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軍



〔摘要〕為了加強對初中生積極心理培育研究,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樂商的影響,采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初中生樂商問卷,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5所初級中學589名初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初中生樂商的性別差異顯著,女生的快樂指數和樂觀體驗力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樂觀應挫力高于女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樂商有不同程度的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與樂商的各種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嚴厲懲罰、拒絕否認與樂商呈負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能正向預測初中生樂商的發展,父親的拒絕否認對樂商發展有負向預測作用。
〔關鍵詞〕教養方式;積極心理培育;樂商;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8-0008-04
一、引言
近年來,校園內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屢見不鮮,這引起心理學工作者對積極心理培育的關注與思考。在積極心理學中,樂商(Optimistic Intelligence Quotient,OIQ)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它是指個體面對生活的事件保持樂觀與快樂的能力,用以衡量一個人樂觀程度的高低。最新研究認為,樂觀不僅僅是一種穩定的人格,除了能反映個體的歸因解釋風格與個性傾向外,更是一種可變化、可培養的能力,具有多層次的評價維度。這種樂觀能力也被稱為樂觀商數,即樂商[1-2]。
許多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樂商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樂商分別與家庭教養方式中父母的情感溫暖呈正相關,與父母的懲罰和拒絕否認呈負相關[3]。任俊[4]采用主觀報告法,首次嘗試研究家庭教養方式對大學生樂商的影響,發現寬容型家庭的孩子樂商顯著高于溺愛型、專制型與冷漠型的家庭。
眾所周知,初中是個體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個體在此階段亟須家庭的支持與滋養。父母作為孩子社會化的主要引導者,其言行指導、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個性傾向、人格品質、能力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鮮有研究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探索其父母教養方式與樂商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樂商的影響,為學生積極心理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指導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廣州市海珠區5所初級中學的15個班級,發放問卷635份,實際回收628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589份,有效回收率達92%。被試情況如下:平均年齡14.23歲,標準差3.34,年齡范圍12~16歲;其中男生286人,占比48.5%,女生303人,占比51.5%;獨生子女426人,占比72%。
(二)研究工具
1.中小學生樂商問卷
該問卷由葉爽[5]編制,問卷調查對象為中小學生。問卷共17個項目,由4個維度構成,分別是:(1)樂觀的閾限水平,即個人感受到快樂的能力,也叫快樂指數;(2)樂觀感染力,是指個體促使他人變得積極的能力;(3)樂觀體驗力,是指個體從積極事件中產生樂觀體驗的品味能力;(4)樂觀應挫力,指個體擺脫負性事件,尋找積極力量的理解能力[6]。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方式,由被試根據個人近期的生活狀況進行回答,“1”代表“一點都不像你”,“2”代表“不太像你”,“3”代表“有時候像你,有時候不像你”,“4”代表“比較像你”,“5”代表“非常像你”。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9,各維度的一致性系數均在0.78以上。
2.父母教養方式量表(EMBU)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采用岳冬梅[7]修訂的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C.Perris等于1980年編制的量表,修訂后的中文版量表分別由父親教養方式和母親教養方式組成,共66個項目。其中,父親教養方式由情感溫暖、過分干涉、嚴厲懲罰、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度保護6個因子構成;母親教養方式包含情感溫暖、過分干涉、嚴厲懲罰、偏愛被試、拒絕否認5個因子。該問卷采用四點計分方式,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5以上,各維度的一致性系數均在0.70以上。
(三)研究程序
測試采用紙筆作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由被試在課室內完成。測試時間平均需要35分鐘。
(四)數據分析
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初中生樂商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比較
1.初中生樂商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表明,樂商中的樂觀體驗力和樂觀應挫力的性別差異顯著,快樂指數和樂觀感染力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其中,男生的快樂體驗力顯著低于女生(p=0.009);男生的樂觀應挫力顯著高于女生(p=0.049)。詳細數據見表1。
2.初中生樂商在家庭類型上的差異檢驗
對是否家庭離異的初中生的樂商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離異家庭學生的快樂指數(p=0.049)和樂觀體驗力(p=0.024)顯著低于非離異家庭的學生,而樂觀感染力和樂觀應挫力在不同家庭類型上的差異不顯著。詳細數據見表2。
(二)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樂商之間的相關關系
相關分析數據顯示,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的樂商存在顯著的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與樂商的4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具體表現為:父母給予的情感溫暖與關注越多,學生的樂商分數越高,快樂感受能力、體驗力越強,能更好地感染身邊的人,也能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以更樂觀的心態應對處理。
此外,父母的偏愛被試因子與樂觀體驗力和樂觀應挫力呈正相關(p<0.05)。而父母教養方式中的嚴厲懲罰、拒絕否認因子與初中生樂商呈顯著負相關,具體表現為:父母的嚴厲懲罰與快樂指數、樂觀體驗力都呈負相關(p<0.05),父母的拒絕否認因子與樂商的4個因子都呈負相關(p<0.05)。這說明在日常相處過程中,父母的拒絕否認行為越多,學生的樂商分數越低,不利于學生養成樂觀的能力。詳細數據見表3。
(三)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樂商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樂商的關系,以父親的情感溫暖、嚴厲懲罰、過度干涉等6個因子以及母親的情感溫暖、嚴厲懲罰等5個因子為預測變量,分別以樂商的快樂指數、樂觀感染力、樂觀體驗力、樂觀應挫力為結果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母教養方式中的部分因子對初中生樂商有預測作用,具體如下(詳細數據見表4):
(1)母親情感溫暖和父親拒絕否認對快樂指數的回歸效應顯著(p<0.05)。其中母親情感溫暖(β=0.298,p=0.005)對學生的快樂閾限水平均有正向預測作用。父親的拒絕否認(β=-0.139,p=0.04)對快樂指數有負向預測作用,能解釋初中生快樂閾限水平14.8%的變異。
(2)母親情感溫暖對樂觀體驗力的回歸效應顯著,具有正向預測作用(β=0.402,p<0.001),能解釋樂觀體驗力14.5%的變異。
(3)母親情感溫暖(β=0.419,p<0.001)對樂觀感染力有正向預測作用,父親偏愛被試(β=-0.178,p=0.04)對樂觀感染力有負向預測作用,兩者的回歸效應顯著,能解釋樂觀感染力9.3%的變異。
(4)父親情感溫暖對學生的樂觀應挫力的回歸效應顯著,有正向預測作用(β=0.238,p=0.02),能解釋樂觀應挫力9.5%的變異。
四、討論
(一)初中生樂商的人口統計學差異
通過數據分析,本研究發現,初中生樂商的部分因子在不同性別和家庭類型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快樂體驗力和樂觀應挫力的性別差異顯著,其中女生快樂體驗力顯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樂觀應挫力則顯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在情緒主觀體驗上有明顯的差異,與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緒事件的刺激,能產生更強烈的主觀體驗。在樂觀應挫力方面,男生要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前人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這可能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有關。過往樂商的研究均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與初中生有較大的差異。初中生由于剛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發生了較大改變,女生的心理發展早于男生,成熟度高于男生,在此階段容易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惑,更容易受到負性事件的沖擊。
此外,快樂指數和樂觀體驗力在不同家庭類型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非離異家庭的學生的快樂指數和樂觀體驗力顯著高于離異家庭的學生。這說明了健全的家庭對學生樂觀能力養成的重要性。相比離異家庭,非離異家庭的學生的快樂閾限值更低,對快樂的感受性更強,更容易通過生活中的事件感受積極的能量,也更能從積極事件中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
(二)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樂商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生樂商水平呈顯著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與樂商的四種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通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母親的情感溫暖能夠有效預測樂商的快樂指數、樂觀體驗力、樂觀感染力。父親的情感溫暖能有效預測學生的樂觀應挫力。以上發現補充了前人的研究結論。任俊[4]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主觀報告法發現,成長于寬容型家庭的大學生樂商水平顯著高于成長于冷漠型家庭的大學生。本研究則指向父母的具體教育行為與態度,發現父母的不同教養方式對初中生的樂商有不同的影響。母親是孩子的主要依戀對象,當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溫暖時,孩子得到的情感支持更多,更容易對外界形成安全的認知,更容易得到生活中的快樂體驗,樂觀能力更強,樂商發展得越好,此時個體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質。而父親給予更多的情感溫暖,對學生的樂觀應挫力的提升有較大幫助。父親是權威和力量的代表,是孩子心中安全的港灣。當孩子受到挫折時,父親的情感溫暖能夠為其積累更多的心理資本,助其形成更強的心理彈性,使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更容易提取積極樂觀的因素,在困難面前表現得更有信心和勇氣。
此外,本研究發現,父母的嚴厲懲罰與拒絕否認與樂商的四種能力呈顯著負相關。通過回歸分析,本研究發現,父親拒絕否認能解釋初中生快樂指數14.9%的變異,對初中生的樂商有負向預測作用,不利于初中生樂商的發展。因此在日常與子女的相處過程中,父親的拒絕否認、嚴厲懲罰等不良教養行為會極大地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的歸因模式和應對方式,進而產生負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機制,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教育建議
家庭是個體成長中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青少年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積極心理形成的重要基石。因此,家庭教育是學生養成樂觀心理的關鍵一環。學校要想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除了做好危機干預的心理防控工作,更要高瞻遠矚,加強家校共育,以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為落腳點,提高學生的樂商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充足的心理資本,學會以樂觀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學校應加強家校聯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樂商培養中的作用。本研究將為家校合作提供以下的教育建議。
第一,加強正面管教,營造溫暖氛圍。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情感溫暖對初中生樂商發展有正向預測作用。而拒絕否認等因子則對樂商發展有負向預測作用。因此,面對經歷青春期“暴風驟雨”的孩子,倡導家長采用積極的正面管教方式,多給予情感溫暖,多聆聽孩子的心聲,弱化拒絕否認、嚴厲懲罰等消極教養方式[8]。研究中發現,母親的情感溫暖對樂商的三種能力都有較強的預測力度,所以要尤其重視母親在教養中的作用。
第二,搭建家校橋梁,落實跟蹤反饋。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束手無策,原因如下:缺乏專業的教養指導;學習到的技巧過于理論化、抽象化;長期的習慣教養方式難以改變,導致“破鏡難圓”……各種原因導致家庭教育收效甚微、困難重重。因此,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家校聯動的作用,為家長搭建深造學習的橋梁,定期以講座、工作坊等形式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具體教育指導。同時,完善跟蹤回訪機制,避免“一過性”指導[9]。定期對家長進行回訪調查,對家庭教育的具體行為進行督導,解決不同時期的家庭教養問題,為良好家庭環境的形成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馬艷. 國內樂觀研究述評[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1,32(1):92-97.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積極心理學[M]. 徐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胡龍飛. 大學生樂觀傾向特點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613-614.
[4]任俊. 大學生樂商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4(3):86-90.
[5]葉爽.中小學樂商的測量與樂商的發展研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3):129-135.
[6]任俊.樂商:一個比智商和情商更能決定命運的因素[J] .心理科學進展,2013(4):571-580.
[7]岳冬梅. 父母教養方式:EMBU的初步修訂及其在神經癥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3):97-102.
[8]陳小小. 淺談如何培養樂商[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42-49.
[9]汪雋. 貧困大學生樂商培養探析[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14(3):84-9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廣州,510235)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