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春
摘? ?要: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敢于面對新的問題,從主體多元、傳播立體、雙向互動等方面,積極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多種途徑,提高實效。要切實堅持和鞏固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大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做出積極貢獻的人生信念。
關鍵詞: 新時代? ?理想信念教育? ?路徑探索
一、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尤其重視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理想,國家就有前途”“青年大有可為、大有作為”[1](78)。“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對青年寄予厚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p>
理想信念教育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不變色,關系中國的發展與未來,關系大學生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習與生活的重大時代命題。何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指人們生活價值的目標追求,是指引人們行為的精神風向標。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指: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及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堅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信仰,自覺抵制各種背離社會主義道路的錯誤思想,找到人生的奮斗方向,并在新時代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黨的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精神為指導,徹底弄清楚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方向價值。如何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樹立理想信念的困難和途徑是什么?大學校園里的教育工作者面對困難如何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都是新時代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問題。
二、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一些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欠佳,課外的思政教育集體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一方面,有些老師教法陳舊,過于注重課堂講解,容易流于說教。另一方面,有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或互聯網,因為手機和具有網絡功能的電子產品的打擾,他們不能認真聽課,主觀思想不夠重視。理想信念是人生奮斗的方向,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精神支撐和意義追求,大學教育工作者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掌握知識。
二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未能很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一些大學生對參加思政想治教育實踐活動及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即使參加,也是很被動地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等,并非出于自身的思想認識結果。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課由于任課教師準備不充分,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把多種教學手段應用于實踐課教學中。老師把學生帶到某紅色景點讓學生自己參觀,找不到課堂的嚴肅感。
三是在教育內容上,網絡世界的海量信息特別是一些負面信息,消解了課堂理論教學效果。課堂理論教學內容一般體系完整,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網絡平臺充斥著大量娛樂化、碎片化信息,這些信息適合年輕人的口味,某些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深,理論功底不深,容易受這些信息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些信息背后的價值觀。
三、新時代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加強理想信念與思想政治建設方面做了重要部署,強調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是堅定理想信念。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做活思政工作,增強趣味性和時代感。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教育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具有平臺的共享性、開放性特點,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這種信息不間斷、廣泛的傳播中,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播主體走向了多元化,主要有三類:
一是理論專家型。理論型專家主要指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擔任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任課教師,高校教師及教育工作者掌握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掌握及時,能把這些理論及時傳遞給學生。但這些理論型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缺點,理論研究局限于期刊、報紙等,即使在網絡世界,主要在官方的網絡主陣地出現。大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喜歡追求思想的深度,著名的理論型專家更能吸引學生的聽講熱情,特別是大學校園里眾多的專家學者報告,往往座無虛席,把著名專家學者的演講當作了解最前沿信息的重要渠道,理論型專家既要傳遞知識,又要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更能取得大學生的認同,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網絡“大V”型。一般說來,網絡“大V”是指個人經實名認證同時擁有大量“粉絲”的微博用戶,網絡“大V”一般是在現實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或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他們活躍在網絡,經常就國家大政方針、輿論熱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微博的“粉絲”一般在50萬以上,并且“粉絲”一般源于對網絡“大V”的信任主動成為“粉絲”,“粉絲”對大V信任度高。網絡大V對自己的“粉絲”乃至社會思想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甚至引導著互聯網上言論和話題的方向,社會影響力遠超一般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傳播來說,網絡“大V”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對此,黨和政府要從積極傳播的角度出發,在網絡空間培養一大批弘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網絡“大V”。
三是網絡草根型。主要指那些自覺自愿為社會正能量點贊、為中國發展鼓勁的網民[1](78)。由于進入互聯網系統的費用低和技術低,因此互聯網的草根化特征不斷顯現,給一般群眾獲取信息、發表評論提供了可能,不斷增強網民的獨立意識和平等意識。在網絡思想陣地,網民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認同中國目前的道路是正確的,中國的建設成就是了不起的,對中國的發展道路是認同的。吳海江認為:“網絡正能量群體是對中國現代化道路認同的一種網絡表達,基本特征是:以事實和邏輯作為基本依據;理性、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持非情緒化、積極、寬容的態度討論。”[3](221)他們是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最自覺、最有力的傳播者。
2.教育方式科技化
在網絡媒體時代以前,報紙、電視及廣播等傳統媒體是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陣地,對于網絡等新媒體來說,傳播渠道單一、傳播容量有限、傳播過程呈“點對眾”的平面化特點,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播方式轉向多元化。
一是價值傳播渠道多元化。新媒體時代,傳統的主流媒體依然存在,但整個社會的互聯網化促使傳統主流媒體不得不延伸到網絡上,即使如此,影響力及占有的“傳播市場”份額仍在不斷縮小。與此相適應的是,新浪、網易等大眾性、商業性網站及天涯社區、QQ空間、百度貼吧等社交網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占有的“傳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如以近年來興起的網絡“最美人物”評選為例?!?1.6%的網民更愿意從新浪、騰訊、網易、搜狐等商業性網站獲取有關最美人物的信息,其次是微博等社交網站,占37.5%,而從官方新聞網站人民網、新華網獲取相關信息的僅占11.3%”[4](114)。網絡時代,除了信息的公開傳播渠道以外,還存在一些個體對個體的私密傳播通道,更能引起個體對信息的認同。面對多元化的傳統路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要求能及時了解網絡傳播渠道的多元性,了解和認識網絡信息傳播渠道,才能找到適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適應網絡信息時代思想教育的挑戰。
二是價值傳播容量海量化,傳播形式立體化。在網絡媒體傳播時代,網絡上的信息是無限的、隨時更新的,并且網絡上對一條新聞、一件事件的評價視角是不同的,即網絡上有不同的聲音。傳統傳播媒介如報紙、廣播和電視等,特別是報紙更新沒有那么快,滿足不了當代青年對世界信息的了解和渴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考慮信息更新的及時性。網絡傳播的時代化,大學生每天在網上的時間相對較長,更容易接受以網絡為媒介的信息傳播,在網絡上加強正能量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3.教育過程雙向互動化
新媒體時代,價值觀的傳播過程應轉為雙向互動,主要特點是:
一是平等性。這里的平等性指無論是在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播者和被傳播者之間,還是在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其他意識形態理論之間都處于平等的地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必須引領網絡思想,敢于和各種錯誤的思想進行斗爭,并通過自身的力量取得廣大網民的自覺認同。
二是互動性。網絡平臺打破了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的空間限制,他們可以及時互動,如大學生進入了不良網站或者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網站,可能會給大學生輸送不良思想,甚至在他們無阻礙的互動中,大學生的思想會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教育部門建立的網站要能及時幫助大學生疏導困惑,分析時政,樹立正確的信仰。
三是隱匿性。網民身份的隱匿性特征使其發言有兩個特點:一是真實性。因為身份被隱匿,所以網民發言時可以無所顧忌,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實際上是人們擺脫了種種現實的社會關系的束縛,精神自由在網絡空間的實現。二是破壞性。由于身份被隱匿,網民的非理性表達更容易在網絡空間呈現。這種非理性表達更多地體現為網絡語言暴力。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不斷深化,教育工作者應牢牢把握新的傳播特點,培育傳播多元主體,揚棄傳統的傳播方式,在價值傳播互動過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堅信:“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5](9)唯有如此,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才有可能在新時代“意識形態市場”中占據話語主導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的十九大報告[R].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的講話[EB/OL].http://www.cntc.org.cn/v-1-10390.aspx.
[3]吳海江,杜彥君.互聯網時代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基于“自干五”現象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2).
[4]鄧為,徐明華.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傳播效果——以最美人物的網絡傳播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5(3).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項目: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項目,項目號:SKLB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