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府支持、企業R&D投入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2021-04-18 17:34:50陳婕
預測 2021年2期

陳婕

摘 要: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支持是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方式,探討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價值。本文研究結果表明:(1)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政府支持對企業R&D投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3)企業R&D投入在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具有中介作用。(4)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關鍵詞:政府支持;企業R&D投入;技術創新績效;所有權性質;企業規模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21)02-0040-07doi:10.11847/fj.40.2.40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double innovation era,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realized the key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st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support is the basic way to stimulat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uppor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1)Government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2)Government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3)R&D investmen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4)Compared wit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of large enterprises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Key words:government support;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nature of ownership; firm size

1 引言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的到來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創新成為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砝碼[1]。創新理論認為,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新產品的開發,創造更多市場和盈利的機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重強調了企業在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了企業加強技術攻關的重要性。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創新績效的提升不僅影響企業的發展,也影響著國家的國際競爭力[2,3]。

但是,創新具有較高風險性以及“市場失靈”可能性的存在,為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政府支持企業創新甚至是直接對企業進行創新資助的目的是通過企業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進而帶動社會的科技創新[4]。在《中國制造2025》和科技興國戰略的指引下,政府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R&D投入是企業微觀經濟體創新的重要前提,是企業技術創新直接的資金來源,企業需要通過持續的R&D投入來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而政府支持企業創新的初衷是希望發揮附加效應,以有限的支持引導企業增加R&D投入。因此,研究企業R&D投入在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的中介作用,也是本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企業R&D投入能夠為企業帶來技術創新績效的增加。然而,不同類型企業等量的R&D投入能否帶來等量的技術創新績效產出?是否有一些因素影響兩者之間的關系。熊彼特[1]假說強調了企業規模和制度異質性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從現實情況看,國有企業科技基礎雄厚,創新資源也較為優厚,而非國有企業因為資金、體制等方面的限制,創新能力薄弱,但技術創新方式較為靈活。學術界廣泛認為大型企業由于規模以及資金可獲得等優勢其研發投入更高,而中小型企業更為靈活,技術引進、協同等方式更為多樣[5,6]。因此,本文引入企業規模和制度異質性中的所有權性質,研究其對R&D投入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

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創新貢獻主要體現在:(1)相對于宏觀區域數據和中觀行業數據,本文是建立在企業微觀數據和異質性視角進行的研究,其研究結果更為可靠。(2)本文研究了企業R&D投入在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的中介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支持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機制。(3)依據熊彼特假說,引入企業規模和所有權性質兩個變量作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邊界作用條件,豐富了技術創新績效的研究內容。本文研究對于政府創新政策制定以及我國企業創新管理實踐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2.1 政府支持和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在經濟社會雙重轉型背景下,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占據重要地位。政府干預是彌補市場失靈最為普遍的做法,在面對企業技術資源配置失靈方面亦是如此。一方面政府可以給予技術創新企業稅收優惠,增加企業留置資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撥款的方式給予企業直接補助,增加企業創新資金投入,激發企業技術創新動力[7]。同時,政府補助能夠彌補由于企業創新活動外部性所帶來的損失,使技術創新變成一種收益性活動,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愿[8]。依據信號理論,政府支持會向擁有資金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釋放積極的信號,使得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技術創新所需資金。因此,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政府支持能夠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升技術創新績效水平,這也是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支持相關產業技術創新的通行做法[9]。專利是被國際所廣泛認可的用于衡量技術創新績效的指標[10]。劉德勝和張玉明[11]認為,政府補助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具有積極的作用。Czarnitziki和Hussinger[12]的研究發現,那些受政府資助的企業創新產出要大于沒有受到資助企業,且受資助企業的專利存量也較高。Bizan[13]認為,政府科技補貼能夠增加被補貼項目成功的概率,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專利技術。李萬君等[14]以種子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政府直接補助和稅收優惠均有利于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2.2 R&D投入在政府支持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的中介作用

Guellec和van Pottelsberghe[15]的研究認為,政府支持企業創新的初衷是希望發揮附加效應,以有限的支持引導企業增加R&D投入。政府提供支持的直接利好就是降低了企業R&D的成本和風險,增加R&D的回報率;同時,受政府補助的創新項目更容易獲得社會資金支持,如銀行貸款等,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專利等技術成果。而在這些技術成果獲得高額回報后,又會產生反哺作用,進一步增加企業R&D投入。從實際情況看,政府支持存在一定的馬太效應。一方面,政府出于降低補貼創新項目失敗的風險,往往會選擇R&D投入較高的企業作為補助對象,因為這類企業具有一定的創新實力,且非常重視創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受到政府補助的企業會追加R&D投入,產生更多的創新績效,而擁有卓越創新績效的企業則會更加受到政府青睞,享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至此,馬太效應顯現。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 政府支持對企業R&D投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企業R&D投入是其面向創新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依據資源基礎觀,企業利用其獨特的資源、知識等維持和發展競爭優勢,其基本的邏輯是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增加了企業的效率。Griliches[16]通過對美國制造業的相關研究發現企業R&D投入有助于績效水平的提升。周煊等[17]以我國制藥行業企業為研究對象,以企業專利申請數作為創新能力指標,研究發現隨著專利數量的增加,企業創新水平不斷強化。Kang和Park[18]的研究認為,企業R&D支出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R&D投入是企業創新活動中的資源投入,涵蓋了物質、資金以及人力等在內的多種要素,其強度代表了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承諾和重視。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 企業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通過以上論述,政府支持作用于技術創新績效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直接效應,即政府提供企業所需技術創新資源支持直接作用于技術創新績效;中介效應,政府支持作用于企業R&D投入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其原因在于政府所提供的補助資金占企業所需創新資金的比例較少,需要通過R&D投入這一中間變量發揮作用。本文認為,企業R&D投入是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聯結的紐帶,正是由于政府對企業創新活動的不同支持,使得企業R&D投入產生差異,最終導致了不同的技術創新績效,企業R&D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起到了傳遞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 企業R&D投入在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具有中介作用。

2.3 所有權性質對R&D投入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

企業所有權性質不同,會導致企業在技術創新行為、目標和治理機制產生差異[19]。現有研究主要從三個視角研究所有權性質對R&D 投入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視角,國有企業中缺少管理層激勵約束機制,政府作為控股股東,其所委派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官員”身份,不會像非國有企業關注企業長期發展,在其任職期間內極少從事投資收益周期長的創新性項目,R&D投入也會相對有限,從而削弱R&D投入的影響。而從制度理論和資源依賴的視角,相對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擁有更為有利的創新環境,且在獲得研發補貼等資源獲取方面更具有優勢[20],因此,國有股對企業R&D投入又是有利的。國內外一些學者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吳延兵[21]的研究表明國有企業存在創新效率上的損失。劉和旺等[22]認為,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產出均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Choi等[23]利用中國548家滬深上市公司數據,研究結果發現國有企業的創新效率更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兩個競爭性假設:

假設5a 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假設5b 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2.4 企業規模對R&D投入和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

熊彼特[1]認為,只有較大類型的企業才能承擔起高額的研發費用,可以通過大范圍的研發創新消化失敗,而中小型企業則很難承受研發創新的失敗。從規模經濟的視角,大規模企業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取外部資金,產生規模經濟,對研發也會有較高的投入,從而產生更高的技術績效產出[24]。從企業行為觀點的視角,大型企業本身會擁有大量的創新人才和技術手段以支持R&D創新活動,同時也能夠有效利用內外部知識資源優勢創新[25]。從風險承擔的視角,研發伴隨著較大的風險,由于R&D投入需要較高的固定成本和投資成本,中小型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26]。因此,一些學者認為企業規模會增強R&D投入和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系。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持懷疑的態度,認為大型企業會存在“非我所賣”綜合征的現象,如果自己不能實現技術創新價值的提升,那么其他企業也是不能的[27]。而中小型企業因為規模小,創新能力有限,更傾向于與其他企業合作進行R&D活動,并通過企業間的協同加速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實現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28]。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兩個競爭性假設:

假設6a 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假設6b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綜上,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樣本企業來源于滬深主板以及中小板上市公司。樣本選取區間為2011~2018年,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WIND數據庫以及上市公司年報。同時對數據進行了如下篩選:(1)刪除有數據缺漏的樣本。(2)刪除有兼并或者重組情況的樣本。(3)刪除金融類上市公司。(4)刪除在樣本區間內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最終獲得985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數據。為了消除異常值的影響,對主要變量進行了1%和99%的縮尾處理。

3.2 變量選取

政府支持(SUB)。考慮到政府補貼更能體現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本文參考朱平芳和徐偉民[29]的研究,選擇政府補貼強度衡量政府支持,該值反映了政府補貼在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

R&D投入(RDI)。考慮企業間的個體差異,本文參考Spithoven等[30]的研究,以研發費用衡量企業R&D投入,其值等于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

技術創新績效(Patent)。部分文獻以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情況,但相比之下,以確定性較強、計量性更高的專利數量衡量更為可靠。因此,本文以企業發明專利的實際申請數量衡量技術創新績效。

所有權性質(OWN)。本文將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等實際控股人是各級政府部門的企業歸為國有企業;其他為非國有企業。數值1 代表是國有企業,0代表是非國有企業。

企業規模(SIZE)。本文將企業劃分為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劃分標準參考《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2011年版)》。數值1代表是大型企業,0代表是中小型企業。

控制變量。為了保證模型檢驗的有效性,本研究設置了如下控制變量:托賓Q(Q)、資產負債率(Zf)、營業收入增長率(Gg)、董事會規模(Bz)、獨董比例(Idp)以及年度(Year)和行業(Indu)兩個啞變量。變量計算方法具體如表1所示。

4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政府支持均值為6.21%,政府補貼總體水平較低。R&D投入強度均值為3.86%,而全球公認的能夠維持企業生存的標準是2%,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標準是5%,可見我國企業的R&D投入仍然不夠。但從年度增長趨勢上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R&D投入均在逐年增加,說明我國企業對研發日漸重視。技術創新績效的均值為14.21,說明我國企業專利申請數量仍處于較低的水平。所有制類型均值為0.31,企業規模均值為0.79,說明樣本分類情況良好,可以進行分組檢驗。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R&D投入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D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在1%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主要變量間均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多元回歸分析。同時,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4,說明多重共線性較弱。

4.2 回歸結果與分析

本文首先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異方差檢驗,結果表明拒絕原假設,說明存在截面異方差現象,因此,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政府支持、企業R&D投入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第(1)列和第(4)列為假設1的檢驗結果,結果發現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1得到研究證實。第(2)列和第(5)列為假設2的檢驗結果,結果發現政府支持對企業R&D投入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2得到研究證實。第(3)列和第(6)列為假設3和假設4的檢驗結果,結果發現企業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假設3得到研究證實。且與第(1)列和第(4)列相比,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依然顯著為正,但其系數和t值均有所下降,因此,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假設4得到研究證實。

所有權性質和企業規模分組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第(1)列和第(2)列為國有企業組的回歸檢驗結果;第(3)列和第(4)列為非國有企業組的回歸檢驗結果。對比兩組檢驗結果發現,盡管兩組中企業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系數均顯著為正,但非國有企業組中其影響系數遠大于國有企業組,且顯著性更優,因此,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假設5b得到研究證實。第(5)列和第(6)列為大型企業組的回歸檢驗結果;第(7)列和第(8)列為中小型企業組的回歸檢驗結果。對比兩組檢驗結果發現,盡管兩組中企業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系數均顯著為正,但大型企業組中其影響系數遠大于中小型企業組,且顯著性更優,因此,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假設6a得到研究證實。

4.3 穩健性檢驗

政府支持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間往往會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偏差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使用Heckman兩步法進行估計,研究發現主要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未出現顯著變化。同時,本文使用上一期的政府補助作為自變量,當前的技術創新績效作為因變量,重新代入模型進行測算,結果發現系數符號以及顯著性均未改變,本文實證分析結論穩健。

5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的到來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支持是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方式,探討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價值。本文以滬深主板以及中小板2011~2018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線性回歸,研究政府支持、企業R&D 投入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權性質和企業規模的調節效果。研究結論如下:(1)政府支持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政府支持對企業R&D投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3)企業R&D投入在政府支持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間具有中介作用。(4)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R&D投入強度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更強。

5.2 管理建議

(1)政府支持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政府對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企業的補助,可通過增加資金、稅收優惠以及實物補貼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同時,要建立對已補助企業的追蹤機制,要求受助企業詳細披露補助款項的用途和去向,并定期進行評估,以確保專款專用。

(2)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要加大企業研發投入,能夠使企業更快建立技術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更好地控制和理解隱性技術知識,敏銳識別和轉化外部知識,提升技術創新績效。

(3)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相對較弱。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效率,引入適當的民營資本,改變國有股一家獨大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應該重視非國有企業的發展,在一些研發項目上給予補貼或者貸款優惠,努力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4)企業規模正向調節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大型企業因其多元化經營,承擔風險能力較高,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研發投入較大,也更容易實現創新績效的轉化。而中小型企業本身創新資源有限,研發投入較低,所以應積極與其他企業進行技術聯盟,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核心技術上,加快促進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5.3 研究不足與展望

首先,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上市公司所公布財務報表等相關信息可能因企業實際情況產生不同,存在有發生額卻沒有披露的情況。其次,本文僅研究了所有權性質與企業規模的調節效應,未考慮其他公司治理結構等調節因素。再次,政府支持、R&D投入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性。這些問題將會在未來研究中予以關注。

參 考 文 獻:

[1]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London: Routledge, 2013.

[2]Caloghirou Y, Kastelli I, Tsakanikas A. 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J]. Technovation, 2004, 4(1): 29-39.

[3]Shefer D, Frenkel A. R&D,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echnovation, 2005, 25(1): 25-32.

[4]王俊.R&D補貼對企業 R&D投入及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28(9):1369-1374.

[5]Revilla A J, Fernández Z. The relation between firm size and R&D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regimes[J]. Technovation, 2012, 32(11): 609-623.

[6]Koberg C S, Detienne D R, Heppard K A.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 21-45.

[7]唐書林,肖振紅,苑婧婷.上市公司自主創新的國家激勵扭曲之困——是政府補貼還是稅收遞延?[J].科學學研究,2016,34(5):744-756.

[8]趙玉林,谷軍健.政府補貼分配傾向與創新激勵的結構性偏差——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匹配樣本分析[J].財政研究,2018,(4):61-74.

[9]李磊.政府研發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7):161-166.

[10]Griliches Z.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0, 28(4): 1661-1707.

[11]劉德勝,張玉明.政府研發資助驅動SME研發及其效果研究[J].軟科學,2010,24(7):27-31.

[12]Czarnitziki D, Hussinger K. The link between R&D subsidies, R&D spending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R]. ZEW Discussion Paper, No.04, 2004.

[13]Bizan O. Th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of R&D projects: evidence from American-Israeli research alliances[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9): 1619-1640.

[14]李萬君,李艷軍,李婷婷,等.政府支持如何影響種子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基于政策、組織和市場異質性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9):104-123.

[15]Guellec D, van Pottelsberghe P B. From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do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the source of funds of R&D matter[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66(3): 353-378.

[16]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 92-116.

[17]周煊,程立茹,王皓.技術創新水平越高企業財務績效越好嗎?——基于16年中國制藥上市公司專利申請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66-179.

[18]Kang K N, Park H.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R&D support an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innovation in Korean biotechnology SMEs[J]. Technovation, 2012, 32(1): 68-78.

[19]陳巖,張斌.基于所有權視角的企業創新理論框架與體系[J].經濟學動態,2013,(9):50-59.

[20]Li H, Zhang Y. The role of managers political networking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i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8): 791-813.

[21]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J].經濟研究,2012,(3):15-27.

[22]劉和旺,鄭世林,王宇鋒.所有制類型, 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J].中國軟科學,2015,(3):28-40.

[23]Choi S B, Lee S H, Williams C. Ownership and firm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3): 441-452.

[24]Symeonidis G. Innovation, firm size and market structure[J]. 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6, 27: 35-70.

[25]Griffin A, Hauser J R. Integrating R&D and marketing: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3): 191-215.

[26]Vossen R W. R&D, firm size and branch of industry: policy implications[M]. Groning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1998.

[27]Chesbrough H. New puzzles and new findings.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8]Andries P, Faems D. Patenting activ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does firm size matter[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 30(6): 1089-1098.

[29]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3,(6):45-53.

[30]Spithoven A, Clarysse B, Knockaert M. 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 Technovation, 2011, 31(1): 10-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热九九精品| 成年A级毛片|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91啦中文字幕|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综合天天色|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久操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欧美97色|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色亚洲成人| 97se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色国产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www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欧美成人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日韩成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午夜影院a级片| a级高清毛片|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九九九国产| 精品视频福利|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色偷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