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摘 要:隨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不斷探索向“村改居”社區化治理方向發展的新模式。“村改居”社區治理是城市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模式。本文以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為例,闡述我國縣域社區實行“網格化”治理的背景,通過梳理該縣“村改居”社區網格化治理的典型做法,總結“村改居”社區網格化寧陽模式的經驗,從而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網格化治理;“村改居”社區;縣域
當前,網格化治理方式是加強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源頭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徑,也是順應和推進“村改居”社區治理的一種新的治理模式。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以網格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建立以“網格化”治理為核心,居民委員會、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駐地單位及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
一、實行“網格化”治理的背景
(一)“村改居”農村的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村改居”后,大部分群眾原有的土地已經轉為建設或其他用地,以種植為主的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農民變為市民,人民群眾的社區生活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滿足于對社區治理可感知方面的改進,而是提出了美好社區生活的需求。這不僅是城市社區治理所需要回應的核心議題,而且是城市社區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制約因素,因而必須探索適應這種社區模式需要的新的社區治理方式。
(二)“村改居”社區的黨組織發揮作用面臨重大挑戰
隨著城市化不斷發展和推進,“村改居”社區的黨組織,面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局面,群眾利益訴求復雜多樣、社會服務化需要提高、社會治理任務繁重、區域資源條塊分割等問題,使傳統以“村改居”社區為中心的黨建工作模式和治理工作方式,以及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面臨巨大挑戰,服務新需求有差距,承擔新任務顯不足。因此,探索以網格為基本單元,以區域化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創新勢在必行。
(三)“村改居”群眾的服務需求變化
隨著城市化大發展,各地都全力推進舊城改造、衛生城市創建等工作,各地 “村改居”社區利益需求不斷增多,社區居民對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生活環境等需求越來越高,服務需求和質量不斷提高,加上物業管理、便民服務等工作面廣、量大、標準高,僅僅依靠“村改居”社區工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且舊城新區基礎公共設施配套不足等社會治理問題凸顯。要解決這一系列突出矛盾,實現社區治理高效化、科學化,就必須不斷探索網格化治理的新模式。
二、“村改居”社區網格化治理的主要做法
寧陽縣堅持以“組織共建、網格共管、資源共用、發展共享”為基本原則,以服務管理和社會治理為抓手,在村改居社區中全面實行網格化治理新模式。
(一)科學劃分網格,夯實基層基礎
1.抽調人員,全面摸排
寧陽縣為確保底數清底數準,從縣直部門單位、街道、社區抽調200余人組成8個調查組,走村入戶進小區,深入駐地單位和企業,通過采取倒排工期、分類施策、統籌推進的工作方式,歷時2個月,共摸排居民小區(家屬院)275個、社會組織65家、駐地單位和企業100多個,排查住戶4 0861戶、居民140 098人、黨員9656人。
2.明確標準,建立黨支部
在堅持原社區區劃不變的基礎上,以800戶左右為一個單元的標準,將駐地單位、社會組織、小區、居民戶納入網格管理,劃分53個網格。每個網格設一個黨支部,按照“有場所、有設施、有標志、有黨旗、有書報、有制度”的標準建設黨建陣地,確保場所能夠滿足服務黨員、服務群眾的需要,基本構建了“全覆蓋、無縫隙”的黨建管理網絡。積極引領黨員服務隊、志愿者服務隊、其他社會力量開展收集社情民意、調解矛盾糾紛、宣傳政策法規、服務居民群眾等,協調共建單位參與基層治理。
3.選聘骨干,配強班子
從社區轄區內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中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有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熱心社區建設的黨員、干部中選配了網格黨支部書記53人、支部委員229人,為共建共治共享、服務群眾奠定了基礎。同時,每個網格選派一名副科級領導及一名機關干部包管,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4.創新管理,健全體系
探索形成了“單位型”網格,實行“自我管理”;“小區型”網格,實行“一部一委一會”(黨支部、業主委員會、聯席會議)管理;“街巷型”網格,實行“一部一組一會”(黨支部、居民小組長、聯席會議)管理,逐步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院落黨小組”的四級網絡體系,把黨建引領為民服務落細落實到網格、小區、院落、居民家中。
(二)聚焦為民服務,全面提高服務質量
1.強化陣地建設,激發服務動能
聚焦打造“一公里服務圈”,結合網格化治理工作實際,寧陽縣出臺了《“家在寧陽”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規范》,制定了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聯系社區網格和在職黨員到網格報到服務社區的有關實施意見,通過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設崗定責、黨員奉獻日、“六個一”進網格等活動,增強服務效果。按照“一網格一陣地”的要求,充分利用小區物管用房、社區騰退功能用房等,設立網格、小區黨群服務站,就近為黨員群眾搭建咨詢和服務平臺。制定了區域化黨建引領物業規范有序管理“十條”意見,指導試點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實行業主自治與專業服務、社區管理相結合,推動住宅小區加快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物業服務建設。
2.突出協助配合,加強日常管理
在“村改居”社區建立了一支“人熟、地熟、情熟、事熟”的網格管理員隊伍,通過履行信息采集、隱患排查、矛盾調解、民生服務、政策宣傳等職能,帶動身邊群眾進行掃黑除惡線索摸排、四類風險排查整治、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治安巡邏防控。網格工作由街道辦事處統籌,村(社區)進行日常管理,網格員按照要求,每天開展不少于4小時的網格巡訪工作,在遇重大活動或專項行動期間,服從街道辦事處或有關部門統一指揮,積極協助配合工作。網格員在網格巡查中發現的各類問題,當場無法解決的,上報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牽頭處理。仍不能解決的,上報街道辦事處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協調處理。街道辦事處依托“綜治中心閉合循環調處機制”,對網格采集、排查的各種基礎信息和事件,進行分析研判、風險評估、分級移交、調處整治、結案反饋,處理結果形成工作閉環。
3.突出多元參與,加強服務管理
一是發揮黨員模范作用。根據網格劃分,組織社區網格內的在職黨員到所在網格報到[1],進一步加強黨員與網格的聯系,增強黨員服務網格的意識和激情。在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在職黨員的職業優勢、能力優勢、業務優勢,扎實開展服務群眾的志愿活動。二是調動多元力量做優服務。各網格支部選派縣直機關干部、街道社區干部、黨建指導員組成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寧陽先鋒”志愿服務行動。各個服務隊都實行“居民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訂單式服務模式,開展設崗定責、黨員奉獻日、志愿服務日等活動,切實增強服務效果。加強物業部門深度融合,制定了黨建引領物業規范有序管理“十條”意見,推動住宅小區加快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物業服務建設。網格支部已成為小區居民、物業公司、駐地企事業單位(部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三)注重融合聯動,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1.抓實統籌聯動
堅持屬地化管理,明確“以社區網格為塊、以責任單位為條,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全民動員、齊抓共管”的工作思路,縣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街道黨工委承上啟下、系統謀劃,縣直部門履行職責、密切配合,駐社區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通力協作,指導幫助社區網格提升組織動員、管理服務等能力,形成了縣、街道、社區、網格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生動局面。
2.抓實區域共建
縣直機關工委牽頭,建立機關企事業單位聯系社區網格機制,明確提供資源支持、專業指導和參與公益服務等職責,實現社區與駐地單位互聯互動、共建互補。建立街道、小區主管單位、社區、網格、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和駐區單位等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訴求表達、意見征詢、協商議事、評估評議等環節措施,形成了社區共治議題機制。
3.抓實督導考評
把“推進區域化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創新”作為縣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一號工程”、作為街道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切實把責任落實到位。嚴抓過程管理,建立“一周一報”制度,及時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及時發布工作通報,結果納入基層黨建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4.實行“多網融合”
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積極推進綜治、信訪、政法、民政等管理網格與網格黨支部“多網融合”,通過資源力量下沉,把社區工作事項細化分解到每個網格支部,推動黨的建設和服務進區進樓入戶,同時,推行“網格警務助理”機制,實行“一個社區一名顧問”“半小時法律援助圈”,把工作觸角延伸到社區網格。
三、寧陽模式創新的經驗啟示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組織保障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街道(鄉鎮)、城鄉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城鄉社區全面貫徹落實。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下沉,引導基層黨組織強化政治功能,聚焦主業主責,推動街道(鄉鎮)黨(工)委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基層黨組織建設上來,轉移到做好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來,轉移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公共環境上來。”[2]在城鄉社區治理工作中,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只有這樣,基層黨組織才能領導城鄉社區治理,統籌發揮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而一旦弱化了政治功能,領導核心地位也會岌岌可危。事實證明,沒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就無法形成強大合力和凝聚力,也就無法有效實現高效治理。寧陽縣“村改居”社區治理模式就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在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下形成了“1+5”的協同治理新模式。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堅持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區“大黨委制”,成立街道綜合黨委和黨建辦,建立網格黨支部,逐步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綜合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組織體系。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城鄉社區是居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是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推動社會治理,必須把重心向基層下移,向社區延伸,把更多的資源、服務和管理放到社區。“村改居”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始終把為民服務作為社區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把資源、服務和管理下沉到社區網格,更好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為居民群眾提供精準高效優質的服務,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比如,在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網格中,在網格黨支部的引領下,組織開展了“一場便民服務咨詢、一場健康查體義診、一次安全教育宣傳、一堂法律顧問宣講、一次環境衛生整治、一場文體活動進社區”的“六個一”活動,不僅增強了黨員的歸屬感、責任感,而且讓居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的主體是居民群眾,同時居民群眾也是社區治理創新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只有積極發揮居民群眾的治理動力,吸引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城鄉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城鄉社區治理合力。
(三)堅持制度創新是加強城鄉社區社會治理工作的關鍵支撐
機制創新是保障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有序推進的重要保障,也是核心內容。“村改居”后,社區治理工作千頭萬緒,各種矛盾和利益需求凸顯,制度機制創新至關重要。建立完善的社區治理工作長效機制,必須用制度來明確不同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提供方便便捷的參與渠道。同時,要發揮社規民約的規范約束作用,要求本社區居民一律按照制度規范要求嚴格執行,一旦違反有關規定,則按照制度嚴格懲處。要加強居民自治的制度保障,居民直接或者間接進行居委會選舉,居民集體討論的自治章程可作為民主管理制度,準時無誤地公布社區的重大事務,向居民公開民主監督制度。寧陽縣區域化黨建引領“1+5”社區治理模式,其核心就是整合多方面力量,形成綜合治理機制。例如,出臺了述職評議考核、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聯系報到服務社區網格、物業有序管理等制度文件,指導幫助社區網格支部提升組織動員、管理服務等能力,形成縣、街道、社區、網格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長效機制,有效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四)堅持融合治理是實現城鄉社區高效治理的關鍵舉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凸顯,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需求類型日益多元。比如,老齡人口的健康、養老、陪護訴求,小區生活環境和秩序訴求,再加上停車、養犬、文化生活等一般性社會訴求,等等。這些差異化的訴求往往在“村改居”社區中集中呈現,這就要求社區治理必須堅持多元融合治理理念。寧陽縣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始終堅持融合理念,積極探索“互聯網+”模式,聯合黨建、政法、綜治、信訪、群團,破除就黨建抓黨建以及體制、隸屬、級別的觀念束縛,推動工作融合,樹立以社區為家的理念,在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下,打通駐地單位、行業系統、街道社區的圍墻和壁壘,著力打造區域利益共同體、黨建共同體,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現融合互通,實現共商區域發展,共抓基層黨建,共育先進文化,共同服務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治理目標。
參考文獻
[1]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組織.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6-1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EB/OL].(2017-06-12)[2020-12-15].http:// www.gov.cn/zhengce/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