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 馬俊瑛
我國早在東漢時期就提出“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的觀點,這里的“素養”可指“修習涵養”,也可指“能力、技能”,可見“素養”在我國古代已頗受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素質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核心素養”也應運而生。核心素養的提出順應了我國課程改革的要求,指明了基礎教育的方向,豐富了原有教學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提升了學生能力與品質培養的地位。
“核心素養”是“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跟隨學生一生的并對學生終身有益的品格和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多元發展,是教師教學的終極目標。核心素養具有持久性、階段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持久性是指數學核心素養不僅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數學思維的培養,還會植根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影響學生的一生。階段性是指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同樣,學生在數學素養方面的表現層次也不同,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綜合性體現在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要綜合使用原有知識來解決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并利用此情境在問題和學生已有知識技能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引發學生的求知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積極創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接下來的挑戰和探究創造條件。在教學“轉化策略”時,通過學生熟悉并且喜歡的故事情境引入——“曹沖稱象”和“七橋問題”,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感悟數學的價值、策略的意義。在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并作好思維孕伏的時候,展示兩個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比較哪個面積大一些。有的學生第一反應是用數方格的方法,但在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數錯的情況,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激發學生尋找策略解決問題的欲望。受到故事的啟發,學生不難想到用轉化策略,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長方形等比較熟悉的圖形來計算面積。通過對比兩種方法,我們發現運用轉化策略來解決問題更加便捷且不易出錯,這時學生對這種新的方法會比較樂于接受。


在數學中經常能遇到同一個問題可以使用不同策略的情況,這時我們老師應該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鼓勵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注重其發散思維的培養。
學生的反思意識不是先天就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形成的,而是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中進行滲透,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意識,解題完成后可以先代入檢驗邏輯方面是否有問題,或者有沒有科學性的錯誤,再進行計算方面的檢驗,估算檢驗、逆運算檢驗、代入檢驗等都能有效地發現計算中的錯誤。其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總結意識。探究學習后引導學生審視解題策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軌跡,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關鍵點,說說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做得好的方面,特別是對探究失敗原因的分析,要學會內歸因,這樣才能有所提高和進步。教師要利用這一過程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結構之間的通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數學素養的培養是很有裨益的。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是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有時課堂中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達到這一目的,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以后進一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它需要我們的堅持,需要我們從每一個教學的細節入手。相信在大家的關注、努力下,定能踏尋數學核心素養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