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箏
小學中年級兒童剛剛接觸英語,對英語學習既感到好奇,又有點畏懼,怕學不好。在英語學習初期,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近年來,利用英語繪本教學成為一種新的探索。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講究單詞、語法的學習,而英語繪本關注的是兒童的閱讀興趣。在進行英語繪本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將兩者有機結合,繪本就能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既能協助教師完成小學三四年級英語教學中單詞的拼讀目標,又能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使其保持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完成學習。筆者以繪本No Book, Just Cook為例,嘗試從三方面開展有效性探究。
一、掌握單詞拼讀規律,培養學生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能力
新課標在語言知識二級目標中提出:在語音方面,要求學生知道字母的讀音,了解簡單的拼讀規律。那么,如何在枯燥的語音教學中引領學生愿意學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呢?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部分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但對于“oo”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沒有清晰的認識。為了盡可能減少含有“oo”單詞對于繪本閱讀的干擾,教師設計了一系列閱讀前的拼讀小活動。
教師從介紹自己的愛好(read books)、上班方式(on foot)、喜愛的食物(cookies)、喜愛的服飾(wool)入手,學生在“看一看”“猜一猜”“聽一聽”“想一想”等活動中得出含有“oo”字母組合的單詞。教師又引導學生讀一讀這些單詞,從而學會“oo”字母組合的發音,由字母組合發音又過渡到Hook,book,cook,good,look等繪本中含有“oo”的一系列單詞,并讓學生自主嘗試拼讀。
教師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oo”展開教學,還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任務:自由朗讀繪本,當讀到含有“oo”字母組合的單詞時拍下手。由單個字母的發音,到字母組合的學習,再到單詞的分音節自主拼讀,最后過渡到含有“oo”單詞的句型以及后續繪本的深入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這樣的教學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準確地讀出單詞,將能力遷移到更多單詞的學習中,體會到原本枯燥的單詞學習的快樂。
長久以來,正確朗讀、記憶單詞是一大難點,如果教師能在學生剛接觸第一個單詞時,就引領他們按單詞中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直接拼讀、拼寫單詞,并將其逐步內化成認知結構,就能培養學生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能力。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字母和字母組合的朗讀規則后,閱讀短文或開口朗讀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自然拼讀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簡單且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掌握拼讀規則可以幫助學生解析生詞,繼而促進整體閱讀理解。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單詞發音,以分音節的方式拼讀單詞,有助于他們了解英語單詞是由字母或字母組合構成的,培養他們看詞讀音,聽音能寫的能力,提高語言綜合運用技能。
二、自主提問與閱讀,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解析能力
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繪本封面,提問學生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cover?學生自然而然地在問題的引領下,觀察到繪本封面中的主人公Mr. Hook, 作者以及大標題No Book, Just Cook,教師提出問題:Mr. Hook wants to be a cook. How can he be a cook?What does he do?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繪本,然后找到了答案。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不是一味地給學生設疑,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時,能夠從不同的層次進行自主提問,從而達到理解繪本的目的。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按照觸及思維的深淺,不斷提升驅動問題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小組合作設計3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析、自主閱讀,提高他們對繪本故事的興趣與提問解析的能力。學生可以設計有關繪本表層信息的問題,也可以設計有關繪本結構的問題,還可以設計有關主旨、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閱讀繪本第1至3頁,進行提問設計,學生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如“What does he want to be?Why does he want to be a cook?When does he want to be a cook? Is he a good cook?”這些問題大多都指向繪本內容的某個具體的信息,更多關注到What does the picture book say?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整本繪本后,學生提出了結構性、關聯性的有關問題,如學生提出了“How can he be a cook?What does Mr. Hook do?Where does he look for the book?Does he find the book?”在整體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提煉,體現了學生提問的主導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有主旨意義的問題,即“What does the picture book mean?”“What does the title mean?”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結合自身經驗,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Mr. Hook向一位廚師尋求秘籍,廚師回答“No Book, Just Cook”;因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找到通往成功的秘訣,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走向成功,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逐步進入自主深度學習之中,思辨能力逐漸得到提升。
在以上三次自主提問、自主解析的閱讀中,教師讓課堂真正實現由“教”向“學”的轉型,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習真正發生。
教師示范性的提問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的層層提問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讓知識建構得以完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發展,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探尋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繪本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愛上英語學習。因此教師在繪本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繪本本身,而是應該讓學生由此及彼,掌握閱讀其他繪本的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設置了讀后環節,問學生“Whats your dream?What do you want to be?How can you realize your dream?”學生自主討論,答案精彩紛呈。在學生討論得熱情高漲的基礎上,教師接著問學生:“今天的繪本學習,你掌握了什么方法?”讓學生再次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從畫面、單詞、句子等方面領悟繪本內容,還可以細細分析畫面之間的內在關系,由畫面到主旨,再到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其他繪本時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真正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