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的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價值引領等特點,是育人目標的綜合體現,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
一、結合生活性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即審美情感和審美趣味的統稱。審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善、惡、美、丑屬性所引起的主觀的不同情感狀態的反映。審美趣味是人在審美活動中,對某些審美對象所產生的喜好和偏愛,是一個人以愛好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審美傾向性,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對人的審美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體現在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成長,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中的美,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例如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3課“我愛家鄉山和水”教學中,我設計了“小導游”環節,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向同學介紹鳳凰山名字的由來、箭眼峰的傳說、鳳凰山風景區、大梨樹生態旅游區、蒲石河楓林、愛河濕地公園等自然風光的秀美旖旎。學生通過“說一說”“畫一畫”等方式,發現家鄉的美,欣賞家鄉的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懂得了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在激發他們喜愛家鄉情感的同時,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二、結合活動性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知覺審美對象(自然、藝術作品和其他人類審美產品)時所產生的愉快的心理體驗,是人內在心理活動與審美對象(其表面形態及深刻內蘊)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結果。審美經驗離不開具體審美對象的感性特征,總是在直接感受審美對象的外形、色彩、線條和質地等過程中完成的。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8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一課時,教師通過文字的多種不同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體驗文字中蘊含的美。教師可通過內容豐富、版式新穎的報刊,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字的多樣美;通過視頻《中國漢字的演變史》,生動形象地展示中國漢字的發展變化;通過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秦朝貨幣圖片,使學生感受漢字發展的歷史悠久性和傳承性;通過猜一猜、畫一畫十二生肖,從漢字特點中感知它的獨特魅力;通過書法作品賞析和漢字的書寫,引導學生體驗感知文化的傳承,提高他們的審美經驗。
三、結合開放性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德國作家席勒說: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是后天培養的。發展審美能力,是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審美感受能力指審美主體憑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從中獲得美感的能力。審美評價能力指在審美鑒賞基礎上,對審美對象的性質、價值、形式和內容等進行分析,并做出評價的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指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運用某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 創造美的藝術形象的能力。
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6課“家鄉新變化”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老城舊照和城市新貌的對比,從視覺上刺激學生的審美感官,讓學生在新舊城市的對比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縱向比較城市的變化,感受改革開放前后鳳城市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從中尋找家鄉的變化美,如32層的地標建筑“云鼎大廈”、橫亙于鳳凰山峰間的玻璃棧道、鳥巢視覺的文體中心、逐次東漸的繞城長堤、大梨樹影視城建筑藝術與干字廣場渾厚等,這些都展示出了各種各樣的家鄉美。另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橫向體會城市的發展,體會鳳城無限的發展潛力,從而感受其中蘊含的蓬勃向上的發展美。
其中,教師還可以從建筑的角度入手,提升學生的審美責任感。在“怎樣建設家鄉”環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標志性建筑的美與丑能給一個地區帶來什么影響?使學生懂得缺失審美標準與創新的建筑,不但沒有提升城市品位,反而弱化了城市給人們的印象,引導學生如果要創設美麗的城市就要提升審美素養,進而激發學生提高審美創造力的責任感。
四、注重情感教育和價值引領,提高學生的審美理想
審美理想是人們對于美的最高要求和愿望,它是人類審美意識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在審美感受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對美的一種完善形態的記憶和向往,是一種指向未來、指向人的生活遠景的創造性想象的成果,它既是具體的、形象的,蘊含著人的系統化的理性需求。
馬克思說:美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就是人的內在精神尺度的對象化。人性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在教學中,我把審美理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起來。如在教學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可親可敬的家鄉人”一課時,我引導學生了解那些為家鄉做出過杰出貢獻的人,他們是心靈美的典范。我通過講述抗日愛國將領鄧鐵梅和苗可秀、脫貧致富弘揚實干精神的毛豐美書記、鞠躬盡瘁創建特色教學的包全杰校長、敢于擔當援鄂英雄的代曉紅院長等家鄉人物事跡引導學生發現美,利用同唱《最美鳳城人》引導學生感知美,激發學生對精神之美的追求,提高他們的審美理想。
審美教育不是一味地弘揚美好,也有對丑陋的揭露。例如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四年級12課“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課教學中,我為學生播放2020年世界上各地因為人為原因導致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慘烈畫面,引導學生反思人性中的“惡”,使學生切實感受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與人類生活的美好息息相關,我們有對美的創造力,也有對美的破壞力——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病毒泛濫。同時,播放《沙漠變綠洲》視頻,引導學生感受中國人治沙的奇跡;列舉一系列抗疫救災舉措,凸顯偉大祖國抗疫的眾志成城及對全球生命的勇于擔當。在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中,學生更加懂得了美的可貴,從而樹立美的理想。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