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宇
摘 要:伴隨著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也愈發得到社會重視,而懷舊療法正以其獨特的程序指引成為開展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方法。本文從獨居老人的精神狀況與情感需求出發,追溯懷舊療法的根源,設計實施服務的方案,并對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懷舊療法的優勢及其在專業性、適切性、持續性等方面的困境。
關鍵詞:獨居老人;老年社會工作;懷舊療法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黨和國家對此問題也十分重視。國務院2017年6月頒發的《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指出:“支持老年人開展文體娛樂、精神慰藉、互幫互助等活動,鼓勵和支持為鄉鎮(街道)……因地制宜配備適合老年人的文體器材。”[1]。依托老年服務項目,筆者嘗試在社會工作服務中引入懷舊療法,探討其介入城鎮獨居老人社區養老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懷舊療法之源:理論與技術誕生
懷舊療法(Reminiscence therapy),又被稱之為緬懷療法,其概念來源于老年精神學,是指通過懷舊的主題引導老年人回憶過往的美好生活,并結合當下的感受進行新的闡釋[2],以此幫助老年人減少不良情緒,加深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獲得人生意義的治療過程。一方面,埃里克森(Erikson)的生命發展階段理論認為能否順利實現自我整合是影響老年群體晚年幸福的重大因素,并強調可以通過生命回顧的方式,將愉快的、痛苦的以及尚未解決的沖突事件一一整合,以更寬廣的角度來賦予它嶄新的意義[3]。巴特勒(Butler)參照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提出了懷舊治療,認為懷舊治療是生命回顧的方法之一,運用分析和評價的觀點來回憶過去從而達到自我整合的目的,并將過去的生活視為有意義的經驗,從中獲得人生的滿足感及自我價值的肯定感[4]。另一方面,阿奇利(Atchley)的持續理論認為持續與懷舊過程密切相關,個體為維持持續的狀態會不斷回憶往事,通過生命故事的整合、組織、鏈接個人會獲得自我的意義。
按照治療的組織形式,懷舊治療可以劃分為個體回憶治療模式和團體懷舊治療模式。個體回憶治療采取一對一的治療模式,根據治療的需要單獨安排會談或活動,運用咨詢技術協助老年人對生命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進行懷念和整理,在回憶與體驗中達到治療的目的。個體回憶治療比較注重社會工作者的情感敏銳性及心理疏導能力。團體懷舊治療采取組織性的團體治療模式,以懷舊為主題,借助小組動力的療效因子,挖掘所取得的成就,使老年人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5]。這類模式更加看重社會工作者的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本研究所采用的就是團體懷舊治療模式。
二、懷舊療法之因:現實與需求碰撞
(一)城市社區獨居老年人的精神狀況
獨居老年人是指60歲以上的,離異或喪偶的,且與子女分居而獨自居住的老年人。穆光宗指出精神慰藉的實質就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即自尊需求、親情需求、期待需求,分別對應精神慰藉的三個維度,即人格尊重、情感慰藉、成就安心,并提出一個精神需求豐富化的理念,即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要從“單一滿足情感需求”轉向“兼并激發生命潛能”[6]。總體來看,城市獨居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自我成就滿意度低、親人關懷缺失、鄰里互動減少、朋輩關系弱化以及社會尊重不夠等問題,可能導致獨居老年人產生孤獨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消極厭世等心理和情緒特征。
(二)W社區獨居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根據對重慶市W社區的調查發現,獨居老年人心理和情感方面存在的需求包括:一是歸屬與愛的需求。獨居老年人在失去伴侶的陪伴后,更加重視與子女、朋友、鄰里間的往來。有老人說“我現在就想有個說話的伴兒”,可見能有一個談心聊天的對象成為他們目前迫切的需求。在歸屬方面,獨居老年人表示曾對W社區有濃厚的歸屬感,但今時不同往日。一方面,獨居老年人被邊緣化,從社區的主體建設者變為被動接受者,導致社區認同感降低;另一方面,獨居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因為社區提供的老年服務過于單一而持續減弱,導致社區融合度降低。因而,能夠重新融入社區,獲得社區歸屬感,成為他們的訴求。二是尊重的需求。老年群體面臨器官衰竭、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減退等問題,難免會傷及自尊,使得獨居老年人自尊與他尊的需求上升。訪談中了解到,老年人既希望自己能克服自卑心理,重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又渴望自己的價值得到外界的承認,可以在社會上發揮余熱。三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那些身體相對健康、積極性相對較高的獨居老年人,表示愿意通過繼續工作來充實生活,重新體現他們的價值。而有個人愛好,喜愛唱歌、旅游等活動的獨居老年人,也想要通過各類娛樂活動來陶冶情操,豐富自我認知。
三、懷舊療法之術:理論與實踐融合
(一)服務設計
1.組員情況
小組組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小組目標
本次活動以懷舊療法為主,根據W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背景與社區的歷史變遷,專門設計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目標。一是通過回顧過往的美好來體會幸福、快樂的感覺,能夠排解當下的孤單、寂寞等不良情緒;二是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強對社區的認同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三是提升自我價值感,同時明確老年生活的期待,能夠積極安排老年生活。
3.小組特征
小組名稱:“記憶里的珍珠”老年小組。
小組性質:成長小組。
小組成員:W社區年滿60歲的獨居老年人,共8人。
活動時間:10:00—11:00。
活動地點:老年服務中心活動室。
活動節數:6節。
活動主題:“相見恨晚”“童年繪畫”“回憶唱響”“育兒往事”“價值拍賣”“暢想未來”。
(二)服務實施
1.相見恨晚
活動內容:首先,組員進行一分鐘的自我介紹,使彼此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申明小組目標與活動內容,采取問答互動的方式確保每位組員都了解活動的主旨。再次,提供契約參考條款,引導組員討論、選擇小組契約,確定守時、保密、相互尊重等原則并要求組員遵守契約規定。再次,觀看《三十二》紀錄片,通過觀看一位老年人一生的回顧來引導組員初步建立起“記憶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的寶貴觀念,并鼓勵組員們結合自身經歷,分享自己對影片的理解。最后,約定下次小組的時間。
工作技巧:該階段是小組活動的開始時期,組員彼此不熟悉,有較強的戒備感。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注和傾聽技巧讓組員感受到對他們的關懷,營造一個安全、尊重、接納的小組氛圍,逐步培養社會工作者與組員,組員之間的信任感。
總結反思:由于組員之間還很陌生,在分享發言過程中,不愿意主動發言,存在顧忌的心理。對此,社會工作者不斷鼓勵組員發言,通過點頭、鼓掌等非語言行為營造一種積極接納的氛圍。但仍需注意,這種分享自我的環節應盡量設置在小組中后期,在大家關系更加親切緊密的時候才能更深刻地剖析自我。
2.童年繪畫
活動內容:首先,在社會工作者的帶領下回憶組員的名字,強化組員間熟悉感。介紹本次活動主要內容,以繪畫的方式來緬懷童年趣事。其次,組織擊鼓傳花的游戲,在活躍氣氛的同時進一步增進組員間的了解。再次,讓組員畫出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畫面,鼓勵組員積極分享經歷,從回憶里汲取幸福、快樂的情感體驗并將其延續到現在。最后,對本節小組活動進行總結。
工作技巧:該階段是小組活動的形成前期,社會工作者運用聚焦技巧來引導獨居老年人講述自己感覺最幸福、快樂的時光。對于不敢表達的組員,社會工作者通過自我披露技巧來示范引導,鼓勵獨居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童年時光;對于喋喋不休的組員,委婉地提示時間有限,更多的故事可以在組后交流,從而保證小組活動順利進行。
總結反思:在本階段組員之間更加熟悉,加之活動具有趣味性,組員參與積極性較高。組員在相互的分享與幫助中開啟了自己的繪畫記憶大比拼,達成了此次活動的目標。在這個時期,社會工作者需要鼓勵那些性格內向的組員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其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及時給予關注。
3.回憶唱響
活動內容:首先,社會工作者協助組員回顧上一節活動的內容,并介紹本次活動是以歌曲的形式來緬懷與伴侶之間的甜蜜回憶。其次,播放《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年代歌曲引發組員共鳴,鼓勵其隨歌曲一起哼唱,以便更好地代入情景,講述出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點滴過往,并借此來鼓勵喪偶的組員遵從伴侶的愿望認真過好當下的生活,離異的組員感恩過去并放下執念開啟全新的生活。再次,總結本次小組活動感受,介紹下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及準備事項。
工作技巧:該階段是小組活動的形成中期,社會工作者運用忠告和咨詢技巧來幫助組員將注意力聚焦于小組活動的主題,一方面避免話題過度分散,難以取得成效;另一方面通過疏導建議幫助組員走出配偶離世或離異的陰影,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總結反思:本階段組員已基本建立起信任關系,小組內氛圍良好。社會工作者通過具有年代感的歌曲引導獨居老年人緬懷過去,借助歌曲的感染力引發群體性共鳴,讓他們完全融入小組,相互之間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且通過歌曲還能緩解部分組員內心的痛苦掙扎,使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4.育兒往事
活動內容:首先,社會工作者協助組員回顧上一節活動的內容,并介紹本次活動是借助照片談論自己撫養孩子的經歷。其次,展示老照片,邀請組員談談照片背后的故事,幫助組員解析自己對家庭的貢獻,肯定組員的付出,增強其價值感。對于對往事有遺憾的組員,通過組內的討論,尋找老年人之間的共同語言來給予安慰,從而幫助他們減少自責、內疚、慚愧等情緒。同時,告知組員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轉變是人生必經的歷程,子女看望次數減少并不代表關愛的減少,只是生活重心的轉移。最后,總結本節小組活動感受。
工作技巧:該階段是小組活動的形成后期,社會工作者運用中立、沉默等小組討論技巧給予組員更多發言的空間與自由,激發他們思考。但社會工作者也不能完全放任,需要對組員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并鼓勵組員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
總結反思:組員已建立了信任的專業關系,不僅能夠相互支持合作,而且產生了組內默契。組員通過組內傾訴宣泄壓抑的情感和直面內心的遺憾,給予彼此關懷與安慰,相互之間提供穩定不間斷的情感支持。
5.價值拍賣
活動內容:首先,社會工作者引導組員回顧上一節活動內容,并介紹本次活動是通過游戲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其次,進入主旨環節——價值拍賣會。組員隨機分成2個小組,競拍“每天有人陪伴”“兒女有成就”“豪華歐洲十日游”“國家富強”等價值物品。提問組員為何競拍這些物品,了解組員行為背后的價值蘊含。再次,引導獨居老年人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期待,鼓勵其按照期望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并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最后,總結本次活動,提前告知下次是最后一節小組活動。
工作技巧:該階段是小組活動的成熟期,社會工作者運用提問、對質、澄清的技巧來引導組員表達自己的成就期待。社會工作者通過開放式的提問讓組員在回答問題中看清自己的內心。當出現言行不一致的狀況時,通過反問的方式讓組員能直面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當組員自身表述混亂不清時,復述其主要觀點,幫助其明確需求。
總結反思:本階段組員不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還形成了創新性思維。在游戲過程中,組員提出了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的緊密聯系。組員間的沖突僅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未擴散到情感層面。社會工作者應做好充足的準備,以免在出現意外狀況時措手不及。同時,遇到突發的狀況要保持冷靜,快速思考應對的方法,及時回應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