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濤
【摘要】作者通過多年的國內外求學及演出經歷,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聲樂初學者在學習聲樂演唱的初期,其聲部劃分的鑒定并不存在普遍必要性的觀點。本文將分析常規判斷聲部劃分的方法,揭示其各種缺陷和漏洞,并列舉國外教學的不同的操作方式。以此證明對于聲樂初學者在聲樂學習的初期,首先不進行聲部劃分與鑒定,對于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是存在更多有利和積極的因素。
【關鍵詞】初學者;聲部劃分;鑒定
一直以來,國內絕大部分的聲樂教師長期都秉持著先給學生進行聲部劃分和鑒定后,再進行系統訓練這樣一個教學習慣。他們幾乎都一致的認為,必須先要明確好學生的聲部而再進行訓練是最為科學的方法。甚至覺得,沒有明確聲部就沒辦法進行訓練。事實上,這非常容易走進一個思維的牢籠里。作為一個優秀的聲樂教師,思想和視野應該是開放性的。尤其在對待初學者的態度上,我們的注意力更應該放在歌唱技巧本身。
不管是一般意義上的聲部劃分,還是歌劇表演中的角色聲部中。我們粗略的可分為女高音(soprano)、男高音(Tenore)、女中音(Mezzo-Soprano)、男中音(Baritono)、女低音(contralto很少見)、男低音(Basso)等聲部。聲音生理條件的不同構成了聲部類型的不同。歌手各自不同類型的聲音條件構成了不同類型的聲部。尤其在歌劇中,每首詠嘆調都是作曲家為某個特定的角色而寫,而每個角色都屬于特定的聲部類型。作曲家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了角色的聲部特征,因此每首詠嘆調的音樂都相當具有針對性,有些曲目,甚至是作曲家專門為某位歌手而寫。而傳統的聲部劃分與鑒定,基本都嚴格的遵循著一種聲部的劃分體系。我總結了大致有以下幾點:
1.音色(Timbro):音色能夠區別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差別。聲音的音色具有決定歌手聲部的作用。厚而重,低而大是低聲部的特征。明亮高亢、靈活則是高聲部或者是花腔型歌手的特點。
2.音域(Tessitura e Gamma):音域一般分為應用音域與技巧性音域。應用音域指的是歌手最容易演唱的聲區。在這個區域,歌手可以輕松地使每個聲音漂亮地流動。應用音域一般被認為是決定聲部的重要因素。一般歌手的應用音域越高其聲部就越高,反之則越低。而技巧性音域是指歌手所具有的技巧性歌唱聲音所能達到的音樂區域。在眾多因素中,技巧性音域對于聲部劃分具有關鍵作用。同時也是作曲家制定歌劇角色的重要參考。
3.換聲點(Passaggio):一般情況下,在歌唱音域中,換聲點出現在2-3個半音之間。是指歌手在一個聲區換向另一個聲區的時候,所要跨越聲區之間的幾個臨界點的音。換聲點也被稱為聲音的“破裂點”。因為在換聲點上聲音非常容易破裂,歌手會覺得非常不舒服,特別是很難保持延續和平穩的聲音質量。不同的換聲點是決定不同聲部的重要依據。
4.型號和共鳴(Dimensione e Risonanza)型號和共鳴是針對音量而言,但不是指聲音物理屬性上的絕對大小,而是指聲音對劇場的震響效果和對樂隊的穿透力。
5.聲音性格(Vocale personaggio)是指歌手的聲音所具備的個性特征,它能使歌手創造出獨特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的個性特征。同時,聲音性格也是決定聲部的重要因素。有些聲音所具有的獨特性代表了不同的性格人物。
6.科技手段(Scientifica tecnologia)是指通過當今先進的科技器材或手段,精確地了解與識別人體主要發聲器官的特性與類別,以此來鑒定聲部。比如,通過可視的喉鏡深入到口腔內部,精確地測量出聲帶的長度與厚度、喉腔的長度與大小,以及會厭的類別形態。得出各種參數后以此進行綜合的判定。
雖然以上這些都是聲部劃分與鑒定的常用手段,但在我大量的教學經驗中經常能感受到,它們都分別存在著各種各樣缺陷與漏洞。下面我會一一進行解析與說明。首先是音色,如果單憑一個初學者當前所發出來的音色來進行判斷,這無疑是十分不科學和不嚴謹的。因為這將受其聲帶年齡與發聲技巧的限制,而無法讓其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音色呈現出來。比如學生當前學習階段正處于變聲期前后,在無法確定學生是否已經結束變聲的前提下就貿然給出判斷,這多半是不準確的。又或者學生本身處在一種錯誤的聲音審美觀念下,他所發出的音色也不可能是一個準確的音色。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音域來判定。在學生學習的初期,一般情況下音域都是極為有限的。就算是比較基礎的應用音域,絕大部分人都很難一開始就能擁有接近兩個八度的完整音域。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由于受發聲技巧的限制,音域的最高音區與最低音區兩端的靈活性很難顯現,這就更難進行判斷了。還需指出一點的是:技巧性音域是通過特定的發聲訓練方法拓展而來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中低音聲部的歌手通過有效的訓練,可以唱出超過自己既定音域很多的音高,所以也無法完全依賴這種方法進行鑒定。
第三種方法則是最多老師喜歡使用的方法——“找出換聲點”。所謂的找出換聲點,就是通過音階練習找出各個不同聲部換聲時所出現的“破裂點”來進行聲部的劃分。這個鑒定方法可以說是最接近于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但仍然存在著不穩定性。其原因仍然是由于發聲技巧的不成熟導致的。因為初學者由于在學習的初期,沒能很好的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導致其在全音域發聲的整個過程中過多的出現破裂點,以致于打亂了正確破裂點出現的順序。使得老師很難準確的進行判斷。比如一個男高音的換聲點一般是在小字二組的升F這個音上。但由于他的發聲技巧使用不當,有可能在降E左右的位置上就已經出現了破裂的痕跡。這就大大迷惑了老師的正確判斷。
接下來說一下聲部型號和共鳴,以及聲音性格。眾所周知型號和共鳴是針對音量而言的。不管是通過聲音的絕對音量還是劇場穿透力。單純的利用這些物理和聽覺效果來進行判斷,無疑是沒有把握的。比如當前是一個腔體偏大的高音歌手,由于他有很強很渾厚的胸聲,并且具有相當高的聲音密度。此時我們就很容易會因為依據聲部型號和共鳴的特點把他誤判為一個中音歌手。還有就是關于聲音性格。其實在絕大部分的初學者當中,是不具備聲音的性格特性的。因為一個歌手的聲音性格特性的顯現,必須要通過長年累月的聲音訓練和對角色人物的理才能慢慢呈現出來。而絕對不屬于先天條件性的聲部特征。
最后是通過科技手段來進行聲部劃分及鑒定。這個方法也是近幾年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而比較流行的一種判定方法。上文已經提到過。一般情況下,嗓音專家是通過依靠科學儀器對發聲器官進行精確的量度和識別。利用所測量出的數據來進行聲部的劃分和鑒別。這個貌似非常科學的方法則依然存在著漏洞和判斷上的困難。原因是我們自身的發聲器官的生理性結構是非常復雜和不可理喻的。它們通常都不是統一的配套生長而成。比如說,一個歌手的發聲器官的組合可能是一條屬于高聲部的聲帶,配一個低聲部的長而寬的腔體,然后同時又擁有一個善于發低音的大葉狀的會厭。它們的生理性組合往往是打亂的。而且這種判斷的方式還脫離了聲音本身。所以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聲樂領域的嗓音專家,都不敢肯定的對任何一個歌手進行下定義的判斷。最多都是在數據支持的基礎上給出輔助性的建議。可見這個方法也不能百分百的可行。
通過對所有常規聲部劃分與鑒定方法的一一剖析之后,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根本沒有任何一種絕對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聲樂教師們萬無一失的對學生的聲部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有人可能會說:那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方法都同時使用,是不是就可以大大提高這個成功率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實我們應該可以看到的現狀是,影響了我們判斷的成功率都離不開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在學習聲樂的初期,發聲技巧水平都普遍不高。想一想我們過往為什么都癡迷于先確定聲部再進行訓練。無非就是在先確定了聲部之后,可以按其聲部來布置相應的曲目和練聲曲。這種做法其實對于教師本身的影響是不大的,但教師必須明白一點就是:所有聲部的發聲方法是一樣的,根本沒必要區別對待。其次,在學生如此低水平的發聲技巧面前,到底是聲部的劃分與鑒定重要,還是提高發聲技巧能力更為重要呢?所以與其說是要找出一個最有效的判斷方法,我覺得反而應該是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上應該重新進行思考和定位。事實上,在所有專業音樂領域的社會活動中,幾乎只有參加歌劇表演和歌唱比賽需要提前確定歌手的聲部。除此之外,在絕大部分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尤其對于初學者,根本沒有人或者機構會硬性要求你提前交代自己屬于哪一個聲部。而且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更改聲部是時有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當他在學習的初期就知道了自己的聲部之后,而他自己也堅定不移的認為是屬于這個聲部的時候,他們經常會本能的往這個聲部的聲音特征上偏移。導致其常常會發出本不屬于他自己該有的音色,從而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參照國外音樂學院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往往在學生學習的初期,既不告訴他們是什么聲部,也只需要在學生最舒服的音區進行打磨。使其唱得越來越舒服和自然,讓其真實的音色慢慢顯現。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他們一個學生從低聲部的作品唱到高聲部的作品是常有的事。因為在他們的角度,學生當前是什么聲部一點都不重要。而在國內,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容易有一種歸類心態。也就是我本來屬于哪個聲部的歌手,又或者說大眾覺得我應該是什么聲部的歌手,就只能演唱相對應聲部的作品。否則如果當前演唱跟自己目前聲部不一致的作品時,總是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屬于這個聲部的歌手而感到羞愧。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高聲部歌手唱低聲部作品時,常常會被人詬病為投機取巧的做法。其實在我的角度里,我認為大可不必過于介意。像這種非常在意別人看法的思想一定要根除,不然就會大大掣肘了教師的正常教學安排和降低了學生進步的效率。尤其是作為老師本身,首先就應該要能明確意識到鍛煉的意義遠比學生目前的現狀更為重要這一點。并同時要給與學生堅定的信念,讓他明白聲樂學習的進步過程是怎么一步一步演變過來的。當中我們需要通過運用什么手段來順利達到學習目標。只有當學生自己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后,才能在實際的學習和訓練中得到比較好的貫徹。
結論:
針對于聲樂初學者在學習聲樂的初始階段,聲部的劃分和鑒定并不是最重要且必要的步驟之一。教師應當把教學側重點放在如何盡快提高學生歌唱發聲水平這個環節上。當發聲水平有所提高以后,屬于學生真正且自然的、具有其明顯聲部特征的音色才能呈現。此時再倚靠相應的手段進行聲部劃分和鑒定會更為科學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