式。
1.3在分類和協通處置的基礎上實現集約高效處理
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可采用生活垃圾焚燒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置模式,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的設施處理餐廚垃圾處置產生的殘渣、臭氣、廢水,從而減少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的投資,有效降低餐廚垃圾處理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將殘渣、臭氣、廢水一并處理,為后期運行規避環境管理風險。
很多地方垃圾分類后,下游處置能力不足,其中,廚余產能缺口較大。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每天產生廚余垃圾(不含餐廚垃圾)處置需求達1.4×105t。據E20公布數據,2019年5月底,大規模廚余垃圾處理廠每日總處理能力合計僅為6000t。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可向“上游”的廚余垃圾處理進行業務拓展延伸。a)全面掌握生活垃圾的資源,對沖因為垃圾分類后造成的入爐垃圾量的減少;b)可以把濕垃圾處理作為垃圾焚燒的預處理環節,提升入爐垃圾質量,最終提高入爐噸發;c)拓展新業務,增加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2017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6751t,綜合利用量206159t,處置量94316t,貯存量93141t,丟棄量158.98t。隨著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實施,一般工業固廢處理日益規范,規范處理一般工業固廢對于產廢企業來說也是迫在眉睫。根據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入爐廢物要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可以進入生活垃圾焚燒爐進行焚燒處置。對有穩定一般工業來源的地區,可采用生活垃圾焚燒與一般工業固廢協同處置模式,在處理生活垃圾的同時,處理一般工業固廢。一方面,可以解決一般工業固廢去處;另一方面,增加了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垃圾來源,增加了高熱值的垃圾,彌補了國補退坡帶來的影響。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產生污泥,同樣可以進行協同處置。越來越多企業和政府重視生活垃圾焚燒的一種或多種協同處置。通過協同處置,有效利用了現有的設施資源,同時也實現了對各種固廢的有效處置。
1.4因地制宜對填埋場填埋垃圾進行處理
對于碳回收要考慮到成本,對于較大的、沼氣充足的填埋場,可利用垃圾排放出的沼氣發電;可通過脫水、脫硫、脫碳等技術手段將沼氣凈化成CH4體積分數為95%~98%、CO2體積分數低于3%、氧氣(O2)體積分數低于0.5%的生物天然氣,技術指標達到GB18047—2000《車用壓縮天然氣》和GB17820—1999《天然氣》二類氣標準要求,產品氣將出售給天然氣加氣站、工商業用戶及民用戶。
目前國內有大大小小垃圾填埋場600余座,雖然填埋場絕大多數采用防滲處理,但從中國環境科學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自2008年對垃圾填埋場和危廢填埋場防滲情況調研來看,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漏。基于填埋場存在的環境風險,可考慮對已填埋的垃圾進行篩分,再進行焚燒。
2、垃圾焚燒發電企業面臨的風險
2.1“優勝劣汰”的風險
因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特點,在“垃圾圍城”日益嚴峻的形勢下,許多地方匆忙建設垃圾焚燒項目,由于缺少統一規劃,甚至前期過高地預估垃圾量,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在運行期面臨“吃不飽”的情況。加之,由于部分項目建設標準不高,運行管理不當,在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企業成本倒掛、污染隱患加大,生活垃圾焚燒企業局部存在“優勝劣汰”的風險。
2.2碳排放權交易的不確定性
自2021年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令第19號《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施行。針對垃圾焚燒行業,如何核算它們的減排量,如何在碳市場中拿到“碳紅利”,目前并不明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不利因素:a)垃圾焚燒發電的減碳作用并未明確,“十四五”規劃綱要并沒有給出量化指標。b)垃圾焚燒發電目前還屬于自愿減排項目(CCER),而CCER項目沒有硬性約束的剛性兌現機制,且垃圾焚燒發電未納入碳排放政府基金管理的重點項目CCER項目。c)缺少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溫室氣體削減排放量核證技術規范。根據公開發表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碳排放計算方法研究”“生物質發電項目碳排放計算方法應用研究”,垃圾焚燒發電碳減排采用了CDM方法學進行碳減排量計算。方法學中的一些排放因子等數據,使用國際機構2006年發布的指南,已經不符合中國的國情,需要根據中國城鄉垃圾情況,重新確定垃圾碳含量參數。
3、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碳”背景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發展機遇與危機并存,在“雙碳”背景下,垃圾分類會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垃圾處理領域會去實現物料、能量和廢物的協同,來更高效、有序地處理廢棄物,以獲得更好的收益和減排效果。
參考文獻:
[1]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展望[J].趙海波,宋薔. ?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04)
[2]浴火“重生”: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發展透視[J].《四川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研究》課題組.四川省情.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