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寧興小學 祁 靜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普遍存在著智力、能力和個性等方面的不同,這些差異不能直接體現出他們是否優秀,但往往能夠在有效地運用中成為他們的寶貴財富。差異化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理念。在新課程改革重點強調“引導學生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展開探究活動”的背景下,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理念,以因材施教的視域去探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是確保不同學生發揮出自身所長的必要舉措。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打破固有的傳統教學思維模式,不再使用統一標準和統一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真正做到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以差異化教學的思路來制訂出富有個性化、多元化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實現最大進步。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人生經歷和思考方式等的差異性而形成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因此,為更好地尊重學生個體,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針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的規律,運用差異化教學理念來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如此保證后續教學活動可以更好地進行。
在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之前,筆者會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接受學生所給予的教學反饋,了解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情況,還會分析他們對日常練習和作業的完成度與認真度,總結他們的學習態度,以此了解他們的學習水平。接下來,筆者便會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先將學習小組規劃為三個:一個是基礎扎實、創新思維較強、學習積極主動的突破型A 小組;一個是成績中上游、基礎較好、能夠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來進行探究學習的沖刺型B 小組;一個是基礎較差、創新能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夠主動的提高型C 小組。同時,筆者在分組時會注意對人數合理分配,避免每個層次小組人數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可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因為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和實際水平等差異而收獲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分組情況和差異來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般來說,教師設計作業時所考慮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他們進步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差異化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知識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設計作業的難度和內容,避免運用“一刀切”的傳統方式來禁錮學生思想,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完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后,筆者會根據小組之間的差異性來設計差異化的作業內容,從基礎練習到綜合練習,再到拓展練習,確保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最大進步。對于C 小組學生,筆者會設計基礎練習題目,如:“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部是6c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對于B 小組學生,筆者會設計綜合練習,直觀出示一些平行四邊形圖片,并在上面標注長度,讓學生自主判斷高和底,完成面積的計算,如圖1 所示。對于A 小組學生,筆者會設計拓展練習,讓他們發揮創新思維來思考問題,判斷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相等,如圖2 所示。

圖1

圖2
如此可見,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延伸和發散的過程,也是他們應用所學知識實踐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教師應當對作業內容進行差異化設計,以此來保證學生的課后學習質量。
綜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差異化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不同學生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個性化的發展,進而達到提升數學學科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