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最初捧起竇桂梅老師的這本書,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只是被書名吸引住了,疑惑浪漫的玫瑰和樸實的教育是如何產生聯系的?
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
信手翻開,這一段話映入眼簾,細細品讀,我突然有了一種漫漫長夜終于迎來光明的那種喜悅。字里行間,我感受到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愛之深情之切,不禁為她那投身于教育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時常審視自己的課堂,發現隨著年月漸長,我的課堂逐漸丟失了應有的活力,缺乏與學生相匹配的激情、靈性、活潑,伴隨而來的是備課時對課堂教學如何開展的糾結和困擾,以及對教學效果不理想的自責和反思。于是我開始購買教育教學書籍,關注教育類公眾號,學習前輩同行優秀的教學經驗,希望能給自己充電。在眾多重復又泛濫的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報刊之中,面前的這一本《玫瑰與教育》,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帶著對竇老師的敬重,翻開書的第一輯,里面的第一篇故事就讓同為教育者的我深受觸動,這篇故事名為“小紅花的背后”。在這個小故事里,竇老師提到了小紅花,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特別是小學教師會很習慣地用小紅花或者其他小物品去獎勵好學生。把象征著獎勵意義的東西,送給知識評測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送給那些我們認為表現優異的學生,頗有一種寶劍贈英雄的感覺,這是一個很普遍也很正常的表揚規則。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這個規則是我們教師定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許充斥著“成王敗寇”,但我們的學生不是成年人,課堂不是競技場,知識的學習也不該是一次勝負必分的比賽,在課堂里沒有學生是失敗者。在每一次的學習、作業和檢測過后,每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去表揚、鼓勵和安慰。我們在表揚學習標兵的時候,也不該忘記了其他孩子,他們當中或有人取得了微小的進步,或有人很努力卻停滯不前,這些學生同樣需要我們去關注,需要我們去鼓勵。
在我們面前,所有孩子都是弱小的,他們都期待教師和家長用溫暖、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所有人。作為教師,既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也是道德規則的示范人,我們不該也沒有權利用成年人的勝負觀和原則去評價他們。相反,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激起每一個孩子對世間萬物的熱情,鼓勵他們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未來,同時要教導他們在成功和失敗面前都應該保持良好心態,用正面和樂觀的心態繼續下一段美好的旅程。
竇老師提到的做法是美好的,應是我們教育本來該有的樣子,如玫瑰一般美好芬芳,惠及眾人,美麗卻不做作。
竇老師筆下的文字,沒有長篇“雞湯”,不執著于刻板晦澀的教研成果,每個字都可以看出她對教育的熱愛,她對這份職業發自內心的熱愛。跟隨竇老師的筆跡,在她平白樸實但又不失力量的文字中,我繼續感受她對教育教學積極的態度,以及對當下教育的無奈與困惑。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篇文字,慢慢感受竇老師在她的教育歷程中的點點滴滴,不知不覺就在其中獲得成長。
在她的文字中,我們認識到教師都必須要有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竇老師就像我們眾多教師的鏡子一樣,不因為自己從事多年教學工作而滿足于經驗,也不因為自己在教育教學上有所成就而安于現狀,更不因為自己在業內已赫赫有名而故步自封。在教學的同時,她依然堅持撰寫教學記錄,不停地反思,不斷地思考。同時還借鑒日本的教育去尋找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希望能讓課堂教育教學取得更大的進步。
也正如她所言:“有夢總是好的。”當下的中國教育,還無法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子。對此,教師不應停滯不前,安于現狀,而應滿懷初生牛犢的激情,永遠守護我們心中的“教育夢”,?與時俱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成為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
透過竇老師的一字一句,我們會發現要想成為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還應該沉淀內心,不為世俗功利所影響,不被職業利益、生活利益所左右。我們一定要回歸初心,扎根于教育實踐,滋養于讀書升華,立足于學生實際,同時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見解,敢于創新和實踐課堂教學,讓課堂展現知識應有的魅力。
我想這一切也正是我們逐漸缺失的東西,我們總是用以前的經驗去處理一年又一年的教學工作,去面對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甚至連課堂上用來調節氣氛的笑話,我們都不愿意“更新換代”,一切都太依賴經驗,缺乏貼近時代發展和學生個性的教學方式。我們對教育教學逐漸“隨意”,對學生逐漸“隨意”,甚至對自己也開始“隨意”。這“隨意”非常可怕,我們做的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偉業,但卻逐漸失去了松土施肥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要做一個有真正“專業素養”的新時代教師。
在這本書里,感受最深的還是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書育人這份職業的熱愛,對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那一份自豪感和榮譽感,這份愛,愛得深沉,愛得真切。我時常在想,這份愛會不會就是我們許多同路人所欠缺的?
她那一個個接地氣的故事,如玫瑰的花瓣柔軟,散發香氣,讓每個讀者深受熏陶,但是文字間又帶著尖銳的刺,刺痛每一個讀者的內心深處,特別是教育者。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竇老師把自己的思想情懷慷慨解囊,化作一支支香氣宜人的玫瑰放在我們的手心,讓我們的雙手都留有余香。玫瑰是美麗的,竇老師也希望每一位教育事業的踐行者,都能夠堅持初心,滿懷正能量,讓平凡而樸實的教育,開滿浪漫絢麗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