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楊志云
1.大理州婦幼保健院兒科,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云南大理 671000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小兒常見呼吸道感染疾病,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0%~40%,主要由支原體感染引起。由于小兒身體各項機能較弱,加之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感染支原體后極易發展為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肺氣腫、肺不張及肺實變,還可引發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損傷,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健康[1]。目前在對患兒實施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使用糖皮質激素對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甲潑尼龍便是最常用的一種糖皮質激素[2]。目前,對于小兒應用甲潑尼龍方面的爭議主要是用藥劑量大小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并且該治療措施對小兒肺功能影響方面的資料較少,因而難以得出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目的在于探索不同劑量甲潑尼龍治療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實際臨床療效,并分析其對小兒肺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并結合盲法均分為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每組60例。小劑量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11.01±2.64)歲;病程(13.41±6.70)d。大劑量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10.75±2.33)歲;病程(13.53±7.14)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與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選患兒均經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兒均按照《實用兒科學》中關于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①持續高熱,連續10 d以上體溫高于38.5℃;②胸部影像學檢可見肺部有大片狀陰影,雙側多肺葉受累,出現壞死性肺炎、胸腔積液等;③有明顯氣促、口唇黏膜發紺等呼吸困難表現;患兒家屬同意接受治療;未患其他先天性疾??;患兒依從性較好。
1.2.2 排除標準 肺結核患兒;有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疾病及免疫缺陷兒;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對糖皮質激素過敏兒;家屬拒絕參與及依從性較差者。
兩組患兒均給予祛痰、平喘、吸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抗感染等常規治療,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000197)靜脈滴注,10 mg/kg,1次/d,治療5~7 d后停藥4 d,改為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國藥準字H20057906)10 mg/kg,1次/d,持續3 d后停藥4 d,再次服用3~5 d。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均在病程第6天起,加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H20080284)進行靜脈注射治療,小劑量組為2 mg/kg,大劑量組為10 mg/kg,均為2次/d,中間間隔6 h,連續注射5 d后改為口服甲潑尼龍片(H20150245)1 mg/kg,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3周,治療期間詳細記錄各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 顯效:咳嗽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陰影吸收面積>2/3;有效:咳嗽減輕,體溫基本恢復正常,肺部陰影吸收面積≤2/3;無效:上述癥狀無緩解或加重。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治療例數×100.00%。
1.4.2 肺功能指標 運用肺功能儀檢測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呼氣25%流速(MEF25%)、用力呼氣50%流 速(MEF50%)及用力呼氣75%流速(MEF75%)。
1.4.3 不良反應發生率 目前已知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高血糖、心動過速、精神癥狀和電解質紊亂。
對研究選用的測量指標采用SSP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其中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呼氣25%流速(MEF25%)、用力呼氣50%流 速(MEF50%)及用力呼氣75%流速(MEF75%)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大劑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丙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大劑量組的FVC、FEV1值與小劑量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的MEF25%、MEF50%及MEF75%數值均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過程中,小劑量組與大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雖有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對比(±s)
小劑量組(n=60)大劑量組(n=60)t值P值組別2.39±0.31 2.42±0.37 0.481 0.631 FVC(L)1.97±0.21 2.01±0.24 0.972 0.333 FEV1(L)1.51±0.24 1.62±0.29 2.264 0.025 MEF25(L/s)2.03±0.31 2.15±0.26 2.297 0.023 1.47±0.16 1.53±0.12 2.324 0.022 MEF50(L/s)MEF75(L/s)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在我國,肺炎支原體約3~5年流行1次,流行年份可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50%,其導致的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健康的疾病[3]。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結構的原核病原體,因此以阻礙微生物合成細胞壁為主要作用的青霉素類抗生素對其效果較差,但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其具有較好的作用效果[4]。隨著近些年來抗生素濫用現象的產生,耐藥菌株數量增高,加大了臨床治療的難度,特別是對于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單獨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并且難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因此當前臨床迫切需要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5-6]。有研究表明,在對患兒應用阿奇霉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兒病情的恢復[7]。
患兒在感染衣原體后,可產生多種類型的免疫炎癥反應和免疫炎癥因子,從而造成自身細胞損傷,這是導致該病發展為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臨床治療的重點[8]。甲潑尼龍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之一,其具有不需要經過肝臟代謝、快速抑制炎癥的特點,并且還可改善肺部通氣功能,減少分泌物,從而有效改善支原體肺炎造成的肺部毛細支氣管閉塞狀態,減少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9]。但目前對于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支原體肺炎,醫學界仍在應用劑量上存在爭議,同時也缺少患兒治療后肺功能改善程度的相關研究,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需要對患者肺部功能改善做出評定。
該次研究中的數據顯示,治療后大劑量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鄭娜等人[10]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00%)大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治療后大劑量組的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值與小劑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的用力呼氣25%流速(MEF25%)、用力呼氣50%流 速(MEF50%)及用力呼氣75%流速(MEF75%)數值均高于小劑量組(P<0.05)。在陳勤等[11]的研究中,治療后兩組FEV1和FVC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MEF25%、MEF50%和MEF75%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治療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時,應用大劑量療法可提高治療有效率,加快患兒的恢復速度,能夠促進肺功能的改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小劑量組差別不顯著,可以認為大劑量組的療效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