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近年來,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學校數量激增。本應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卻演變成為眾多開發商炒作的熱點,形成“名校環城”現象。媒體就此調查發現,抱著“買房進名校”的心理預期,一些群眾購房后卻發現,有的學校幾乎人滿為患,導致孩子難以入學,有的學校名不副實、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名校環城”指的是新建名校冠名學校,多密集分布在新城區。按理說,優質教育資源及時跟進城市擴展的步伐,本身并無問題,也符合“就近入學”的政策規定。然而,當這種名校“跟進”變成“批量復制”,當名校的“名頭”成為地產銷售的“噱頭”時,事情顯然就變味兒了。不客氣地說,這就是在變相炒房。
并不是反對為新城區搞教育配套,城市要發展,教育必須均衡,在新城區配置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可以拉大城市構架,吸引居民入住,也有助于解決主城區擁堵的問題。但當大家都“一窩蜂”涌到城郊拿地,必然會造成新的資源配置失衡。
一則,可能會出現為開發而開發的“造城”潮。大餅越攤越大,城市遠郊成了居民居住和孩子上學的地方,功能極為單一,其他相應基礎設施都跟不上,有淪為“睡城”乃至“鬼城”的可能。而在城郊規劃大批住宅,反而會加劇通勤的壓力,難以有效緩解擁堵問題。
再則,這種以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為誘餌的銷售策略,因為擊中甚至加劇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必然會引來眾多追捧,從而客觀上推高了房價,加劇了當地房地產的市場熱度,這與中央一直以來“房住不炒”的政策并不相符。
當然,地方上或許對此并非不知情,只是出于拉動樓市的考量,或者說,原本就不希望看到樓市降溫。某種程度上,“名校環城”現象體現了地方政府、地產商、教育產業鏈等幾方主體的某種默契。畢竟,大家都明白,讓當下不溫不火的房地產熱起來,只有挑動剛需。而最“剛”的剛需,莫過于教育。“中國式家長”最舍得花錢的地方,不外乎子女教育。
事實上,類似的操作,在很多城市已經運行有年。總有一些城市管理者不是真正把力氣和關注點放在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上,不是通盤考慮城市規劃與教育資源配置的協調性,而一味在搞名校克隆上下巧勁兒,結果導致大量一般性中小學成為家長眼中的雞肋,而少數名校則備受追捧,長此以往,只能繼續加大教育的分化與割裂。
想想看,那些去往遠郊買房的家長,并非不知道這不過是一個搭售房子的噱頭,但最終還得咬牙買下來 。好學校就那么幾所,還能怎么辦呢?如果買房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也只好如此了。
可見,欲求遏制“名校環城”現象,除了從城市規劃、從政策層面禁止房地產商捆綁教育進行宣傳之外,治本之策仍在于從教育內部著力,本固則亂象不生。譬如,爭取辦好每一所中小學;盡可能多地供給市民一些優質教育資源,別讓家長總生活在焦慮中;不要再瞎折騰了,教育就要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
誰在炒房?什么在逼著家長到處追著名校跑?地產商何以能夠與名校合謀?教育不該是最基礎的公共品嗎?說到底,唯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問題,才會找到問題的癥結,也才能有針對性地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