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旻
肝臟孤立性結節是臨床常見肝臟病變類型,治療不及時易進展為肝細胞癌,且發病率呈逐漸增高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常采用影像學方法對結節進行識別判斷,電子計算機 X 射線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檢查肝臟孤立性結節圖像分辨率較高,能有效發現微小病灶,結節檢出率較高[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圖像偽影較小,可薄層掃描,成像速度較快,增生結節顯示清晰,對病灶鑒別診斷能力較高[3]。該研究收集筆者醫院肝臟孤立性結節93 例患者臨床資料,探討MRI 與CT 對肝臟孤立性結節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筆者醫院收治的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93 例,均為單發病灶,其中男 47 例,女 46 例;年齡 27~68 歲,平均(51.47±8.10)歲;結節直徑 9~48 mm,平均(25.48±7.59)mm;病灶部位:肝右葉 41 例,肝左葉 39 例,尾葉13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93 例患者均經MRI 或CT 檢查確診為肝臟孤立性結節,臨床資料完整;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曾接受過微波、射頻、手術或放化療治療;對碘造影劑過敏;嚴重心、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肝內伴有多發局部病灶;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檢查或體內有植入性鐵磁性物質如心臟起搏器等無法進行MRI 檢查。
1.3 方 法
1.3.1 MRI 檢查 采用 1.5T 西門子 MRI 掃描儀進行檢查,設置掃描參數:SE-EPI 序列重復時間為7244 ms,回波時間為 100 ms,層厚為 6 mm,激勵次數為3,視野為 38 mm,層間距為 2 mm,反轉角為90°,矩陣為 128×128,b 值為 600 s/mm2,采用脂肪抑制并采集技術橫斷位成像。采用FFE3D T1 壓脂序列,并進行3 期動態掃描,在團注造影劑后15、42、69 s 進行掃描,選用 0.1 mmol/kg 釓雙胺注射液+25 ml 生理鹽水,以 2.5 ml/s 的速度進行注射。重復時間為 5.9 ms,回波時間為 2.7 ms,層厚為 4 mm,視野為38 mm,激勵次數為 1,反轉角為15°,矩陣為160×288。
1.3.2 CT 檢查 采用 Philip S 64 排螺旋 CT 進行掃描,設置掃描參數管電流為300 mA,管電壓為120 kV,螺距為1,層厚為3 mm,視野為35 cm,并在肘靜脈以3 ml/s 的速度推注80 ml 非離子型含碘對比劑(35 g 碘海醇注射液),并依次在 30 s、1 min、5 min 等時段內進行動態增強掃描,獲取相應動態掃描時間/密度曲線。
1.3.3 惡性判斷標準 病灶分布于肝臟深部、肝緣下,病灶位于肝葉水平,病灶形狀為橢圓形、不規則形、圓形。邀請2 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對獲取圖像進行觀察,并獨立完成良惡性判斷,遵循雙盲性原則,若意見不一,則邀請1 名更加權威的醫師進行商討后判斷。
1.4 觀察指標(1)病理結果及病灶類型。(2)CT檢查參數,包括平均通過時間(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3)MRI 檢查參數,包括血漿空間容積分數(Vp)、血管外細胞外容積分數(Ve)、造影劑從血漿滲漏至血管外細胞外間隙體積轉運常數(Ktrans)、造影劑從血管外細胞外間隙返回至血漿空間速率常數(Kep)。(4)MRI 檢查、CT 檢查肝臟孤立性結節的診斷結果。(5)MRI 檢查、CT檢查肝臟孤立性結節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結果及病灶類型93 例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中良性 44 例(47.31%),惡性 49 例(52.69%);其中良性以肝硬化結節為主占31.18%,惡性以肝癌為主占 34.41%。見表1。

表1 MRI 與CT 檢查的病理結果及病灶類型
2.2 CT 檢查參數良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的 MT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BV、BF、PS 大于良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 檢查參數比較(±s)

表2 CT 檢查參數比較(±s)
病理結果 n MTT(s) BV(ml/100 g) BF(ml/min·100 g) PS(ml/min·100 g)惡性 49 15.63±3.21 5.27±1.01 33.24±6.59 17.52±4.32良性 44 14.86±3.04 1.34±0.57 11.26±2.47 1.93±0.39 t 值 - 1.184 22.75 20.839 23.838 P 值 - 0.239 <0.001 <0.001 <0.001
2.3 MRI 檢查參數良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的 Ve、V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Kep、Ktrans大于良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MRI 檢查參數比較(±s)

表3 MRI 檢查參數比較(±s)
病理結果 n Ve Vp Kep(s) Ktrans(s)惡性 49 0.56±0.10 0.18±0.06 0.24±0.08 0.14±0.06良性 44 0.54±0.09 0.16±0.05 0.15±0.05 0.08±0.04 t 值 - 1.009 1.735 6.419 5.607 P 值 - 0.316 0.086 <0.001 <0.001
2.4 2 種檢查的診斷結果CT 檢查肝臟孤立性結節惡性33 例,其中惡性23 例,良性10 例;良性60例,其中惡性 26 例,良性 34 例;MRI 檢查肝臟孤立性結節惡性40 例,其中惡性38 例,良性2 例;良性53 例,其中惡性 11 例,良性 42 例。
2.5 2 種檢查的診斷效能MRI 檢查靈敏度77.55%、特異度 95.45%、準確度 86.02%,高于 CT檢查 46.94%、77.27%、6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MRI 與CT 檢查的診斷效能比較[例(%)]
近年來,我國肝臟疾病發病率逐漸升高,原發性肝癌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多為晚期,治療難度增加,因此,對肝臟孤立性結節的病變性質進行準確診斷,是目前影像學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
該文93 例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中良性44 例,以肝硬化結節為主,占比31.18%;惡性49 例,以肝癌為主,占比 34.41%。吳振東等[4]學者研究表明,MRI、CT 檢查對肝臟結節的診斷具有特異性,影像診斷準確率較高。MRI、CT 檢查均為臨床常用鑒別診斷手段,具有無創性的優勢,能針對肝臟孤立性結節不同病理基礎,判斷其良惡性病情結果[5]。CT檢查能對病灶軸位、冠狀位、矢狀位等任意角度進行三維重建,從而清晰顯示病灶形態、位置及相鄰組織,并進行肝臟灌注成像研究,評估組織器官的灌注狀態[6]。該研究中經 CT 檢查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 BV、BF、PS 大于良性患者(P<0.05),是由于惡性結節中含有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導致BV、BF 升高,呈現高灌注狀態;且肝臟惡性結節中血運變化多為動靜脈短路,會導致病灶及周圍肝組織灌注異常,且較形態學變化更早,有助于病情的判斷。而MRI 組織分辨率較高,能更好地體現血流灌注的動態變化,且對造影劑敏感性較高,能顯示肝硬化病灶邊緣及纖維條索等細微結構,并清晰顯示肝臟增生結節,進行多期時相動態掃描能準確反映肝臟病變位置血流動力學情況。該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肝臟孤立性結節患者Kep、Ktrans大于良性患者 (P<0.05)。惡性結節具有細胞增生活躍、血供豐富的特點,血管表面積擴大,血流量及滲透性均會明顯增加,Ktrans值升高; 且新生腫瘤微血管壁內皮細胞發育不成熟,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導致細胞間隙增大,對比劑外滲較快,Kep值增大[7]。
該研究結果顯示,MRI 檢查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高于 CT 檢查(P<0.05)。隨著 MRI 新增掃描序列的出現,能逐漸克服機體呼吸的影響及成像速度較慢的缺點,充分體現多參數、空間分辨率高的優勢;且彌散加權成像序列能檢查組織彌散運動的敏感性,為肝臟小病灶的診斷提供較多信息,提高診斷效能,對肝臟病灶良惡性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8]。為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臨床可將二者聯合應用,發揮互補優勢,準確診斷病灶良惡性,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性影像學依據,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MRI、CT 檢查參數能反映肝臟孤立性結節病變性質,且MRI 診斷效能高于CT 檢查,有助于臨床病情的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性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