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言文學教學是高校的重要專業,如何確保該專業的教學實效值得深入探討。當前社會教育形勢不斷變化,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漢語言文學教學也應積極探索其創新教育實踐之路,以提升教學有效性。縱觀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趣味性不足、人文關懷弱、教育導向不突出,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漢語言文化的魅力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本文主要就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實踐問題進行探討,在論述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其有效的教育對策,以突出該專業教學特色,豐富專業教學內容,帶來其教學的高質高效。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創新;實踐;轉型
漢語是國人的母語,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漢語學習多為日常積累,對專業學習持不重視、不屑的態度。當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時代性的課題,而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求做好漢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學習,因此各大高校必須重視漢語言專業教學,加大教育支持和投入,讓漢語言教學更契合時代環境,更深入人心,真正培養出具有較高文學修養和文化素養的漢語言專業人才。而當務之急是探索高校漢語言文學課堂創新的有效路徑。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轉型的必要性
(一)更好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
當前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且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實踐性和綜合性需求導向,這意味著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關注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更好地契合市場人才需求,實現學校得到企業的靈活跳躍,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個體價值。當前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局限于教材、教師、課堂,學生語文學習素養視野較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受限,無法了解市場人才需求實際,學生專業發展與市場人才能力要求不匹配,產生人才培養與招聘的矛盾。只有關注市場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才能解決供需矛盾,緩解就業壓力和企業用工荒。
(二)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實踐機會
對于學生學習來說,實踐應用才是其學習成效的檢驗標準。此外,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程比例分配不理想,強調理論講解,實踐教學占比低,甚至部分學校中實踐課程嚴重缺失,學生空有紙上談兵的理論經驗,卻沒有實踐驗證的能力,在真正的就業發展中屢屢碰壁。通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增加實踐教學占比,讓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才能帶動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就業經驗的積累,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與需求不匹配
不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目標存在問題,能力培養關注較少,更局限于基礎知識的講述、學生理論知識基礎的夯實。從課程安排來看,多以理論課程為主,主要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課程應用價值較低,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文學實踐的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長篇累牘地講解專業的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基本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教學目標與當前應用型、綜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不匹配,供需矛盾突出。
(二)人才培養方式單一化
受傳統教學思維、教學模式的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人才培養體系也帶有固化特點,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課程方案的設計,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呈現方式的選取,都帶有固化色彩,教師為主導,學生能動性發揮受限,學生無法回歸學習主體地位,學習熱情不高。而固化的教學方式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考,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相背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互動。
(三)教師后備儲蓄力量不足
當前受制于各大高校對漢語言教學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且沿襲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的實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人數少,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數量逐漸減少,出現了教師團隊后背儲蓄力量明顯不足的問題。此外,部分學校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時,對教師考核不夠全面,甚至聘請非專業教師指導教學,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隊伍力量薄弱。
(四)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不足
當前不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考核仍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強調終結性評價,對學生過程性培養關注較少。在學生的思維里依然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學生日常學習積極性不高,更習慣于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式學習,考完則忘記,與素質教育導向背道而馳。
三、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舉措
(一)積極轉變人才培養目標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來說,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從過分關注專業知識水平的教學偏差中跳出來,更關注學生文化素養、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積極推出應用型、實踐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在實踐課程選取上可以多向文學創作、文字編輯等方向傾斜,或嘗試定向培養,輸出高質量的專業性人才。具體的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上應遵循三大原則,首先是目標科學性原則,緊密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專業課程體系,提升實踐教學占比。其次,服務獨立性原則。學科建設中應立足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實際,要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特色,體現其育人價值。無論是課程目標設定、教材內容設置,還是實踐教學模式的選取,都應體現自身的學科屬性。同時,要堅持服務獨立性原則,以專業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應堅持特殊性原則,不僅強調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基礎技能的掌握,也應強調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新文科復合型人才,讓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從側重理論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方向轉變。
(二)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教育培養
漢語言文學教學不單單是教給學生相應的文字表達技巧,使其具備一定的文化功底,更重要的是讓其關注文化,自覺學習文化,活學活用文化,以建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個人素質。要想激發學生文化學習的熱情,應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推行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借助網絡尋找資源,借助內容的豐富,使得漢語言文學教學更鮮活更生動,學科體系劃分為基本技能、專業能力素養、綜合能力素養三大方面。其中,技能講解強調學生漢語言交際表達基礎知識的學習、漢語書寫能力的強化,而專業能力素養則強調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學審美性,具有一定的文學科研思考能力,而綜合能力培養則強調學生專業能力素質的提升,使得學生具有綜合學習能力,能應對復雜的課程題目,能應對就業挑戰。基于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可以嘗試信息化的教學方法,依托信息技術打造更富趣味性的漢語言文學課堂,如利用信息化微課輔助教學,以短小精悍的視頻來組織教學,將知識內容融匯到視頻當中,以立體化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多媒體播放微課,引導學生觀看微課,自主學習。再如構建線上學習平臺,基于信息技術打造優質的線上學習平臺,實現教學活動課內到課外的拓展,借助微信小程序設置專業教學模塊和功能,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有效積累。也可以借助各種豐富的校外實訓、實習和文化活動,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如借助故居文化游、漢服文化節、傳統拜師祭孔等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讓其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也讓學生在互動和交流中激發創新創造意識,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綜合素質,并塑造健全人格。
(三)重視教育培訓,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考慮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師資隊伍力量薄弱的實際,應重視教師培訓,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校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發揮其在專業教學創新探索中的積極作用。要認識到現有的教師隊伍水平,建立長期化、常態化的教育培訓機制,借助專題講座、培訓班、走訪學習等,提升教師教學綜合素養與能力,使其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同時引入良性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自覺學習,提升完善自己。而在教師培訓的同時,也關注人才引進,努力引進漢語言文學信息化教學領域的高素質人才,以補充到現有的師資隊伍中,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與水平,也帶動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學習。學校在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師招聘工作時,也應加大對漢語言文學類教師的資格審核,確保每一位漢語言文學教師具有相應的教學資質,達到既定的教學水平,給予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穩定的師資保障。
(四)優化教學評價,發揮教學導向作用
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有指導作用,而前提是教學評價真實有效、客觀全面。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應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點評,且確保點評的真實性、全面性,既關注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也關注學生日常表現和階段性的成績。可以嘗試借問題回答情況、課后練習完成情況、期末測試成績等納入到考核系統,得出相應的考核分數,將分數匯總起來,以出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的綜合性報告。根據學生漢語言文學總體學習情況,設立有效的評價指標,并根據學生個體數據展開分析,讓學生評價更真實,其教學督導促進作用也更明顯。教學評價也應嘗試產學研結合,既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鍛煉,又能給予學生客觀真實的評價,讓學生更好地查缺補漏,優化學習。當前產學研熱潮多出現在理工類專業中,文科類專業產學研關注不足。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到雜志社、學校、電視臺等相關單位鍛煉實習,在實踐實習中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實踐,讓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帶動及實踐應用能力的穩步提升。要立足漢語言文學教學實際,積極探索該專業產學研實施渠道,實現高校與企業、單位的互通有無,學校既能掌握深層次的人才需求實時數據信息,又能指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教學水平。
結束語:鑒于漢語言文學教學情況,且基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傳統教學的不足更加明顯,其也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矛盾突出,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積極探索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創新的實踐路徑,借助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優化建設、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評價的優化,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打造趣味性的高校漢語言文學課堂,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有效性,實現更多高素質、綜合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輸出。
參考文獻:
[1]嚴海艷,姚大懷.地方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習質量監控問題及對策[J].安康學院學報,2021,33(01):19-23.
[2]蔡杰.互聯網下的漢語言文學教育與人文素養培養[J].中國新通信,2021,23(03):209-210.
[3]韓明霖.現代教育思想引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路徑探究[A].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三)[C].福建省商貿協會: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4.
作者簡介:吳然(1986.11-)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研究生學歷,講師,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