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以“互聯網+”為平臺,以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為憑借,重新建構語文教學模式。這是在“互聯網+”年代進行的以語文科目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光榮教育任務。筆者以“互聯網+”推動語文科目教學與行為轉變研究為論題,使用“互聯網+”互動平臺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一、“互聯網+”時代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互聯網+”為語文教學化難解惑。化難解惑重要的就是精確教學。所謂精確,即透過互聯網所提供的大數據解讀,讓語文閱讀教學針對性變強,進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一是有助于提升教授的精確度。在閱讀教學完成課程設置時,使用微信群作業平臺、問卷星等交互軟件,能夠完成教學預備階段的互動,依照教程預習的參數解讀成果第一時間調整教學任務,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二是有助于提升學的精確性。互聯網媒介的大數據解讀是實時同步給學生的,學生能夠在數據解讀中檢索到閱讀資料,并且與其余學生的狀態有所差別,進而完成學生的研習效果從模糊預判轉變為數據模式下的精確解讀。
第二,“互聯網+”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與篩選信息的能力。互聯網所提供的技術支撐,能夠構建大小不一的學習共同體,每位研習人員都能夠在互聯網平臺發表自身的想法。這類在線溝通的閱讀方式,有利于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交流性。一是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課程教學階段,通過解答器篩選出最為焦點、最優價值的信息完成討論;二是學生間的交流。通過網絡平臺,可以讓學習共同體研習個體間完成閱讀分享。學生通過平臺發布的閱讀資料,能夠得到全部參與者的回饋,在這類回饋中,通常會對焦點課題實施討論,這類討論本來就是極有價值的。
第三,“互聯網+”提升學生閱讀與創作興趣。創新是帶動“互聯網+”發展的關鍵要素,這亦是互聯網的核心特點。通常來講,互聯網思維就是思想革命,一類不安于既定狀態的嬗變心理,對科目教學來說,其能夠被解讀為一類思維的質變。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頤和園》為例,先讓學生適度概括自身所搜集的是頤和園哪方面的訊息,在喚起學生興趣時讓其余學生補充這方面的訊息,寓教于樂。而假如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必然會根據閱讀文本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中解讀角色個性。而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要從創新驅動的視角去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例如,能夠嘗試在遵照原書主旨的前提下創編劇本,如改變角色的對話、改變情景等。這類教科書以外的內容,如果老師可以誘導學生進行適度的發散拓展,那么學生的科目知識面就能夠得到拓展,并且在發散思維后也讓自己得到了實操經驗,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互聯網+”時代語文閱讀教學的應用策略
第一,運用“互聯網+”收集各類資料(課前)。在“互聯網+”年代,每一位參與者均是知識的締造者,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是知識的受益人,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深挖潛藏的價值,這也是信息搜集方便化與多元化的時代福音,表現在教學方面即學生能夠接收信息的途徑更為便捷化與多元化,這亦讓整個資源分配更為合理。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秦兵馬俑》時,老師不但能夠在教學中憑借互聯網資源去檢索與擴大文本的范疇,也能夠激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自我檢索以豐富文本的內容。整個流程突破了時空的約束,讓資源展示平臺開始變得更為多元化,秦始皇兵馬俑的秘密以更為多維的模式被學生所接納。
第二,輔導語文教學活動(課中)。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老師、教科書是知識的權威發布者,學生是知識的接納者,這讓老師相對于學生來講是掌握者與發言人。但是,在“互聯網+”年代,學生獲得知識極為方便快速。所以,老師要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讓自己變成學生的點撥者。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與時間賽跑》一文,這篇文章的主人翁有著跑步、痛哭、哀傷等動作和情緒,感情色彩較為濃厚。而這類人生體會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個性、喜好等不同而出現差異。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這部分文本時,要以良師益友的身份去誘導學生,激勵學生以對等的關系與老師一同討論這部分問題,讓師生共同參與、領悟閱讀文本所帶來的人生體會。這類對等互動的合作關系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學生,均是推動彼此互相進步的跳板。
第三,幫助學生理解內容(課中)。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學習語文已經不但限制于閱讀語文課本,而始終對語文科目抱有抵觸情緒的局面也開始改善。老師要使用MV、紀錄片、專題片、影片等影像材料直接還原課本中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完成直觀形象閱讀,鑒賞作者描述的風景與生活,為學生插上聯想的翅膀,快速解讀課本涵義,得到人生體會與美的共鳴。
第四,拓展閱讀和創作(課后)。在拓展閱讀與創作中,通過批判性表述來斟酌解讀文本,是當今語文閱讀教育的一種趨勢。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老師要憑借互聯網給出各類具有挑戰性與爭議性大的課題,因勢利導地進行拓展閱讀與創作,以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為跳板,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辯證地進行解讀。
三、正確使用“互聯網+”,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在“互聯網+”年代,課本上的文字不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能夠演化成一幕幕形象的圖像。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這篇課文,通過形象展示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等圖片,把盼春、繪春、贊春等體現得入木三分。其能夠轉變成撼人心魄的聲音,通過調整與完善獲得思維導圖。而且,應通讀全文,鞏固解讀。思維導圖編制完畢后,老師要依照思維導圖所表達的知識內容進行梳理與解讀,深入鞏固閱讀文本的內容,包含新字詞、故事篇章結構與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并使用思維導圖的閱讀模式引導下一堂課的閱讀學習。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民眾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互聯網+”的出現,拓展了教學空間,極大方便了教學。但它并不是完美的,也會造成諸多方面的困擾。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依然要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網絡教學為協助,張弛有序,二者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潘武成.“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37):38-39.
[2]張學全.在強化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23):560.
[3]滿春燕.微屏時代的經典閱讀——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學習任務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24):13-19.
[4]張蕓.會閱讀深意得語文要領——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語文課內外,2019(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