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珍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實踐中增長勞動技能獲得認知與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高自理能力,通過家庭勞動、社會實踐等,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實踐;勞動教育;責任意識
美好的生活需要靠雙手來創造,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實踐機會,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勞動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產生勞動最光榮的樸素情感。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痹谥匾曃幕n程的當下,教師也要重視學生自身勞動技能的培養,不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人,而應該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做熱愛勞動的勤快人,樹立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那作為一名小學德育教師,該如何利用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提高學生的家庭勞動責任感
韓愈認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惰?!睂W生是家庭的一份子,在享受家庭帶給自己的便利的同時有責任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勞動。教師要與家長積極溝通,家校合力,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水平。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當下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文化課程任務重,對學生的衣食住行照顧得細致周到,使孩子失去了家庭勞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是熱愛家庭、熱愛集體的有責任感的兒童,就需要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學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自己收拾整理房間,自己洗貼身衣物與鞋襪,提高學生的自理水平。
同時,家長應該鼓勵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動,利用雙休日時間幫著拖拖地、曬曬被子、整理書柜、收拾碗筷,讓孩子進行家庭勞動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參加家務勞動,提高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家庭責任感,懂得為家人付出自己感到快樂的道理。
(二)堅持做好家務活,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在當今社會,全職媽媽很少,一些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工作,有的父母的工作還很繁重。作為逐漸長大的自己,有必要為父母分擔壓力。在父母眼里,自己永遠是孩子,是需要照顧的對象,學生要證明自己長大了,就從家務勞動開始。比如學習之余學習掃地,不是只掃自己一個房間,而是屋子里院子里都掃得干干凈凈,并且把垃圾運到社區垃圾搜集站,便于環衛工人運走。孩子通過家務勞動,養成認真細心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讓父母放心把家務活給自己干,在家務勞動中感受成長的快樂,懂得為家庭付出是自己的責任。
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結合家務勞動實際,談談自己參加勞動后的感受,組織學習交流會,讓孩子們進一步提高勞動認識,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二、樹立為班級服務的思想,增強學生的集體勞動責任感
學校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場所,是學生的另外一個家。學生在學校里與同伴相處,和大家一起吃飯,聽教師講課,和同校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游戲,每一個學生是組成學校集體的一份子,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為班級、為學校服務的思想,讓他們在各種實踐中,增強集體榮譽感。
(一)我是集體的一份子,我們的班規我們定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班級也應該有自己的“班級約定”。班規是對班級學生的行為約束,是每一位成員應該遵守的常規。小學生自我意識提高,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有當家作主的需求,教師要尊重孩子,根據《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讓孩子結合學習、文明禮儀、紀律等方面的要求和自己的實際需要,制定可行的“班級約定”。班規制定可以由教師提出,大家民主投票決定。這樣保證了學生的民主權利,保證了班規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也便于日后的操作。對于違反班級規定的學生也應該通過商量、投票等活動,做出合理解答。
(二)積極為班級服務,增強集體榮譽感
有了班規,大家才能有意識的約束自己的言行,為班級爭得更多榮譽。比如在學?!拔拿靼嗉墶痹u選期間,大家在班長的提醒下,衣著整潔,談吐有禮,主動向人問好。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照顧有加,對高年級的學生尊敬有禮。課堂上大家認真聽講,作業細心認真,贏得了科任教師的贊揚,課外籃球場上,班級體育籃球愛好者們積極拋灑汗水,為班級籃球隊爭榮譽。在學校禮堂里,孩子們主動撿拾地上的垃圾,贏得了禮堂管理員的贊揚,在看演出活動中,孩子們不吵吵鬧鬧,相互提醒,不大聲喧嘩,使觀賞之禮得以在孩子們身上延續。為了班級榮譽,孩子們利用雙休日到校出黑板報。為了班級衛生,值日生們認真的擦玻璃、擦桌子、擦黑板,使得教室干凈整潔、亮亮堂堂。不管是環境衛生、文明禮儀,還是課堂學習、競賽演講,孩子們用自身行動為班級爭榮譽,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三、積極參加社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勞動責任感
家庭是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學生有責任為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參與交通知識宣傳,提醒人們主動戴頭盔
從今年9月1號開始,國家提倡騎電動車都要戴頭盔,這是為了人們的安全考慮。學生在家里要提醒父母戴頭盔騎電動車出行。在學校,教師可以組織社會交通宣傳活動,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發放社區關于戴頭盔的宣傳手冊。在交通要道,可以選取優秀學生協助交警進行交通的指揮,疏導人群,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交警的辛苦,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積極參與社區環境管理,協助社區治理環境污染
社區的樓道、拐角,常常有不法分子隨意張貼廣告,對于文明城市的創建帶來污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協助社區出墻報,進行環境普法宣傳,或者通過繪畫活動“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進行普法宣傳,提高社區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在社區人員的指導下清潔樓道、拾撿垃圾、清理綠化帶、收集社區廢品賣掉將掙的錢用于社區公共建設,買幾盆花裝飾社區環境,讓社區環境越來越美好。
學生通過社區活動,進一步萌發熱愛社區、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孩子們對社區環境保護、社區人文特色、社區民間風俗等有更多了解,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社區的認同感,從而建立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為班級積極做事情,用自己的言行為班級爭得榮譽。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體驗勞動人民的辛苦,理解各種職業的艱辛。鼓勵學生積極為社區做事,懂得美好生活的建設,人人有責任維護,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約束自身行為,從而提高德育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彥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策略[J].新課程,2020(40):237.
[2]汪玉偉,孫淑娟.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落實法治教育[J].天津教育,2020(2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