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內容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來,自于學生在課前或課中實踐活動或模擬實驗的過程中形成的“生成性”學習情境,具有實踐性、鮮活性、真實性、復雜性、潛在性等特征。因其教學的本真性、開放性、人本性、有效性和過程性而對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拓展學生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充分利用老師和家長的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性實踐活動,獲得生成性學習情境,但是要注意學習情境“生成”中的設計與把控,并對所生成的情景材料進行研判、選擇、調節、整合、挖掘與開發,以使課堂呈現并引導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情境適用、高效。
【關鍵詞】生成性? 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 開發? 應用
情境教學是當前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因教學的直觀性與生動性、學生的主體性、過程的探索性、知識的生成性等特點而高度契合了新課程改革精神,也受“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所推薦。當前,絕大多數課堂中的學習情境都是授課老師在課前備課時就已精心設定,之后在課堂教學中以某種預設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這樣的學習情境我稱之為“給定性”學習情境。給定性學習情境的優點是與課堂知識和教學目標適切度高,情境結構與知識結構的對應性較好,利于思維切入,易于老師的課堂駕馭。但是,其開放度低,學生思維受到局限,學生切身感較差,往往有置身事外的感覺。“生成性”學習情境則可以很好地解決給定性學習情境的上述不足。所謂“生成性”學習情境,就是在課堂中呈現的,來自學生在課前或課中依照設定主題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或模擬實驗的過程中即時生成的,用以引導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的情境材料,它包含活動主題、活動設計、過程記錄、查詢資料、分析結論、待解之困等。生成性學習情境對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都有著非凡的意義,但其生成、設計和應用的復雜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生成性”學習情境的特點
1.實踐性與體驗性。每個學科都有著不同程度、不同形態的實踐性。生成性學習情境是學生親身參與課外實踐或模擬實驗時在調查和觀察中獲得的學科認知和感悟,因而具有實踐性特征。由于學生置身于情境生成的過程,所以有著切身體驗,感受強烈,充滿著現場感。
2.即時性與鮮活性。生成性學習情境是課前或課堂上極短時間內生成的,有著足夠的新鮮度,學生對情境材料與結論尚未形成廣泛的共識或者對相關原理規律知之甚少、知之甚淺,所以會勾起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3.真實性與鄉土性。相對于教師提前設定的給定性學習情境,生成性學習情境是學生親歷的,其真實性毋庸置疑,身邊的人、事、物、現象,也會勾起學生的鄉土情結。
4.關聯性與針對性。學生的實踐與實驗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給定主題的活動,因而,所生成的情境材料,與教學內容尤其是重難點內容具有較好的關聯性,對于達成教學目標也有較強的針對性。
5.復雜性與不良性。生成性情境的構成要素和情境結構因其過程性和真實性而多元和復雜,因其自然、樸實,未加修飾,因而結構不良。受學生操作方式的準確度與學生認知能力的局限性的影響,學生實踐中產生的情景材料,還可能存在著偶然性的、有爭議的、錯誤的情境信息。
6.潛在性與開放性。生成性學習情境中,不是所有的情境要素都是對課堂教學有用的和有效的,因而只具有潛在性價值,教師應用時必須要經過審慎的處理和挖掘。同時,真實而結構不良的學習情境其潛在的教學指向具有延展性和發散性特征,因而其影射的智能領域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二、開發發生成性學習情境的意義
1.本真性。生成性學習情境有利于教材知識回歸其文化生態,呈現生活屬性;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認知生成過程,對接了理論與實際,呈現功能屬性;使學生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提升觀察力、實踐力和創造力,呈現智慧屬性;使學生在行動、觀察與協作中經歷希望與挫折、喜悅與感悟,呈現情感屬性。利用生成性學習情境開展的課堂教學,實現了知識從實踐中來和回到實踐中去的閉路循環,體現了教學的本真化特征。
2.開放性。相對于社會聯系較少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來說,生成性學習情境支撐的課堂教學,以接觸社會、融入環境、動手實操的實踐參與為學生知能生發的基礎,為學生學習創造了開放的時空環境、開放的學習資源、開放的學習方式和相對開放的約束機制,它使學生伴隨著社會化進程而成長,更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人本性。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成長。生成性學習情境支撐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單向傳授過程,而是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在求知、自尊、成長等內驅力的作用下,釋放潛能,實現自我的過程。這不僅利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形態,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好地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4.有效性。親身參與的過程,新鮮生動的情境,獨立加合作的探究,活躍而開創性的思維,交流與碰撞的心得,真切而深刻的感悟,都使生成性學習情境下的問題式教學不僅非常有力地促進了預設目標的達成,更是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獲得了更寬泛的預期之外的教學成果。
5.過程性。生成是新課程教學的價值追求。生成性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密切接觸自然環境與真心關注社會生活的親力親為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體現了這種課程形態的情境性、生成性和過程性,強調了學生的生命體驗、生活體驗、科學體驗,在體驗中獲得經驗和感悟,體現了過程本身的價值。
三、學習情境的“生成”途徑
1.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由于教學內容、實踐條件、教法選擇等的差異,用以學習情境生成的實踐活動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如,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特定對象的觀察記錄活動,對社會生活與生產活動的調查采訪活動,對行政部門或專業技術部門的參觀考察活動,利用周邊環境開展的測繪與統計活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的資料查詢與整理活動,利用校園環境開展的模擬實驗活動,利用專業器材或自制工具開展的課堂現場模擬操作活動等等。
2.拓展學生活動的時間與空間
小型模擬實驗可以利用間課堂時間,復雜試驗、環境考察、社會調查等則要利用課外時間和校內外空間。將封閉的課堂教學向課堂外擴展,打造包容性、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3.充分利用老師和家長的社會資源
有些專業性較強的相對復雜的社會活動的開展,還要充分利用教師或學生家長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活動提供必要幫助,如場地、交通工具、音像器材、實驗設備、專業資料等。
四、學習情境“生成”中的設計與把控
1.設計
學習情境的生成過程雖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不著邊際的,而應當是有設計、有規劃的。學生實踐活動的主題要依據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體現與教學目標的對應性,從而保證生成的情境滿足課堂深度學習需要;具體活動內容的可探究度要設置合理,以保證項目任務與學生學習潛力之間的適宜性;大型實踐活動可以進行任務分解,分組活動,以確保在有限的課外時間內完成任務并生成有效學習情境。實踐活動的目標要具體、細致,表述嚴謹,準確反映活動主題和內容要求;對于難度大、跨學科、既有知識支撐不足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先給予必要的知識鋪墊或資料查詢提示,以確保實踐探索過程有所借力。行動之前要求學生制定簡練而有條理清晰的活動計劃,為了保障計劃的可行性、過程的嚴謹性和操作的科學性,教師也可以提供行動方案的設計模板,并對學生計劃方案作出審核并給出修改意見;實踐活動開始前,先要做好物資準備;學生要對實踐中的步驟、現象和問題做詳細的過程性記錄,將所有資料整理打包,并盡量將資料電子化;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求用調查報告、活動小結、手抄報等形式呈現活動成果,使之具有較強的展示性與可讀性。
2.把控
學習情境的生成過程雖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絕不是放任的、我行我素和天馬行空的。首先是安全防控問題,包括操作安全、在外交通安全與飲食安全等,既要有充分的安全提示,也要根據需要準備必要的防護用具,更要有有序的組織管理以確保行為的規范性。然后是問題難度與探究度的把控,在活動過程中探究方向不能過度偏離主題,不能有太多的不必要的擴展和發散。再者是行動過程的把控,在外活動的時間、路線、行動步驟等老師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實時交流、過程展示和路線跟蹤,為實踐活動遠程護航;最后是時空與成本的把控,確保實踐活動在盡量小的時空范圍內完成,不干擾學校和班級的正常運轉秩序,控制活動成本,不給學生和家長增添不必要的負擔。
五、“生成性”學習情境的應用策略
學生實踐活動中即時生成的情景材料要素復雜、結構不良,而且具有開放性和潛在性的特征,因此,其課堂應用對老師有著不小的挑戰。老師必須對生成的情境進行研判、選擇、調節、整合、挖掘與開發。
1.診斷與選擇
生成性情境中往往含有不同程度偏離主題的成分、有爭議的甚至錯誤的成分,就是切題的成分中也有特征不鮮明的、重復的、雷同的成分。因此,教師必須練就一雙慧眼,對情景材料進行精確甄別,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法設計進行取舍,選擇出合理、適用的材料來。
2.調節與整合
對于所選擇的有用的情景材料,還必須依據課堂知識結構、學生認知規律、教學展開程序作調節與整合,使編輯重組后呈現給學生的學習情境在邏輯順暢、形式簡潔、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為老師的問題設計與學生的課堂探究提供良好的基礎平臺。
3.挖掘與開發
多數情況下,僅僅對生成性情景材料做選擇和重組是不夠的,為引導有效的情境教學和深度學習,教師通常需要對選擇后的情景材料進行理論性挖掘,并瞄準情境影射的知識原理,設計出表述準確、梯度合理、邏輯遞進的情景問題,并安排好相應的課堂活動形式,甚至構思好教師介入的時機和方式。
用生成性學習情境開展教學,是情境教學的高級形式,但駕馭難度大,需要老師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總結和完善。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