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 張士花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應用問題導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交流,能活化他們的數學思維,使其通過分析與處理問題獲取相應知識與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新課導入環節關系著整節課的成敗與質量,教師可基于問題視角切入,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把握好關鍵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借助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度,使其在興趣和熱情的驅使下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他們圍繞問題一起交流和探討,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
比如,在實施“不等關系”的教學時,教師先出示一組生活實例:某博物館的門票每位10 元,20 人以上(含20 人)的團體票8 折優惠,那么不足20 人時需選擇怎樣的購票方案?某雜志以每本2 元的價格發行,發行量為10 萬冊,如果每本價格提高0.2 元,發行量就會減少5000 冊,要使收入大于22.4 萬元,雜志的價格應定在哪個范圍?設疑:怎樣用數學模型刻畫上述問題?引導學生結合不等式的知識分析和討論,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列出相應的不等式。接著,教師設問:b 克糖水中有a 克糖(b >a >0),如果再添上m 克糖(m>0),那么糖水變甜還是變淡?指導學生找出隱含的不等關系,隨后出示限速、限重、限高和限寬等交通標志,讓他們用不等式表示不等關系。
教師通過生活化問題導入新課,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其在情境中建立不等式模型,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時,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知識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全面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水平、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等因素,控制好問題呈現形式與難易程度,且具有一定的思維價值,由此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在問題導向下高效學習數學知識,探索數學的奧秘,改善學習效果。
上述案例,教師綜合考慮多個因素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與學生的基礎水平、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相契合,使其理解等差數列的概念,培養他們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
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用問題導學法時要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巧妙設置一系列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極力發揮出問題的導向作用,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啟迪他們的數學思維。
以“橢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在課件中出示一組圖片,包括:橢圓形的鏡子、橄欖球、碟子和豐田車標等,提出簡單問題:這些圖形該如何稱呼?學生知道是橢圓。然后教師利用橢圓工具在黑板上演示:把繩子的兩端用圖釘固定,使繩子長大于兩定點之間的位置,用粉筆拉緊繩子且在黑板上慢慢移動,勾勒出一個橢圓。提升問題層次:橢圓上的點有什么共同點?指引學生結合觀察經驗發現兩定點間的距離等于定長,師生一起歸納出橢圓、焦點、焦距的定義。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圓的方程建立過程,繼續提升問題層次:類比圓的方程,橢圓的方程該如何建立?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索橢圓的方程,實時加以引導,使其得出橢圓標準方程的特點。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巧妙設置層次性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過渡自然、平穩,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橢圓,使其經歷方程的推導過程,培養他們的類比與聯想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擁有明確的思考方向,使其在討論和互動中思維變得愈加活化,全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