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利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也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為順應學生成長的需求點、關鍵點,多維度延伸學科的廣度、深度、厚度,給學生更加多元、豐富的課程體驗,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地,我校將“五育+”課程目標與數學學科特點緊密結合,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努力使人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數學教育。
一、將“德育+”課程扎根于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學科的嚴謹性、科學性、系統性決定了其對于德育滲透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教學素材,滲透“一流好品德”
成功的人之所以會成就一番事業,往往源于他們擁有好的品質、高尚的情操。我校把“一流好品德”確定為“十個一”學生培養目標的首位。教學中,我們結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挖掘素材,滲透“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愛家人、愛祖國”等學生摸得著、理得清、做得到的德育理念。
在 “三角形”一課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探索問題:椅子搖晃了,怎樣能加固?學生通過探究,掌握了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并解決了問題。這樣的教學素材促使學生更積極地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也更加熱愛生活。
在“大數的認識”一課中,我們利用大量具體生動、具有時代感、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資料,使學生感受到祖國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偉大成就;再通過介紹我國古今數學家在推動數學發展中作出的杰出貢獻,激發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規范教學行為,培養“一生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在有意識的長期訓練中形成的。日常教學中,我校制定了教學規范,目的是使學生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結合數學學科特色,我校科學規范了學生“聽、說、讀、寫、演(演示)、策(策劃)、作(合作)”等方面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明確如何做到“認真聽、簡潔說、精細讀、工整寫、大方演示、全面策劃、互助合作”,并在細微處指導,在細節處強化,讓學生的好習慣像一根纜繩,每天纏上一股新索,逐漸變得牢不可破。
(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形成“一種好心理”
擁有健康心理才會發現生活中的好風景,才會過上好生活。數學是生活的一種必備工具,幫助學生用好數學這個工具,就要使學生形成“一種好心理”。教學中,我校結合數學學科特點,鼓勵學生樹立“辦法總比困難多、實事求是”的堅定信念,收獲“我有好同學作為后援團”的溫暖,建立“我有自己最好的一面,我自豪”的自信。好心理能使學生走得更遠,學得更快樂。
二、將“智育+”課程深植于數學特色活動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也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一)班班有特色,促進“一種好思維”
我校引領數學教師發掘本班學生特點,發揮他們的特長,開展有聲有色的數學活動,使得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發展。開展“魔方速擰訓練”“數字華容道比拼”“智斗九連環”“巧解魯班鎖”“神奇七巧板”“百變魔尺”“巧手翻繩”“輕松數獨”“奇思趣想”等特色活動,讓學生樂享其中,發展思維。
(二)學校搭舞臺,盡展“一種好風采”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舞臺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我校每學期舉辦的“嗨酷數學周”活動,為學生搭建了盡展風采的舞臺。在“爽玩計算”“嗨皮速算”“酷轉智多星”“唯美手繪”“魅力魔方”等活動中,學生綻放著耀眼的光彩,紛紛登上“速算明星”“數學智多星”“速擰冠軍”“魔方小教練”的領獎臺。
(三)以生為本,挖掘“一種好方法”
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表層知識,包含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內容;二是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任何一個問題,從提出到解決,都需要數學知識為基礎,但更要依靠數學思想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適合自己、能夠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學中,我校教師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思考習慣,引導學生挖掘適用自己的“好方法”,如畫圖、列表、舉例子、演示、符號化、推理、建模……學生能夠從簡單、實用的解題方法中逐步深入,感知數學思想。
三、將體育、美育等課程融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近年來,國家特別重視體育、美育等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將國家課程的理念融合到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各科融合的優勢,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融入體育課程理念,體現實用性
結合體育課程理念,從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入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發現所遇問題中的數學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體育中的數學,更能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價值。
如教學“確定起跑線”一課時,結合學生都有參加運動會的經歷,研究起跑線的特點。學生糾結于“什么時候可以壓道”,不能明白為什么起跑位置不同,卻要共同沖擊最后的終點線。通過提問、猜想、驗證的探究活動,圓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了他們心中的疑問。這種融入帶給學生的震撼有延續性,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體育鍛煉中體會數學學以致用的價值。
(二)融入美育課程理念,體現藝術性
有人認為,數學依賴人的右腦,藝術依賴人的左腦;數學家理性而嚴謹,藝術家感性而浪漫。其實,有一些數學家不僅在數學方面有建樹,在藝術上也很有造詣,能利用數學原理創作出使人意想不到的藝術作品。20世紀荷蘭藝術家埃舍爾對無限拼圖的探索給人以啟迪,薩爾瓦多·達利利用四維立方體的展開圖畫出了使人震撼的作品。藝術家從斐波那契數列、最小曲面、莫比烏斯帶中得到啟發,而數學家利用雕塑來展示數學的成就。可見,數學與藝術的融合會產生特別的美。
教學“美妙的圖形”一課,學生可利用多種平面圖形,通過旋轉、平移、對稱等方法,設計美妙的圖案,再配以浸染、涂染、噴染等手法,創造出數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教學“方圓之間”一課,學生從古典的中國裝飾到現代的建筑美學,感受到的不只是正方形和圓形面積、周長的變化規律,更是數學與藝術的相互作用和滲透,從而吸取營養,得到啟發。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