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之前,如何敲門?賓客、長幼,如何落座?吃飯、行走、打招呼,需注意哪些禮儀?門樓、門墩兒、門閂有何用途?鋤頭、鐮刀、犁耙等農具如何使用?
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車村的一處小院,將被打造成開展德育的課堂。即便沒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居民,來到這里,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

白鹿原鯨魚溝景致
位于西安市東郊白鹿塬上,狄寨街道距西安市中心15公里。相傳宋天圣年間大將狄青曾在此安營扎寨,故而得名。該街道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勝跡甚多。作家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更是讓狄寨聲名遠揚。
“留住記憶,記住鄉愁,這是狄寨街道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將鄉村小院打造成研學的德育課堂,讓德育進入鄉村,是其中的一個做法。此外,我們在村委會還專門開辟了道德講堂,不定期邀請道德模范、村里的好媳婦好婆婆開展宣講,讓身邊道德力量感染群眾。”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狄寨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小進說。
依山而建,尚塬民宿的客房數量不多,但每間都有主題和設計感。
穿過古樸簡約的門頭,走進小院,別有洞天。歷經歲月的土磚、舊瓦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幽靜的庭院內,一些復古懷舊的物件兒,讓人恍惚之間回到從前。傍晚的微風吹過門楣,使人心情愉悅。
70后的吳輝是小院現任主人。2018年,出于對鄉村的熱愛,他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與狄寨街道楊溝村村民合作,對小院進行改造,希望在白鹿塬上打造了一個民宿的樣板。
“即使在工作日,客房入住率也能達到60%,在節假日更是一鋪難求。”談及民宿運營情況,吳輝告訴記者。
為盤活農村資源,狄寨街道提出改造百家“鄉村小院”。據了解,通過引入上海蝸窩、蟲舍花藝等企業,投資2000余萬元,狄寨街道在楊溝村打造精品民宿集散地。
如今,楊溝村成為灞橋區遠近聞名的民宿示范點。
盤活資源的同時,狄寨街道還通過整合白鹿原現有鄉村、農業園區及高校資源,致力于打造一個農文旅產教融合示范區。
該示范區的設想,吸引著企業的參與和投資。“該示范區是集產業、人才、項目多業態、復合型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群,將打造成承接全國大中小學主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基地,以及農旅、研學、康養、文創、新零售等一系列產業集群。”秦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自成立以來,秦麥科技始終以全農產業為基礎,打造了“聯盟體+平臺+產業集群+IP集群+融媒體矩陣運營”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產業集群運營服務體系。
談及農文旅產教融合示范區的設想,吳小進說,狄寨街道計劃在民宿周邊開展營地建設,發揮農村資源,建設一批農業教育基地、繪畫基地、攝影基地、馬術場地、實踐拓展營地、自然教育營地。
利用自家房前空地,72歲的車村村民姚淑蓮種起了蔬菜。
韭菜、菠菜、青菜、蒜苗、蔥、西紅柿、黃瓜、茄子、豆角、辣椒……憑借著這個20平方米左右的小菜園,姚淑蓮老人解決了一年到頭的吃菜問題,這一點菜地也為她每個月節省了100多元的買菜錢。
位于灞橋區狄寨街道南部,姚淑蓮所在的車村是狄寨街道打造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如今也已是西安市美麗鄉村示范村。
除了動員村民在房前屋后經營農家菜園外,狄寨街道還利用村內集體用地和公共用地打造“鄉村花園”,同時推進美麗庭院建設。

尚塬民宿 圖/鄭智維
根據灞橋區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精神,結合本地發展需求,狄寨街道開展了“兩色三園一庭院”建設,對道路、農田、村莊進行綜合空間治理。“兩色”即紅色黨建、綠色生態,“三園”即田園、花園、菜園建設,“一庭院”即“美麗庭院”創建。
目前,狄寨街道發揮紅色黨建引領作用,在楊溝村、車村、小康村等村內修建了6座支部菜園,累計清理集體用地5600多平方米,“利用村內集體空地進行菜園種植,為村里綠化省了不少資金,種植的蔬菜平時支部送給村內困難群眾和老黨員,是一舉三得的好事。”車村黨支部書記趙娜說。
“房前屋后一塊小小的菜園,不僅能滿足群眾的日常需求,也能點綴和美化村莊。通過支部菜園的運營,發揮農村敬老愛幼、維護環境的傳統美德,并推動引導群眾在自家門前空地種植蔬菜。”吳小進說。
2017年,西安市美麗村莊建設現場觀摩會在灞橋區召開,狄寨街道西車村被列為觀摩點。
從事竹編技藝近30年,屈東旺、屈扶忠是車村有名的竹編能人。
在他們手里一通鼓搗,簡簡單單的竹子就制作成簸箕、笸籮、果盤、竹籠等生活生產用品,有些還被做成惟妙惟肖的藝術品,供人觀賞。

麥草人有機農業公園圖/鄭智維
在吳小進看來,在實施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發展、構造美麗生態鄉村的過程中,鄉村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目前,狄寨街道已收集登記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1家,培育白鹿原美食、非遺手工藝品技藝傳承、傳統民俗文化、職業農民等專門人員近80人,非遺手藝人20余人。
狄寨街道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沉淀深厚,白鹿倉、鯨魚溝、漢三陵等景點久負盛名,每年吸引游客近千萬人次。
“為挖掘資源,實現產業興旺,狄寨街道實施了‘萬千百計劃。”吳小進說,除了百名鄉村工匠外,狄寨街道還致力于建設萬畝都市農莊和千家民宿。
據介紹,狄寨街道現有農業園區33家,占地9800余畝,省、市級農業示范園10個,種植的櫻桃、葡萄等特色農產品遠近聞名,吸引大量游客上塬采摘。目前,白鹿原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已經成為全市農業的亮點。
為推動鄉村旅游升級轉型,培育村內主導產業,狄寨街道已經將民宿建設作為建設美麗鄉村、促進群眾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根據市場需求,借鑒浙江莫干山民宿發展經驗,提出“千家民宿”計劃。
院子里婆娑的樹影,母親手中的一縷飯香,故鄉的一抔黃土,一件普通的農具……
在吳小進看來,這些都是鄉愁的一部分。做好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對留住鄉愁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挖掘保護優秀鄉土文化,狄寨街道將留住鄉愁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工作來推進。過去幾年間,狄寨街道分別在江村、楊家溝建立了鄉村博物館。
江村的農耕博物館,占地500平方米,由兩院民居構成。
聊起自己的收藏和農耕博物館,已經90多歲的和廣漢老人依然思緒清晰,充滿激情,有著說不完的話。
早在1993年,他就開始收藏村民淘汰不用的農具、石器等物品。他認為,這些物品是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后來,老人又將搜集的范圍擴至毛主席像章、酒器、票據等農村生活中的東西。
經過近30年的搜集、整理,目前博物館陳列毛主席像章一萬枚、酒器兩萬件、石器200件、農具200件、票證等一萬余件。
一件器物,見證一個時代。通過件件生產生活用具,江村農耕博物館向游客再現了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時代。
著名作家陳忠實來此參觀,不僅欣然為博物館題寫了“西安白鹿原民俗博物館”的牌匾,還對博物館的價值給了8個字的總結:留住農耕、以鑒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