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欣然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本國文化發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改革與創新的主要方向。對于我國跨文化交際來講,飲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交流與輸出內容,同時,探究中西方飲食習慣,也能夠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益于跨文化交際。本文希望通過從跨文化視角出發,探究中西方文化對飲食習慣的影響,幫助人們對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跨文化;飲食文化;飲食習慣
1.引言
跨文化交際本質上來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泛指在語言和文化有差異的兩個地區之間的人們進行的交流和溝通過程。飲食習慣泛指人們對于飲食的偏好,其中包含了飲食材料以及烹飪方式等方面的喜好。通常情況下,不同地區的人們因為所處地區物質資源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不同,所以他們必然會產生不同的飲食習慣。同時,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也會受到不同地區文化和理念的深遠影響。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現象日益明顯,這種交流和傳播,一方面能夠帶動不同國家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實現國家文化的進一步完善與優化。而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的帶動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互動,從而形成一種全球和諧發展的局面。而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飲食文化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背景下,我國飲食文化本身各地域之間就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點。中西方無論是在飲食習慣上,還是在飲食文化上都有明顯的差距和不同,所以如果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對于中西方飲食文化不了解,很容易產生文化沖突。而且透過中西方飲食的習慣,也能夠清晰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這對于中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希望探究跨文化視角下中西方文化對于飲食文化的影響,從而借由飲食文化,反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2.中西方飲食習慣對比分析
2.1中西方飲食觀念對比分析
中國素來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飲食觀念中對于“食”的高度重視。在中國飲食觀念中,“食”被立為是人之生存的頭等大事。而且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發展以來,飲食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個體生存的物質需求,而是更多的通過飲食來獲得一種精神層面的滿足,形成了一種“食”向“味”層次的發展,所以這也是我國為什么各個地區在不同的物資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風格、味道美食的原因。而且從中國各地風俗發展來看,雖然各地風俗各有不同,但是大部分地方都存在一個非常統一的觀念就是在節假日、客人上門等重要時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要做一桌美食來歡度節日和款待客人,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飲食已經成為自我滿足和給予他人滿足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所以中國人在也是制作方面不會在意營養與否,而是更多的在意飲食是否能夠帶來良好的精神享受。但是相較于中國對于飲食的重視來講,西方國家對于飲食的觀念更多的還是滿足于物質需求的層面,他們更多的重視飲食能夠帶給他們個人身體上的健康和基本生存需求。這也就導致在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中,飲食通常要以營養為首要條件,味道往往是在營養的前提條件之上進行追求的。外國廚師在進行食物烹飪的過程中,往往會探究食材中的微觀元素,更多的探討一種科學性的飲食文化,而不是味覺性的飲食文化。
2.2中西方飲食對象對比分析
在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飲食對象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中國也是文化中飲食的包容性較強,所以導致中國人飲食的構成非常豐富,其中尤以蔬菜、谷物占比最高。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東方人的食物中植物占比是西方人食物中的植物占比的七倍,即便是普通人家日常的飲食中常見的植物也能夠達到40-50種。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沒有肉,相反,中國不同地區人們對于肉的食用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而且中國飲食結構中,肉食的類型也比較豐富,能夠體現出地域特色。例如南方食雞肉較多,北方吃豬肉較多,內蒙古地區吃牛羊肉較多,而且不同地區對于同種肉類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可以說花樣百出。例如在雞肉方面,南方的白切雞、椰子雞等。而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肉食比植物更多的占據主要地位,通常情況下,西方人的飲食中植物更多的充當配菜,牛、魚等肉類食品在西方人的餐食中具有主餐地位。而且通過對西方飲食內容進行了解也能夠看到,西方人對于植物的做法,通常是以生食為主,不會經過過多的加熱和加工,例如在西方飲食結構中常見的沙拉。他們認為過多的加工會導致食材中的營養流失,所以從中西方飲食對象也能夠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對于飲食的觀念和認知是存在明顯差異性的。
2.3中西方飲食方式對比分析
談及飲食方式,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稱之為飲食藝術,在中國飲食觀念的影響下,中國飲食方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而且傳承下來得以發展的飲食制作方式從煎、炒、烹、炸,到燉、烤、煮、拌無所不包,可以說中國的飲食制作方式,包容萬象,帶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氣息。而且不同地區的飲食制作方式也帶有不同地區的地域風格,例如內蒙古地區的烤、東北地區的燉等,契合了不同地區人們對于飲食的不同需求,同時能夠帶給不同地區人們以精神層面的享受。可以說在飲食制作方式上,中國飲食文化對于“味”的追求已經做到了極致,甚至是一些傳統菜品上在制作一道菜時,要花費幾天甚至是數月之久。例如腌制的各種菜品。所以從中國人飲食制作方式上就能夠看到,中國人對于飲食文化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參考西方人的飲食制作方式,能夠看到西方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制作,更多的是以標準化的、科學的制作方式為主,這也是為什么西方餐飲能夠出現全球連鎖企業的原因,肯德基、麥當勞等都是以統一的規格和規范進行餐飲制作,這也體現出了西方餐飲對于“味”的追求是帶有一定的科學和嚴謹的態度的。而規范化的餐飲制作方式決定了西方餐飲大多帶有一種程式化的狀態,即所有菜品都能夠保證其標準化的水平,但是很難給食客帶來一種新鮮感和驚喜感。當然,這與西方人嚴謹、科學的餐飲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
2.4中西方飲食禮儀對比分析
飲食禮儀也是不同國家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比較好動,但是他們在餐桌上更多的講求一個“靜”字,而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比較內斂,但是在餐桌上,更多的尋求一種“鬧”的境界。中國人的餐飲工具、餐飲環境更多的是追求一種互融,人們雖然也講求各種規矩,但是更多的是要突出熱情和對彼此的尊重。而讓餐桌上的人吃好、喝好就是對所有人的尊重。這就促使中國人在吃飯時,習慣使用圓桌,雖然現代生活的飲食工具中方桌更為常見,但是從飲食禮儀的傳承來講,圓桌其實更能夠代表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追求彼此溝通、互融的一種理念。而對比來講,西方人更多的是采用分餐制,每個人只吃自身盤子里的東西,而且大部分餐飲的流程會比較規范,是一樣接一樣的品嘗。西方人對于餐桌上的人的尊重在于了解不同人對于餐飲的喜好,并向不同人提供不同的飲食內容,而且他們不會追求他人多吃、多喝,而是滿足不同人個人的喜歡,以個人為主導。特別是在西方餐桌上講求“按需取量”,避免浪費。所以綜合來看,中西方飲食禮儀確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也突出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
3.中西方文化對飲食習慣的影響
3.1中西方價值觀對飲食觀的影響
通過對中西方飲食觀念,反觀中西方價值取向能夠明顯的看到,中國人對于幸福的認知和理解是在于物質需求滿足基礎上的一種精神需求,美食是中國人獲取幸福一種途徑,而這也就促使中國人在飲食制作方面往往會更多的在意餐食的“味”,而忽視飲食的營養問題。其實這也說明在大部分中國人的眼中,科學和生活是明確區分的,也正是基于這種價值觀,所以即便是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對于美食的需求也會使得他們忽視飲食中不營養的部分。但是西方人則不同,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中,科學、嚴謹是常態,所以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更多的側重于營養,也就是以科學、營養的方式去制作飲食,通過科學營養的飲食結構來調節自身的健康,他們并不在意飲食的附加價值,更多的重視飲食的本質價值。所以是價值取向來講,中國人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種過程和精神需求,而西方人更多的追求的是一種結果和物質滿足,正是這種價值取向的差異,所以導致中西方在飲食觀念上明顯呈現出兩極化的發展,即便是在當前中西方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也能夠明顯的看到,彼此飲食依舊存在各自的特征。
3.2中西方農業結構對飲食對象的影響
農業結構是影響中西方飲食對象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幅員遼闊,所以就導致中國的農業產業發達、興盛,因此,中國人的食物大多由植物構成,肉只是植物的配菜。特別是在中國人傳承下來的飲食習慣中,食材需要加熱之后才能入口,因為生食往往會帶來疾病,當然這與中國歷史文化中不同年代飲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要素的豐富度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相較于中國來講,西方國家大部分以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為基礎,所以這就使得西方國家的主要食物以肉食為主,打獵、養殖和漁業是西方國家比較興盛的產業,這也決定了他們的飲食對象中多肉食。而且不同于中國人對于熱食的認知和需求,西方人對于冷食和生食需求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西方烹飪中經常會談及“熟成度”的原因。農業結構決定了中西方飲食素材的獲取難易程度,自然而然的也就決定了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性。
3.3中西方技術發展對飲食方式的影響
中西方技術發展對于中西方飲食制作方式的影響是非常清晰的,這里的中西方技術發展,不僅取決于餐飲技術,同時也取決于科學技術層面。中國的餐飲制作工具通常以刀、鍋等為主,而且不同菜品的制作方式對于刀的需求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就導致在中國餐飲制作工具中,每一種制作工具都具有多樣化的發展特點,除了常見的切片刀、斬骨刀以外,中國的餐刀中還有拍片、壓片、切絲、雕花等多種刀具的類型,而這還僅僅是刀具。所以中國餐飲工具制作技藝的繁盛也推動了中國餐飲制作方式的多樣化發展。而對比中國餐飲工具的制作工藝來講,西方餐飲工具的發展時間和發展歷史背景都相對交淺,仍以廚刀為例,相較于中國廚刀的花樣繁多來講,西方廚刀主要包括三德刀、主廚刀、片肉刀、砍刀、剔骨刀等幾種。而除了廚具的制造技術以外,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會影響中西方餐飲方式的差異。例如近年來西方比較明顯的“分子料理”其實就帶有這種特點,更多的是從科學營養的視角進行料理制作,而這種理念其實在中國的餐飲文化中并不常見。
3.4中西方禮儀文化對飲食禮儀的影響
中西方禮儀文化對于飲食文化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從中西方飲食禮儀中能夠看到很多中西方禮儀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例如中國飲食禮儀文化中的長者為先本質上就是脫胎于中國禮儀中的以長者為敬,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后輩尊重長者是必然的要求,突出“孝道”。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彼此的個人意愿也是西方禮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西方飲食禮儀文化中,才會有作為主人會根據不用客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餐品。當然這種餐飲禮儀文化在中國餐桌上也存在,但是中國餐桌上更多的是向所有食客提供最好的飲食內容,不會因為個別客人的需求而放棄其他客人。所以從這一層面來看,中西方禮儀文化對于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4.結論
綜合上述研究內容來看,在跨文化視角內,中西方文化影響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西方飲食理念的改革與創新。對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來說,在充分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參考和借鑒西方飲食文化中,對于中國也是文化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例如提高餐飲的營養性,對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付揚.淺析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好家長,2018(40):260-260.
[2]賀國俊.中西餐飲習俗的差異[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004):67-70.
[3]黃云祥.論中西方飲食文化融合與傳播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1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