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和病死率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1]。年齡>65 歲,血壓持續或非同日>3 次超過標準血壓,即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 稱為老年高血壓。老年高血壓是老年醫學和心血管醫學專家以及其他從業者的管理難題[2]。它是一種嚴重且通常無癥狀的慢性疾病,需要最佳控制和對處方藥的持續堅持以降低心血管、腦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3]?;颊咝枰K身治療,能否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對疾病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有效防控和護理可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該研究分析社區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01-01—2019-05-31筆者所在社區服務中心護理的98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老年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年齡>65 歲;病程>6 個月;無須住院治療;自愿參與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嚴重并發癥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不能配合該研究者。
采用性別、年齡和病程組間匹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社區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49 例。社區護理組男 22 例,女 27 例;年齡 65~85 歲,平均(72.68±3.45)歲;病程 7 個月至 10 年,平均(6.22±0.34)年。常規護理組男 23 例,女 26 例;年齡 65~84 歲,平均(73.55±4.18)歲;病程 7 個月至 11 年,平均(6.45±0.58)年。
1.2 護理方法2 組均進行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為患者提供相應降壓藥;每天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記錄心率和收縮壓變化,有異常及時上報,指導患者飲食和鍛煉,保障清淡、易消化性飲食攝入等[4]。社區護理組增加社區護理。(1)成立社區護理小組。成員包括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和護師等,護理開始前進行相關培訓,包括高血壓相關知識、常規護理操作等內容,經考試合格后方可入選。(2)建立社區護理檔案。記錄患者一般資料、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用藥情況,同時記錄每一次護理的內容,便于總結經驗。(3)定期上門隨訪。定期組織護理小人員開展隨訪,1 次/月,測量患者血壓、心率、身高及體質量等,詢問患者飲食和運動情況,對控制效果不滿意的患者及時進行督導。(4)健康檢查。組織患者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半年1 次或1年1 次,詳細了解血壓控制情況,對血壓控制效果較差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加強基礎干預,強化干預力度。(5)心理干預。高血壓需要終身治療,患者特別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等,社區護士需加大溝通力度,給予針對性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心理。(6)指導用藥。老年患者記憶力下降,容易出現漏服和錯服,社區護士需指導患者家屬及時督促其正確服藥,同時每次隨訪時進行記錄。(7)并發癥護理。高血壓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腦血管病和腎損害等,社區護士應針對相應并發癥提供干預。(8)個體化飲食指導。根據病情指導患者低鹽、低脂、低膽固醇、豐富纖維和少糖飲食,平衡攝入,忌暴飲暴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適當控制體質量[5]。2 組均干預1 年。
1.3 觀察指標(1)血壓水平。記錄2 組護理前后的收縮壓和舒張壓。(2)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 (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評定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與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3)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包括診斷標準、主要癥狀、危險因素、生活方式、主要危害和堅持治療相關知識的知曉率。(4)治療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依從和不依從。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雙尾)。
2.1 2 組血壓控制水平比較護理前,2 組患者舒張壓及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社區護理組舒張壓及收縮壓均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 組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較護理前,2 組生活質量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社區護理組生活質量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 組高血壓知識知曉率比較社區護理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危險因素、生活方式、主要危害和堅持治療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水平比較(±s,mmHg)

表1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水平比較(±s,mmHg)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
DBP護理前 護理前 護理后社區護理組 49 99.53±5.32 154.53±9.28 128.23±7.64常規護理組 49 99.37±4.98 155.24±9.57 140.34±8.57 t 值 - 0.127 0.569 12.247 P 值 - 0.892 0.672 <0.001組別 n SBP護理后82.34±4.55 90.23±4.39 10.287<0.001
表2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較(±s,分)

表2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較(±s,分)
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前 護理前 護理后社區護理組 49 66.37±5.62 70.22±5.38 90.57±5.97常規護理組 49 67.28±5.28 71.07±5.44 81.28±5.64 t 值 - 1.175 0.982 10.158 P 值 - 2.327 2.267 <0.001組別 n 生活質量護理后91.74±6.49 80.22±6.08 9.224<0.001

表3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知識知曉率比較[例(%)]
2.4 2 組治療依從性比較社區護理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9,P<0.05)。見表4。

表4 2 組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最新的高血壓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迅速,且有23.2%的未成年人患有高血壓,社區醫院壓力隨之逐年增加[6]。研究顯示,當收縮壓為120~180 mmHg 時,血壓每升高 10 mmHg,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相應增加31%,缺血性卒中的風險相應增加30%[7]。老年高血壓患者亦逐年攀升,筆者發現常規護理后患者心理情況依然波動較大,而社區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情況得到了改善。老年高血壓特點為收縮期高血壓、脈壓大、晨峰現象和血壓晝夜節律異常,患者病程常遷延不愈,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8]。因此,在治療高血壓同時給予有效護理意義重大。社區護理使醫院護理進一步延伸至社區,乃至家庭,可及時調整護理方案,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改善患者預后。隨著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可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全面和更到位的社區慢性病管理,特別是高血壓等慢性?。?]。
老年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多種不良心理傾向。研究顯示,貴州農村老年高血壓患者焦慮和抑郁發生率分別為56.61%和50.51%,且婚姻狀況、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居住方式、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焦慮影響因素;婚姻狀況、居住方式、BMI、月收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抑郁影響因素。因此,社區護士需定期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焦慮和抑郁情緒管理,改善其心理狀況,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老年高血壓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腦血管病和腎損害等。社區護理干預中的定期健康體檢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身體各項指標,實現疾病早篩查及早治療;定期隨訪可以有效鞏固健康宣教效果,進一步提升患者依從性,并進一步掌握患者病情發展[10]。該研究結果顯示,社區護理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常規護理組。
基于行為改良計劃的飲食護理方法可有效提升高血壓高危老年患者的感知嚴重性、自我效能感和預防行為得分,并有效降低血壓[11]。研究顯示,電子健康自我管理干預對在社區中獨自生活的韓國老年人自我效能,自我護理行為和社會支持方面改善力度更大,可擴大到包括社區居民高血壓患者,以改善高血壓自我管理和控制血壓[12]?;谏鐓^的自助式多模式行為干預可有效控制高血壓[13]。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起到積極影響[14]。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社區護理組生活質量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常規護理組。與以上研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促進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存在相關性,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促進行為,有助于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健康狀況。將社區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服務中,能夠幫助患者深入學習高血壓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此來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保障血壓控制效果[15]。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利于其控制血壓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進一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的發生[16]。該研究結果顯示,社區護理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危險因素、生活方式、主要危害和堅持治療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高于常規護理組; 社區護理組舒張壓及收縮壓均低于常規護理組。
綜上所述,社區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和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并提升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