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濤
摘 要:社會工作站作為建設新型社區治理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順應組織成長與有效發展的客觀要求,承擔著補齊民生短板、提升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等多重職責,更是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探索,因而其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深化落實社會工作站的內在要求,浙江省海寧市馬橋街道著重從政治性、專業性、獨立性出發,助力發揮工作站應然功能,其所采取的政社互動協力推動社會工作站發展的實踐經驗,可為全國范圍內社會工作站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參考。
關鍵詞:社會工作站;政社互動;建設實踐
2020年3月,浙江省民政工作視頻會議指出,浙江將在300個鄉鎮(街道)成立社會工作站,專為老年人、困境兒童、殘疾人、低收入家庭等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工作站作為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由此而生,其不僅承擔著補齊農村民生短板、增強民生兜底保障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等任務,也承擔著滿足居民對美好幸福生活向往需求的職責。2020年8月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專題節目《最后一米》專訪中,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社會工作處王錚鍵表示:“我們希望他(社會工作站)能夠做到一個全覆蓋,那全覆蓋可能涉及到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鄉鎮社工站的全省的全覆蓋,第二的層面是能夠做到對我們困難群眾的服務的全覆蓋。下一步,我們也是希望能夠在全國來推動鄉鎮社工站的更大規模,更大范圍的覆蓋,這是這一兩年我們民政部社會工作處的一個工作的重點。”海寧市民政局明確提出2020年10月前實現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全覆蓋,筆者便以此為切入點,了解海寧現有社會工作站的發展情況,特別是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狀況,總結社會工作站建設管理和服務經驗,這對于其他縣域社會工作站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一、基礎性:配置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
2020年3月,海寧市正式啟動鎮(街道)社會工作站的試點建設。同年4月,海委社工委發布《關于開展全市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社會工作站建設標準與要求。馬橋街道也著力推進社會工作站建設,前期以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為軸心,設計社會工作站運營管理架構,此后創新“內孵外引 雙軌驅動”社會服務模式,并于6月正式登記成立一家實體化社會組織,成為海寧市社會工作站建設乃至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的一大亮點。其一,運營模式方面。社會工作站運營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開展,以項目化方式向社會公開招投標,社會組織通過競標取得社會工作站的運營管理資格。此外,創新“內孵外引 雙軌驅動”模式,即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運營機構作為監管方和督導方開展支持型服務,即開展能力培訓、項目研發、組織培育等;社會工作站運營機構作為直接服務方開展一線實務工作,即開展困境家庭、困境青少年、困境長者以及社區專案解決等,這種模式充分考慮社會組織“專能專干”特征,能有效實現社會工作站支持性與服務性協同發展。其二,人才管理方面。在社會工作站運營架構上,設立站長、副站長、專職社工崗位,同時明確鎮(街道)社會工作站站長原則上由社會事務辦(社區管理辦)“三社”工作負責人兼任,負責日常指導和監督;副站長由承接機構負責人或項目主管社工擔任,負責日常管理和專業服務工作。在人員要求上,社會工作站服務團隊專職人員原則上要求配備不少于6人,同時持證社工不少于4人。在人員招聘中,新進人員由鎮(街道)會同承接的專業社工機構共同做好人員的招錄和審核工作,并與承接項目的機構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其三,服務范圍方面。社會工作站服務范圍定義為本地社會工作者提供能力提升、繼續教育、項目輔導等服務,為轄區內困難家庭、孤寡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以及新居民、問題青少年和其他特殊困難人群提供社會照顧、精神慰藉、救助保護、學業輔導、康復訓練、生活幫扶等服務。按照“123X”的模式設置服務項目,即“1”個核心項目——強化黨管社工人才服務;“2”個品牌項目——突出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品牌和社區治理品牌各1個;“3”個基礎項目——夯實困難家庭、孤寡老年人、困境兒童社會工作服務;“X”個自選項目——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重點服務對象和重點服務內容,探索拓展多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其四,財政支持方面。政府財政撥款是目前社會工作站的主要經費來源。社會工作站服務項目所需經費由市、鎮(街道)兩級財政分擔,市財政按服務項目實際投入和績效評估情況給予40%補助,每個鎮(街道)年補助最高不超過30萬元,除此之外其他費用由鎮(街道)財政支出。項目經費包含人員薪酬、活動開展和機構管理經費,其中專職社工年薪待遇不低于全市上年度全社會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的1.2倍,人員經費不超過項目總經費的70%,活動管理經費占項目總經費約30%。此外,由屬地鎮(街道)委托第三方機構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過程績效評估,根據評估結論給予相應撥款。
二、政治性:凸顯服務引領的政治性
社會工作站建設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依靠居民、聯動居民,從而更好服務居民,承擔著基層社會治理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的責任,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服務群眾是黨組織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而社會工作作為專業社會服務的選擇,目前主要是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為居民提供服務,其重要功能就是對困難人群提供救助和扶持,從某種意義上這兩者是高度契合的,因此,社會工作提供專業服務本身就是將黨的關懷送到群眾中的過程,只是現在更需要強調在專業服務過程中突出黨和國家政策的關懷聲音。此外,社會工作者作為資源鏈接者、服務統籌者,在服務提供中要發揮好整合社區資源,特別是聯動社區居民、社會組織黨組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當中,因此在社會服務中更需要凝聚社區黨員力量,服務社區居民,這樣才能發揮黨員的作用,促進社區和諧發展。2020年4月,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黨支部成立,支部搭建“紅社坊”作為服務陣地,面向組織、面向黨員、面向社工、面向群眾,著力發揮好社會組織黨建培育基地、黨建指導中心、黨建發展平臺等三大功能,通過“雙培育雙發展”推動社會組織黨組織和黨員社工的發展,通過“紅堡壘、紅先鋒”聯動社會組織黨組織和黨員社工開展品牌化專業服務,以期發揮社會工作站紅色方向和專業方向同步引領作用。
三、專業性:保證社會工作服務的高質量
提高社會工作服務質量,對社會工作站而言,一方面能夠激發資助者資助意愿,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能夠增強社會工作站的核心競爭力;對社會大眾而言,能夠獲取及時有效的社會服務,緩解其急迫需求、解決其問題;對資助方而言,能夠檢驗政府購買項目可行性和確定項目將來的發展方向,有助于決定投放資源的優先次序[1]。那么,社會工作站如何提高社會工作服務質量?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規范建設,保障標準流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使實踐環節有據可依。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在《意見》的指導下,進一步細化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形式和服務流程,形成《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運營管理規范》,涉及社會工作站運營管理架構、團隊人員資質要求與權責、項目服務清單與標準等方面,從管理運作到服務執行均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服務指南,形成統一的服務標準,如此服務質量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二是人才培育,保證社工享有穩定的繼續教育機會,促進其職業化轉化。社會工作者所開展的社工實務工作,其主要服務對象是面臨不同難題的復雜個體,這使得新社工易于產生束手無策之感,需要通過再教育提升服務能力。其一,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站運營條款中明確承接方要定期開展日常督導和實務能力培訓等服務,要求承接方做好團隊內部管理與總結;其二,要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團隊擔負起督導職責,常態化指導社會工作站運營;其三,完善政校合作機制,建立華東理工大學-馬橋街道社會治理博士后工作站和社會工作實踐基地,開展社工人才督導、增能、服務研發和政策研究等事項,為社會工作站的常態化、專業化服務打下堅實智力基礎。
三是監管機制,建立第三方評價監督機制,提升項目治理管理水平。第三方評估已成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協同力量,既有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移的有效實現,又有助于社會組織“在做中”[2]。故此,馬橋街道形成《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監督管理評估辦法》,要求第三方評估機構作為專業化的評估組織,應當配備具有相應知識儲備的專業人員,對項目的實際運營情況進行細致研究,在規劃和說明項目的過程中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在實踐評估過程中形成全程化評估機制和評估結論運用機制[3]。
四、獨立性:保持社會機構服務的自主性
眾所周知,社會組織往往存在資金、人員、功能等多方面的不足,尋求外部援助成為這些組織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選擇[4]。而當下的社會組織多呈現為過度依賴政府資源,這種高度依賴使形式上的不平等演變成為實質上的不平等,兩者的“伙伴關系”轉化為雇傭與被雇傭的“伙計關系”[5]。在實踐中,部分基層政府對“何為社工、何為社工機構、社工何為”等概念性問題不了解,簡單把社會組織和社工當作“被雇傭者”,干預社工機構內部管理。社會工作站主要協助基層民政部門做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以及相關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基層政府要尊重社會工作隊伍,尊重其自主性和獨立性。對此,馬橋街道社會工作站組建了由街道社會事務辦、社會工作站承接方、社會工作站督導方為代表的供需對接交流平臺,明確各方立場和權責要求,各司其職,形成協同推進社會工作站建設氛圍,同時借助社會工作站“紅社議事廳”平臺開展常態化月度交流。
五、結語
社會工作站建設是一個宏大工程,需要各利益主體的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站服務同樣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共建單位、社區等多方主體聯動,在聯動服務的過程中,社會工作站相關利益主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保持服務意識。社會工作站是服務于民的新型服務模式,其服務本質要求社工帶著服務理念開展服務工作。二是堅定政治意識。社會工作站的建立是黨和國家實施惠民政策的有效載體,其要求服務活動研發設計、落實執行、總結提煉注重從居民中來、到居民中去。三是注重專業意識。社會工作服務區別于志愿服務及其他服務最顯著的要素,即是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滿足或解決居民需求和問題,要求社會工作站在規范化建設、人才培養和監管體系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如完善社會工作站運營管理,支持培養社會工作者掌握成熟的社會工作實踐理念和技巧以及組織管理等能力,建立完備的全程性監督管理體系。四要樹立獨立意識。這里的獨立意識并非完全的“單打獨斗”,而是在“政社團結合作”的前提下保持專業獨立性和組織獨立性。一方面要求社會工作站購買主體即政府層面要相信社會組織,不能過多干預社工機構的專業發展和內部事務,充分做到“去行政化”;另一方面要求社會組織要善于從政社分工角度出發,主動聯動,搭建供需對接、協同發展平臺,共同推動社會服務落實開展。
參考文獻
[1]陳錦棠.香港社會服務評估與審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
[2]趙環,嚴駿夫,徐選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邏輯起點與第三方評估機制創新[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6,22.
[3]高麗,徐選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第三方評估的合法性困境及其重構[J].社會建設,2019(6):43-52.
[4]王詩宗,宋程成.獨立抑或自主:中國社會組織特征問題重思社會政策[J].中國社會科學,2013(5):50-66.
[5]肖小霞,張興杰.社工機構的生成路徑與運作困境分析[J].江海學刊,2012(5):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