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上市銀行年報密集披露。雖然在2020年經歷了多重壓力疊加,但年報數據展露出的發展韌性與增長潛力仍然讓市場為之一振,尤其零售金融業務更是亮點紛呈。其中,除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機構業績表現亮眼之外,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轉型成效也引發市場關注。
作為一家百年大行,中國銀行打破以對公業務為主的傳統印象,2020年零售業務歷史首次躍升為該行收入貢獻第一大板塊,在國內大型商業銀行“零售轉型”浪潮中率先突出重圍,拔得頭籌。年報顯示,2020年中行境內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貢獻度達到46.55%,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貢獻度和升幅在四大行中名列前茅。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
2020年,中國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合理讓利的同時,實現了總資產平穩增長,凈利潤雖然同比下降,但回升勢頭強勁。2021年伴隨經濟企穩及復蘇加快,銀行業凈利潤增速有望開啟深V反轉。
但從長周期來看,走過“黃金十年”的商業銀行,面臨著普遍的發展焦慮和重重的經營挑戰:金融科技與新興業態沖擊持續,跨界、跨業與同業競爭深化,盈利空間收窄,資本約束與風險控制承壓,金融“嚴監管”趨勢凸顯,海外與跨境業務不確定性影響增強。要實現制勝當下、蓄力長遠的穩健發展,商業銀行必須找準核心優勢領域,構筑競爭防御的“護城河”,而大力推進零售金融轉型發展,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
從廣義背景看,零售金融業務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國內宏觀經濟長期向好,居民收入與家庭財富快速增長,消費促進與升級持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十年復合增速達到12%,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財富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持續完善。從業務本身看,零售業務低資本、低風險、逆周期的特點,對銀行緩解資本約束壓力、分散業務經營風險、平滑經濟周期波動具有顯著影響。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我國零售金融營業收入復合增速較行業整體增速高出3個百分點,對銀行業整體營收池的貢獻度逐年提升。
各家銀行持續發力零售金融布局。招商銀行深入推進零售金融3.0戰略,平安銀行著力打造科技引領的數字銀行,以不同領域的創新優勢領零售金融轉型之先。在國有大行梯隊內,零售金融的布局力度有增無減。工商銀行在持續打造“第一個人金融銀行”戰略的基礎上再提“境內外匯業務首選銀行”目標;建設銀行堅持“零售優先”方針,縱深推進住房租賃、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戰略”;農業銀行加快建設“客戶首選的智能零售銀行”,推動從零售大行向零售強行轉變;郵儲銀行依托廣泛的網點布局與零售客群,全面推進“一流大型零售銀行”戰略;交通銀行聚焦國際化與綜合化發展,加快建設“具有財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銀行”。
整體來看,各家銀行的紛紛入局與投入疊加已使零售金融市場呈現一片“紅海”,但“紅海”與“藍海”的界定不是絕對的。新零售時代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在“更快的發現用戶需求”與“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上的較量,在這個意義上,財富金融、消費金融、場景金融等領域仍有大量的“藍海”空間。
在零售金融的轉型發展上,中國銀行展現著始終如一的戰略決心。解讀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轉型之路,可以勾勒出國內零售金融業務變革大潮中一段有著獨特亮色的發展剪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沒有體制機制的改革,任何寄望于表層形式調整的戰略轉型,都是修修補補,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改革,要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上下功夫。
2019年盛夏,經歷了一年多的謀劃并反復論證后,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條線組織架構改革方案部署大會召開,正式拉開中行個人金融業務深化轉型發展的序幕。
作為近年來首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舉措,中國銀行對個人金融轉型寄予厚望。推動改革之初,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即強調,“個人金融條線架構改革,不僅是組織架構和經營管理模式的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理念、思想和文化變革”。
思維的深度決定行為的高度。中國銀行在個人金融改革過程中,著力打破傳統桎梏,突破思維慣性,實現了“三個轉變”:從客戶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跳出以銀行賬戶為核心的客戶體系,構建具有廣義外延的互聯網漏斗形用戶體系;從交易思維向價值思維轉變,強調為客戶創造價值,從注重當期交易轉向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強化客戶全旅程的交互與服務;從產品思維向全量思維轉變,明確提出“全量客戶”、“全量金融資產”、“全量收入”三大核心指標。
在突破思維定式的基礎上,中國銀行以“強化執行”著眼行動落地,緊抓行業發展趨勢,以數字化、開放化、輕型化為主要路徑,推進轉型發展與動能升級,著力打造智能銀行、平臺銀行和價值銀行。
數字化:從手機銀行走向智能銀行
數字化轉型是中國銀行個人金融轉型發展的重心。中國銀行認為在金融科技的爆發式發展影響下,銀行業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重塑已是時不我待,必須全速推進數字銀行建設,將數字化基因植入全產品、全流程、全領域,并推動打造客戶服務和產品交付的“極致體驗”。中國銀行副行長鄭國雨表示,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數字化轉型成效已逐步顯現,全渠道數字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據中國銀行統計,2020年中國銀行手機銀行實現了有規模、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用戶數達到2.11億戶,交易額達到32.28萬億元,個人有效客戶中手機銀行用戶占比超過66%;前中后臺建設實現智能化、自動化、集約化突破,自有渠道借記卡無卡化交易場景覆蓋率達到80%以上,事中風控系統實時監控線上渠道交易量同比增長67.38%。
開放化:從交易銀行走向平臺銀行
中國銀行著力推進從交易平臺向綜合服務平臺的轉變,從自給自足轉向生態融合、從賣方思維轉向買方思維,以客戶“金融+非金融”需求為核心,通過豐富的生態合作與場景建設,為客戶構建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四大戰略級場景為重點,2020年中國銀行場景建設實現有廣度、有溫度、有深度的突破,106類子場景全面覆蓋“衣食住行游娛學養”等不同需求領域,形成廣泛連接G端、B端、C端客戶的生態服務閉環。
輕型化:從規模銀行走向價值銀行
我國居民資產配置需求正在從擁有現金向擁有資產、從擁有房產向擁有金融資產轉變。中國銀行立足客戶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專注提升財富管理能力,推進財富金融跨越發展。截至2020年末,中國銀行管理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超過10萬億元,智能投顧產品累計銷量突破200億元、平均收益率34.91%,輕資本的個人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42%。
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轉型發展,展現了一家具有“百年大行”、“外匯專業銀行”等顯著標簽印記的國有大行的改革決心,并以清晰的戰略布局和出色的業績表現走出了具有中行精神的“大象起舞”之路——敢于自我突破,以“大破大立”為支撐,將創新、變革與堅持注入靈魂、凝為戰略、成為共識、化為行動。
當前,“大零售”發展的東風仍勁,“十四五”規劃以“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強化個體關注,“雙循環”新格局驅動消費升級,民生福祉、科技創新、區域調整、對外開放等領域廣泛蘊含個金業務發展機遇。
機遇與挑戰相伴而生。面對存量博弈的市場環境,中國銀行業零售轉型之路任重道遠。道阻且長,行則必至。零售金融業務堅持以改革激發活力、以轉型創造動力,不忘初心,回歸個人客戶金融服務本源,在不確定中堅定正確的方向,行而不綴,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