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在記譜方面的精妙是有目共睹的,充分表現了德彪西對作品構想的精細程度,也反映了他對音響效果的不同要求。作為演奏者,如果能夠在學習演奏前仔細分析、比較一下譜面上的表情術語,而后再去進行演奏的話,可以更好地表達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關鍵詞】德彪西;單簧管;表情術語
【中圖分類號】J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4-151-03
【本文著錄格式】董樂晨,德彪西《單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術語的理解與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4):151-153.
基金項目:本文獲山東大學基本科研項目基金支持(項目編號:11100072064057)。
引言
單簧管是在17世紀最后十年間發明的,它的前身是古代一種名叫沙呂莫(chaiumeau)的豎笛。從單簧管開始出現在樂隊編制中,擔當其他管樂器的助奏,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和其他樂器一樣,單簧管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從誕生到發展直到繁榮的歷史衍變過程,其間無數的作曲家、演奏家對推動單簧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1862—1917)為單簧管所做的《單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單簧管室內樂中的杰作,更是在20世紀,將單簧管的演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國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并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后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象征主義詩人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許多歌曲。并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后》,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戲劇寫出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
聲樂作品的創作是德彪西最重要的創作方面。他的歌曲創作富有很強烈的個性,首先表現在他對詩歌的選擇上,貪婪地閱讀詩歌是德彪西與浪漫主義作曲家共有的特點。從德彪西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他對詩歌或者詩人的選擇很挑剔,他沒有為劣詩譜過曲,被他選作歌詞的有魏爾蘭、波德萊爾、馬拉美等人的作品。即使選擇不具有國際影響的詩人的作品,也都是文學性很高的作品。尤其是對向《馬拉美三首詩》這樣抽象、晦澀的歌詞,恐怕也只有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義能夠表達出象征主義的魅力。而這些恰恰證明了德彪西的文學功底的深厚,在管弦樂作品上表現為豐富的表情術語,甚至有些術語直接來自詩歌中的單詞。這些獨特的表情術語也是印象主義特點的重要組成方面之一。
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癥,于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1909年,當時作為巴黎音樂學院高等評議委員會成員的德彪西應邀為該院的器樂演奏比賽寫下了這首單簧管的參賽作品,并與1910年完成。《單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德彪西創作生涯頂峰時期的成功作品之一,作為20世紀的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在創作該作品時沒有采用奏鳴曲這種自莫扎特以來已經普遍采用,甚至已經成為音樂創作定式的結構形式,而是采用了稱之為具有“英雄氣概,民族題材且情辭并茂”的器樂體裁即狂想曲這種形式為基本框架,由于德彪西特別喜歡這首作品,他又將此曲的鋼琴部分改編成管弦樂隊伴奏。此曲注明“如夢幻般的”,先以朦朧的情景表現氛圍,然后再以松散的和弦和琶音在速度變化中的呈現,使整個作品像它的名字一樣充滿幻想的情緒。
一、作品表情術語的分析
怎樣演奏好這一杰出的作品,使其能夠在21世紀的今天繼續它應有的魅力,首先應從分析該作品的表情術語的角度出發,進而為演奏者提供更為豐滿的作品闡釋。
是德彪西一手把音樂帶入了20世紀,他對后世諸如拉威爾、斯特拉斯基文、席曼諾夫斯基等許多20世紀杰出的音樂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對音樂進行二次詮釋的演奏者,如果能夠細心地分析、判斷、尋找出作曲家通過表情術語所表達出的對音樂的不同要求后,再演奏出的音樂一定會更加真實。總之,音樂表演的創造,既要重視音樂作品的原作,又要體現出表演者的具有個性的理解和創造。德彪西在記譜方面的精妙是有目共睹的,充分表現德彪西對作品構想的精細程度,也反映的他對音響效果的不同要求。
Reveusement lent。
(幻想、緩慢地),在鋼琴簡單而又不失優雅的節奏中,逐步展開旋律,由鋼琴率先奏出的三個八度音程仿佛擲在湖面上的石塊,蕩起的漣漪圈圈散去,自然的氣息漸漸彌漫開來。
標號1第2小節 doux et expressif(甜美而有表情的)。
第20小節,cedez(讓步)。
這個單詞原意是“讓步”,在這里我們可以翻譯為“略微松弛”,它與“retenu”(漸慢)相比,“cedez”的幅度要小一些。從字面上不難理解,“cedez”僅是“退讓”的感覺,而在“retenu”的提示下,我們的動作則要大得多了 ,而且“retenu”較常在全曲尾聲時出現。找出這些表情術語的內在差別,能夠為我們在分析作品上有所提示。另外,第20小節是第1段落的最后一小節,位于第1段落bG調與第2段落D調的轉折處,在演奏時應注意把握好“cedez”的感覺,為下一段落的開始做好準備。
標號2,poco mosso(稍活躍些)。
指比標號1的速度稍快,但作曲家沒有用像“稍快”“略快”這樣的詞,而是選擇了“稍活躍些”,我認為他的本意是想激發起演奏者內在的活躍,使旋律流動地自然些,而不僅是“快”起來這么簡單。在調性上,這一段落轉為D大調,與上一段落相比旋律明朗了許多。在實際演奏中,應提前吸入飽滿的氣息,在“P”提示下,利用符點音符內在的跳躍性,使旋律自然地流動起來。快,而不呆板。流動,是這一表情術語所要強調的。
在演奏中,建議前四拍保持速度,從第五拍開始漸快。而且前四拍連線后的吐音不要太短,還是從第五拍開始吐音短一些,顆粒性強一點。
第36小節,en retenant peu a peu jusquau 1 tempo
(一點一點地變慢直到回到標號1的速度)
第39小節,retenu(突慢)
在這里要求立即變慢,后面的樂句按次慢速進行下去,而不再繼續放慢。這就是“ritardando”與“rallentando”的區別。
標號3,Ⅰ tempo (回到標號1的速度)
標號4第45小節 le double plus vite(雙倍速度)
指要比前面的速度快一倍。
我們通過對第36—45小節的分析可以發現作曲家在這一段落頻繁地轉換速度和調性,突出體現了印象派作品所特有的令人難以捕捉的色彩明暗的變化。德彪斯是一位革命性的音樂家,他創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和聲與旋律。雖然他的作品還存在著調性,以本曲為例,調性先后經過了八次變化,調性的明確性已經大大削弱,到了瀕臨潰散的地步。這一方面反映了作曲家豐富的創作技巧,同時也反映出德彪西對傳統音樂的批判。
標號5,moderement anime(scherzando)“有節制地活潑(詼諧地)”
這樣的感覺聽起來仿佛很復雜,被清晨陽光所沐浴下的港灣,朦朧而又豐富,迷離而又多彩,如同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在自然中捕捉瞬息萬變的色彩。色彩朦朧,輪廓模糊,還有色調變化得難以分辨,這些可視為印象派音樂的特點。不僅如此,在德彪西的音樂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簡短的主題動機,朦朧、飄逸、幽靜的音樂氣氛。了解了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德彪西及其同時期的音樂作品風格。“動靜相合”正是這個術語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在標號5中,德彪西標記了很多關于強弱關系的表情術語:P、piuP、PP、piuPP等等,還有很多很細微的情緒變化,這都表達了作曲家對音樂演奏者不單單是完成音符這樣簡單,更有在音響音色上不同的要求。
對于音響變化的處理,不僅在單簧管上,對于任何一種樂器來說都是一個技術難點,同時也是考驗演奏者對于音色處理以及基本功掌握情況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各種演奏比賽評委對選手評判的重要標準。
而音樂的強弱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強不等于快,弱不等于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練習中對音響效果要有多層次的追求的把握,層次越多,越細致,在音樂表現方面就越有力,音樂的可塑性也就越強,表情也就越豐滿。音色的多層次變化對于表現印象派音樂的特點中的明暗變化尤為重要。
標號6,a tempo (moderement anime)“回到原速(中等快的,過度活潑的)”
第96小節,scherzando (詼諧的)。
這是一串略帶幽默而又極富舞蹈節奏的樂句,不禁讓人聯想起許多喜劇電影中的配樂片斷。對于像這一小節的吐音節奏型,雖是在“P”的指引下,但舌頭的強度仍可稍微有力一些,以求奏出來的吐音干脆、利落而且有彈性。但無論在任何力度下,舌頭的動作萬不可過于緊張,舌根不要動,僅僅是用舌尖靠上的部分去觸碰哨片的靠下一點的位置,動作要迅速,有彈性,切不可拖泥帶水。
標號7第114小節,leger(輕、輕巧的)
標號8第132小節,apec charme(有魅力、嫵媚地)
第141小節,delicatement(精致地、纖細、嬌柔地)
這一系列的術語精妙之致,充滿想像力,仿佛詩人的語言,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學功底。
對于這樣的表情術語,在演奏時更應注意對應樂句音色的處理。“音響的強弱是自然界中光線強弱的音樂表現,音色的變化是光線照射物體時的音樂描繪”這是印象派音樂追求的表現手段,也是區別于其他流派的重要特征。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更應對作曲家的記譜做出更深層次的挖掘,以求在演奏時貼近作曲家的寫作意圖。
標號9第152小節,Ⅰ tempo(回到標號1的速度)。
同樣是表達“回到原速”,本曲中卻出現了不同的術語: “a tempo” “Ⅰ tempo” “au mouvt” “en retenant peu a peu jusquau 1 tempo” 等等。它們看似一樣,其實有著內在的區別。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又可以發現作曲家對速度的要求是多么的明確以及嚴格,對作品的音樂個性追求到了極致。
標號10第169小節,plus anime(活潑、活躍地)
這個主題(169—171小節)已經反復出現在該作品中(第一次:標號6,第96小節;第二次:標號7,第112小節)。以片段零碎的動機做自由的發展是印象派作曲家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同時,擁有多個主題并以不同的手法進行發展和再現也是《單簧管第一狂想曲》一個顯著的寫作特點。我們需要做的是分析和判斷出第一次出現與第二次出現即“再現”之間在音樂處理方面的區別與聯系,以便聽眾能夠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旋律進程,理解作品內涵。
二、結語
德彪西所創作的《單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單簧管的發展歷史上不朽的杰作。德彪西以他對音樂的獨特的感觸,強烈的音樂風格以及豐富的作曲技巧使單簧管的表現力大為擴展。該作品影響了此后一大批作曲家對單簧管音樂的探索,這里包括魯賓斯坦、布朗克、梅撒熱等等,他們都對單簧管音樂今天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努力。
本文從《單簧管第一狂想曲》的記譜法中表情術語的分析作為切入點,透過這一角度對作品的理解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闡釋角度。
參考文獻:
[1]江晨.如何學習和演奏印象派作品[J].鋼琴藝術,2004(8).
[2]湯普森.德彪西—一個人和一個藝術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徐華英.外國音樂邊沿用語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4]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董樂晨(1985-),男,山東濟南,漢族,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單簧管和室內樂的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