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情境貫穿課堂是優質化學課堂的必備條件之一,情境主線的設計是教師在深入學科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教學線索,主線清晰、環環相扣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本文以九年級滬科版“金屬的性質”為例談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選擇教學主線并貫穿教學始終。
【關鍵詞】主線;知識線;情境線;金屬的性質
1.背景介紹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培育不斷深入,傳統的知識教學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教學要求,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也必須隨之改革。平時課堂教學隨意性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有邏輯關聯、層層遞進且能啟迪學生思維的情境主線引領串聯,其實這也是教師在“知識理解、深度思考”上用功不足,特別是對化學知識的背景情境、知識脈絡缺乏必要的本源性分析。教學情境的選擇最好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如化學史實、新聞報道、生活體驗等方面。清晰、合理的情境主線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材及學情分析
“金屬的性質”是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五章“金屬的冶煉與應用”第1節的內容。從九年級化學的整體編排來看,本單元排在氧氣、二氧化碳等單一物質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化學知識,特別是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而金屬的性質的學習是研究一類物質的性質,為后面酸、堿、鹽等一類物質的學習埋下伏筆。從知識結構看,重點要掌握金屬與氧氣、稀硫酸、鹽溶液反應,并認識一種新的反應類型--置換反應,學會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相關反應能否進行。從能力立意看,學會運用分類思想來學習一類物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學科觀念如能量觀、守恒觀、微粒觀、變化觀等。
3.教學過程設計
3.1確定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鐵鍋,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
(2)通過對鐵鍋生銹的分析,初步感受條件控制對反應的影響。
(3)通過對鐵鍋使用說明書的研究,學會通過控制變量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
3.2教學活動安排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活動設計如圖 1 所示,并對其具體設計以及設計意圖進行闡述。
3.3實施教學流程
環節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展示鐵鍋圖片,并從鐵鍋圖片中總結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鐵鍋是傳統廚具,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鐵鍋入手,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有邏輯地思考,并由此及彼總結金屬的物理共性和特性。
環節二: 回顧舊知,引發沖突
[師]鐵鍋為什么會生銹?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ppt]展示生銹的鐵鍋,回顧鐵絲在純氧中燃燒的現象。
[演示實驗1]鐵粉燃燒
[師]鋁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鋁在空氣中加熱現象如何呢?
[演示實驗2]分別將鋁片和打磨后的鋁片在空氣中加熱,觀察現象。
資料鏈接:
[師]“真金不怕火煉”說明了什么呢?
[生]討論,完善表格。
設計意圖:鐵在三種不同的條件下出現的現象不同,說明外界條件對反應的影響,條件控制對化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鋁在空氣中加熱并沒有出現燃燒的現象,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無法解決問題,通過資料卡片形式提供給學生相關信息,讓學生利用信息獲取相關結論,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環節三: 實驗探究,探索新知
[ppt]展示鐵鍋使用說明書。
【分組實驗】打磨金屬鎂、鐵、銅,在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約2mL的稀鹽酸,向試管中同時放入金屬片,觀察現象,完成下列表格。
[師]引導觀察:①金屬能不能與酸反應;②產生氣泡的快慢;③觸摸試管感受溫度變化。
[生]討論,完善表格。
結論:(1)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H2,而不能_______。
(2)金屬鎂、鐵與稀鹽酸反應的快慢順序為_______。
【改進實驗】向注射器中加入一小塊鋅粒(黃豆大小),吸入稀硫酸,將注射器倒轉,反應一段時間后點燃氣體。
[師]根據現象,嘗試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其中 Fe2+和 Fe3+的顏色以資料卡片的形式給出),并從物質類別的角度,歸納這類反應的特點。
[生]初步得出 Mg、Zn、Fe、Cu、H 的活動性順序。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利用“最近發展區”原理,通過實驗、追問等形式,把學生思維引向“金屬活動順序”,為下一環節置換反應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做鋪墊。
[ppt]資料鏈接:宋朝初期,人們在江西發現一“苦泉”,當地居民用鐵鍋將泉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鐵鍋就變成了銅鍋。實際上,這是泉水中含有硫酸銅的緣故。
【學生實驗】打磨鐵片,放入試管中,加入約2mlCuSO4溶液,觀察鐵片表面的變化。
歸納提升:認識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1)置換反應:由一種______跟一種_________作用生成另一種______和另一種________的反應。
(2)符號表達式:A + BC? →? _____ + ______
設計意圖:從化學史料入手,并完成鐵片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親身體驗“鐵鍋就變成了銅鍋”過程中的變化,尊重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權”。
環節五:學以致用,提升學科價值
[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鐵鍋炒菜時如何增加Fe2+的含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談談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情境首尾呼應,讓學科知識的學習最終落實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體現化學的學科價值。
4.教學反思
化學是一門生活科學,生活處處有化學,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考慮到九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把已有的生活常識融入化學課堂,從化學的學科角度認識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從而達到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效度。比如,鐵鍋生銹的原因,鐵鍋炒菜如何增加 Fe2+含量,都是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運用的魅力。
4.1主線明確,融合交替展開
本節課始終圍繞“鐵鍋”展開,生銹的鐵鍋、鐵鍋使用說明書、鐵鍋“變”銅鍋三個情境主線,熟悉、真實的情境讓老師可以很自然地將知識學習融合在情境主線中,而學生則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而且印象深刻。通過情境線和知識線遞進交織,形成螺旋式融合,構成整節課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概括提煉逐步形成學科思想和方法。
4.2關注發展,自主建構體系
新課程倡導的以生為本就是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會聯想、遷移、歸納、演繹等邏輯方法的運用,幫助學生從現有的認知水平提升到更高層級的水平。比如,學生雖然學習過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但對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的條件控制意識不強,教師有意識創造不同的實驗條件開展實驗教學,學生自主觀察體驗總結歸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俞桂飛,王國崢.例談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的“主線”與“暗線”[J].化學教與學,2014,(3):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