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艷
摘 要:“鄉村振興”的本質是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河南省信陽市帥洼村融合社區營造理念進行鄉村建設,開展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本文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帥洼村的社區營造現狀,以內生發展理論為基礎,分析帥洼村的資源、技術、產業、文化等內生性動力,了解其優勢與不足,并嘗試從多個層面激發帥洼村的內生性動力,以期推動帥洼村的振興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社區營造;內生發展理論;內生性動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鄉村的衰落成為不容忽視的難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眾多學者試圖將社區營造理念融入現代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1]。農村社區營造是指充分利用村莊在地資源,引導村民自主參與社區的營建,借助外力輔助開展持續性、自發性活動[2]。農村社區營造雖然重視外部力量的支持與協助,但也著重強調其內在資源。為推動農村社區營造的可持續發展,避免外部力量撤出后出現“歸零”的狀況,我們應進一步探尋農村的內生性動力,實現村莊治理的內生性發展。
一、基于內生發展理論的農村社區營造
內生發展理論是解決鄉村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內生發展理論是指以區域內的資源、技術、產業和文化為基礎,激發區域內企業創新動力,實現區域經濟效益最大化,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質量[3]?!皟壬桨l展”具有自下而上、自我主導、內部可持續的特性,對于激發農村社區營造的內生性動力,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帥洼村“共同締造”項目的主旨是充分發揮村干部指導型作用,調動村民積極性,激發當地企業活力,發揮自治組織的功能,促進村莊協調發展,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
二、帥洼村社區營造現狀
在帥洼村全體村民和“共同締造”團隊的努力下,帥洼村成功入選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第一批精選試點村”,其社區營造成效在村民、村委、村莊三方面尤為明顯。村民層面,從陌生到熟悉,由拒絕、排斥到現在轉變為主動參與規劃;村委層面,充分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向村民介紹“共同締造”理念,并引進外部社會組織和企業進行投資建設;村莊層面,村莊環境整體改善,完善了基礎設施,加建了照明路燈,營造了公共空間,進行了古井改造,實現了廣場風貌、路邊菜地景觀改善。以上結果表明外部力量介入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如果能進一步深入挖掘帥洼村自身內在動力,推動村莊自我內生性發展,以“內力”促“外生”,則更能推進自下而上的美麗帥洼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三、帥洼村內生性動力分析
(一)資源性動力分析
帥洼村位于晏河鄉西南部,轄區面積16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積106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8%以上。耕地面積76公頃,人均山林面積0.53公頃、耕地面積0.03公頃。農業和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比較良好,曾先后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國家級獎牌,農業農村部還曾將帥洼村推薦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鑒于農林業資源比較豐富,開辦了農家樂等形式的產業,但整體的長期發展規劃需要進一步探索。
(二)技術性動力分析
帥洼村技術性動力可從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兩方面展開分析。一方面,帥洼村傳統手工藝資源豐富,有制作豆腐、編斗笠、繡花等傳統手工藝技術,具有重要的傳統手工藝價值,在后期工作中我們需重視帥洼村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就現代化技術而言,村中引導村民學習高產水稻種植、塘魚養殖、茶葉種植管理等技術,為經濟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網絡通信便捷,為村民積極參與村莊建設提供了便利,也為今后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產業性動力分析
帥洼村農林業資源極其豐富,利用好這些資源優勢是帥洼村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帥洼村兩委根據村域自然條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因地制宜發展高效農業,并憑借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一村一品”,打造“生態旅游示范村”,把鄉村旅游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今后可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效益最大化。
(四)文化性動力分析
帥洼村原始居住人員均姓曾,無外姓,氏族血緣關系濃厚,形成了“差序格局”,極具“人情味”,在開展工作時可以適當融合當地文化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據資料顯示,帥洼村已有500多年歷史,結合對帥洼村村民的村史訪談記錄,發現本村的獨特歷史文化記憶、宗族傳統、俚語方言、傳統節日習俗、鄉規民約等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為保護古村落文化,發揮鄉村文化特色,建設特色鄉村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四、帥洼村內生性動力的培育和發展
(一)調動主體積極性,形成多元合力
農村社區營造中,內生發展理論更強調農村的內在建設,不僅需要外在環境“自上而下”的支持,更需要內在村民主體“自下而上”的成長。帥洼村目前還主要依賴村委會等的管理,村民自我治理能力欠缺,整體參與感較低,發展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雖然增設了幾個村民自治組織,但利用率不高?!肮餐喸臁眻F隊通過“駐村”形式,貼近村民生活,融入村民集體,一是不斷鼓勵村民發表意見,了解村民需求,并將其進行分類整理;二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實施“以民為本”的精準規劃,并鼓勵村民一起參與其中,提高村民參與感。工作初期發動黨員代表,建設黨小組,實現“黨建引領”。通過開展活動,發現“村莊能人”和“鄉賢鄉紳”,培養村莊領袖,實現村莊的自我運作。并在帥洼村成立村民自組織,如中老年歌舞隊、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等,提高村民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在此基礎上,增強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村民、村委、當地組織、外部力量等多元合力,共同締造“和諧和美帥洼”。
(二)發展特色產業,加速經濟發展
一是充分挖掘村莊資源,形成特色產業鏈。增強村民對現有資源的自我識別與利用能力,實現生態茶、紅薯粉條、板栗等的批量生產,將現場炒茶、舞龍等傳統技藝融入“農家樂”,形成特色體驗項目或活動。二是發展民俗產業,建設手工藝作坊,如竹編工藝、繡花手藝等,傳承和發揚傳統手工技藝,打造特色民宿景點。三是充分發揮新時代電子資源的便捷性,建立公眾號,在網頁中介紹村中的風景、文化特色,提高知名度,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為招商引資提供平臺,促進經濟發展;為青年人提供就業機會,減少人才流失。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產業形式,形成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經濟產業鏈。
(三)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發揚文化特色
村民由于日常生活習慣,形成了“思維定勢”,極易忽視本土的特色資源優勢,進行鄉村建設時,需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發揮傳統古村落文化特色。比如,村落廢棄房屋改造不應一味追隨現代建筑風格,而應當保護傳統古建筑,修舊如舊,對于廢棄老屋,應結合現代技術,保護古村落建設。在此基礎上實現既保留古老建筑鄉土氣息,又適宜民居,建設“美麗宜居生態村落”,形成“一村一品”。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創新,充分運用互聯網設備,推陳出新,融合當代其他文化,形成新的特色鄉村文化,建設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村”。
五、討論與反思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基于內生發展理論,在保護鄉村特色的同時,著重激發農村社區內生性動力,探尋農村社區營造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從帥洼村的社區營造實踐中吸取經驗,轉變發展思路,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點。其一,鄉村建設的方向應轉變為內生性發展,一方面保護鄉村原本傳統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了解村民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服務清單,調動村民參與建設,并逐漸形成以村民為主體,村委、外界社會力量等多元協同合作的團隊,凝聚多方智慧,達到預期效果。同時,也不可忽視“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通過“黨建引領”“民間團隊和民間組織的中介作用”等多元主體合力,實現“外力”促“內生”。其二,內生發展理論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重要意義,帥洼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鄉村的本土特色資源,推進鄉村建設特色發展,對于其他地區的鄉村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其三,重視和推進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帥洼村不僅關注傳統文化資源,還順應時代趨勢,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推陳出新,實現了創新式發展,為我國鄉村建設提供了可參考的模型。
參考文獻
[1]秦悅.社區營造視角下鄉村振興實施路徑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2):44-46.
[2]劉曉春.日本、臺灣的“社區營造”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非遺保護的啟示[J].民俗研究,2014(5):5-12.
[3]王志剛,黃棋.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9(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