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 朱秀華
禮儀和道德,兩者自成一體,又相輔相成。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學習和遵守禮儀,經過禮儀的熏陶升華至道德的層面,最后形成優良的品格。這個過程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代教育重視禮儀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禮”的主導地位,孔子規定弟子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把“禮”置于首位,強調對人的思想道德要“齊之以禮”,對人的日常行為要“約之以禮”。禮儀教育在《四書》《五經》中有著相當重要地位,在《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童子禮》《孝經》中,禮儀教育內容也占相當篇幅,自始至終貫穿著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治學修身等方面禮儀規范和道德修養要求。我國歷代名人還留下了大量的誡子書、家訓、學規、學則等。因此,學校禮儀教育和道德教育,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道德力量,將傳統禮儀文化涵化到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之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是知行體”,在“知、行、人”理念下,“紅棉”校本課程,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廣東地區民俗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走出了一條禮儀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知:“誠、正、勤、仁”百篇故事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在知行合一的體系中,“知”是基礎、前提,是出發點,也就是學校所能為學生提供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學載體——課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具體說來,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學校育人目標、學生成長需要,構建基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文本課程。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著哪些禮儀和道德的精髓?《禮記·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真誠,誠信,忠誠,是為人之道,也是律己,對己求誠,對人以誠,才會以“禮”交往,禮尚往來。“誠實,忠誠”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重道德境界。《論語·鄉黨》有云:“席不正不坐。”公正、正直、正氣、“知善知惡”是做人做事的第二重道德境界。《禮記·玉藻》有云:“勤者,有事則收之。”“勤”是勤奮實干,在勤勉中追求完美,升華人格,“行善止惡”是做人做事第三重道德境界。《論語·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指人與人之間友愛相互,立已達人,推己及人,這是做人做事最高的道德境界。
培養具有“誠、正、勤、仁”特質的現代公民是現代學校應有的育人目標,而這四個特質也是構建基于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校本課程的核心。
所謂禮儀,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社會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簡而言之,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體現。它是個體內在素養和修為的外在體現,也是個體交際過程中的溝通技巧。禮儀體現在生活的時時處處,可形成諸多具體可感的故事。因此,從認知層面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將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的價值觀念,通過聽、讀與講古今中外禮儀知識、名人名事等方式,使學生得到禮儀文化的滋養啟迪。
我們將國內外具有現代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禮儀故事融合,引發學生思考的內容為目標,編寫出以“誠、正、勤、仁”價值觀為主題的100則短小故事集,集結成冊,每個主題分別篩選出25?篇案例。例如,針對“誠”主題,選出5?篇國際視野的誠信的案例、10?篇中國傳統經典的例子、5?篇廣府文化的案例、5?篇本校特色的真實案例,以傳統文化經典為主線,并輔以古今中外各視角、各領域以及本校特色。小故事的形式多樣,以插圖、文本、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征集故事、篩選故事、錘煉故事、體悟故事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形成了資源庫,讓全校師生可以從故事中形成對“誠、正、勤、仁”的具體認知。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活動要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鼓勵學習者培養批判性思維。因此,禮儀特色課程的教學方法,也宜以啟發、探究為主。例如,“維護社會公正”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為背景,開展游戲和討論。學生在活動、回憶、列舉、討論、演講甚至猜測互動的過程中,認識公平總是相對的,理解合作的基礎是公平、互惠。理解包青天這一有名的公平公正的人物歇后語,讓學生先熟悉“公正”的特點。
“面對生活中的不公正現象,我們應該怎么辦”,采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探究自己面對生活中不公平現象時可能采取的措施,歸納總結討論結果,得出正確的結論:面對不公平現象,要理智,要反思,要最大限度追求公平,要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采用“默契考驗—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體會“合作”“公平”“互惠”“付出”與“獲得”等詞匯的過程中,了解良好的合作應該是以公平為基礎的,應該是互惠的,只有這樣的合作才能持久,才能有效,進而理解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也需要每個人公平、互惠的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行:“社團、班級、學校、家校”四重實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如陶行知所說,關于禮儀與道德的認知可以來源于實踐,同時這些認知也絕不可以代替實踐。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把“從做中學”作為教學的最基本原則,他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當前,學校德育較為明顯的弊端,是“說教灌輸”,德育與學生的年齡、認知經驗不匹配等。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學校德育必須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基于具體生動的活動來進行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行”,具體到學校教育就是活動、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學校活動、家校活動等。“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學生通過反復的活動、練習,通過玩、演、唱、舞、賞等多種形式,形成禮儀習慣,進而培養正確的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的價值觀念。
第一重實踐,尋找故事,增強對禮儀文化的參與感、代入感。學生和老師一起搜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有關“誠正勤仁”品質的微故事。微故事的范圍涵蓋國際視野、傳統經典、廣府文化和本校特例四類。同時賦予這些微故事以教育附加值,設置討論區,讓學生在討論與爭鳴中實現認知的升華。
第二重實踐,參與活動,使德育目標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例如,社團活動有“詩意校園”語言文化課程、經典誦讀課程、傳統禮儀課程等;班級活動有早讀的經典誦讀、午讀的書法習練,班級詩詞競賽等;學校活動有讀書節、吟誦比賽等;家校活動有好家風展演活動等。全員參與的禮儀篇章誦讀,使整個校園的早上沉浸在瑯瑯的習禮學儀聲中。同時,鼓勵學生用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增添學生對本來生硬的“說教”之事的興趣:一、二年級學生重在參與其中,拍手讀、帶動讀成為他們寓“誦”于“玩”的方式;三、四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可以將相關的詩篇準確流利地朗誦出來,教師則會開始教導學生吟誦,一邊感受詩篇內容之思想,一邊感悟誦讀文化之內涵。
第三重實踐,主題班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品質得以塑造與強化。“誠正勤仁”價值觀的體現,在學校不同階段,其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根據學生心理和性格成長發育的特點,可以在低年段側重“誠”和“勤”的浸潤,在中高年段側重于“正”和“仁”的浸潤開展班級文化建設。還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周、班級演講、學生互問互評等方式將主題落實到細處。同時,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構成學校、家庭和自我之間的過程性評價閉環。
第四重實踐,兒歌說唱,達成對文化的熏陶和傳承。例如,在粵語文化流行的地區,開展與“禮”和“誠正勤仁”有關的粵語文化溯源與內涵探究,開展粵語童謠、兒歌的吟誦、學唱,兒童化的粵劇賞析等活動。《排排坐,吃果果》《開心常歡笑》《世界真細小》等朗朗上口、流傳度廣、影響大的兒歌,以及粵曲、粵劇、嶺南戲曲等傳統曲藝節目,不僅能折射出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誠正勤仁”的品質,而且可以在粵語吟誦傳唱、合唱中,體會地方語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三、人:“學校、家庭、自我”三位一體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學生們在對“誠、正、勤、仁”形成一定的認知后,在各類形式的活動中理解校訓,培養傳統禮儀道德習慣。“人”,是“知”與“行”合一的本體和主體。
學生在校園各個方面習得禮儀,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出于父母,成于家庭,習于校園,固于社會。因此,知行合一的主體,除了學生的自我和學校主體,家庭教育對學生文化認知、價值觀認同與道德習慣養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家長能夠以其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為讓學生有學習的榜樣,有對禮儀文化更高的追求,榜樣示范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習得禮儀知識與行為,也需要在家中完成各項任務。例如親子共讀、“好家風”傳誦、暑期勞動展示、齊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活動,家長也能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用所學的禮儀影響家庭,使禮儀之花也在家庭開放,促使學生的文明禮儀常態化、生活化。
另外,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組織與學校共同組成監督組,以客觀、公平、嚴謹的態度推動學校發展,創造校園管理的正氣之風和禮儀文化。校園每天早上都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各班家長自愿成為交通協管志愿者,共同為早晨上學高峰期指揮交通,疏導人流;下雨天時,他們快步走向每一輛車門旁,用雨傘迎接每一位上課的孩子;大晴天時,他們向每一位孩子和家長,展現出如陽光般的燦爛笑容……風雨不改,以勤奮和積極的一面,言傳身教,展現“學校、家庭、自我”三位一體合力營造的禮儀氛圍。
“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統文化禮儀,需要學生認知和踐行相統一,只有將“知”與“行”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滲透于校園角落的各種實踐活動,是傳統禮儀文化根植的園地;貫穿于校園、家庭、社會日常生活的舉手與投足,是良好禮儀與道德規范浸潤的沃土。學生在“天天誦、時時看、人人做、快樂學、牢牢記,處處有”的氛圍中,無時無處不受到熏陶和影響,育成禮儀文明之花,結出健康自信、積極向上之果。
參考文獻
[1]何冰.?破繭成蝶,美麗蛻變:基于外國語學校特色建設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
[2]趙振洲.?現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唐銘波.?基于實踐的小學生校園禮儀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