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曳杉
我國自2001年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以來,A股上市公司退市數量為124家,平均每年僅6.2家公司退市。從退市原因來看,被動退市仍是國內企業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現階段中國退市規模仍較低,退市制度不夠暢通。
這一點在風險警示制度的實踐上也有所體現。自1998年正式實施至今,A股上市公司共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及其他風險警示(ST)共1013起,同期撤銷705起。
目前,我國市場已陷入“只進不出”的難局。因此,要清退低質量上市企業、凈化資本市場生態,必須從退市制度入手進行改革。

據Wind 數據統計,2020年已合計有16家A股企業退市,創下了A股退市數量的新高,包括赫赫有名的樂視網、暴風集團、千山藥機、凱迪生態,等等。
盡管相比美股等成熟市場每年8%左右的退市率,這一退市數量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同往年退市情況相比,數量已大幅提升。回顧近5年的市場,2015年至2019年,A股市場退市企業數量分別僅7家、1家、5家、5家、10家,再到2020年的16家,的確是創下了一個嶄新的紀錄。

其中,2020年退市的企業中,因面值原因而退市的公司占大多數,高達9家,占比高達56.25%。而其他公司中,千山藥機、金亞科技、樂視網、龍力生物、保千里6家是因暫停上市后,首個會計年度繼續虧損,被交易所采取終止上市措施。
暴風集團則是因遲遲未能完成2019年年報和2020年中報的披露,于2020年7月8日被暫停上市,并于同年11月10日,在嚴格的退市制度執行下,正式揮別A股,結束了5年的上市之旅。
Wind數據顯示,上述的這16家退市公司在告別A股時,合計擁有134.36萬戶次股東,2020年也成為中國股市歷年退市公司波及股東戶數最多的一年。其中,樂視網是波及股東戶數最多的一家,其在退市時合計有280789戶股東被封印。
2020年除了上述這16家已退市的公司外,還有一眾風險警示股仍在退市邊緣徘徊。截至2020年12月29日晚收盤,A股市場合計有7家企業股價不足1元,其中除了*ST剛泰、*ST金鈺已經鎖定退市外,*ST鵬起、*ST歐浦、*ST富控、*ST天夏、*ST宜生等企業也岌岌可危。
其中*ST宜生已連續11個交易日股價不足1元,*ST天夏連續10個交易日跌破面值,*ST富控、*ST歐浦、*ST鵬起則停牌至今。
市場即將邁入2021年,A股退市制度也會隨之迎來“新變局”。2020年11月28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公開表示,對于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僵尸”,要增強退市剛性,決不允許“久拖不退”。
12月14日,深滬交易所發布退市相關規則修訂征求意見稿,其以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為方向,完善退市指標,簡化退市程序,拓寬多元退出渠道,進一步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以期對上市公司“退市難”問題進行破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注冊制大幕緩緩拉開,各項頂層設計規則逐步完善,A股市場即將邁入退市“新常態”。
在業內人士看來,退市將不再簡單考察企業利潤,還要看其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虧損與否不再是退市的主要關注點,退市監管將更關注“僵尸企業”和“空殼企業”能夠得到及時出清。
事實上,在退市新規征求意見稿出爐后次日,A股市場208家風險警示公司中144家出現下跌,占比近七成。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分析道,新發布的退市新規,整體對市場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并非是所謂的放松標準,對于年報方面也是進一步嚴禁縱容造假。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認為:“多財務指標組合的退市標準,將重點考核上市公司持續經營的能力。能夠把那些沒有主業、沒有可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皮包公司和僵尸企業徹底趕出市場,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制度突破、制度創新。”
東北證券提出,在退市新規下,預計后續A股市場的退市數量將向成熟市場靠攏。“殼”公司數量占比自2015年后就不斷減小,主要源于單“殼”價值的不斷縮水,其背后是過去幾年A股機構化過程中,市場對于績差股偏好逐漸走弱。預計隨著退市新規的推行,“殼”資源價值將進一步減小。
安信證券指出,A股退市原因多種多樣,已向常態化發展,且退市規定不斷從嚴,投資者要更加關注投資風險,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密切關注上市公司公告及運作情況,謹防踩雷。
本刊綜合經濟觀察報、21世紀財經報道等內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