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心,許凌珺,張翠潤
(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婦產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分娩一般是指胎兒脫離母體成為獨立分體的過程,臨床結合產婦分娩的特點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又被稱為三個產程,分別為第一產程宮口擴張期,第二產程即胎兒娩出期,第三產程則為胎盤娩出期[1-3]。初產婦一般是指既往無分娩經驗,初次分娩的產婦。為降低剖宮產率,減少產程中不必要的干預,2014年7月,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提出《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2014)》,并推廣實施。與舊產程相比,新產程延長第二產程時間,一定程度上減少剖宮產率和陰道助產率,但其對分娩結局的影響存在爭議。本研究結合臨床對于新產程標準中第二產程時間≥2h 對單胎足月頭先露初產婦以及新生兒結局的影響進行回顧性觀察與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300例單胎足月頭先露初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新產程標準中第二產程時間的不同分為兩組,各150例。對照組為第二產程時間<2 h 的初產婦,年齡20~29 歲,平均年齡(25.67±5.34)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40.12±1.56)周。觀察組為第二產程時間≥2 h的初產婦,年齡21~28 歲,平均年齡(25.69±5.47)歲;孕周 37~41 周,平均孕周(39.66±1.24)周。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為單胎足月頭先露初產婦。排除標準:經產婦以及產婦有心臟以及全身其他系統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等。
1.2 方法 比較兩組產婦的臨床資料、產程及分娩結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包括會陰側切、產鉗助產、剖宮產;比較兩組不良妊娠結局,包括產后出血、產后尿潴留、產后發熱、產褥感染;比較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包括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酸中毒、新生兒住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產鉗助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剖宮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n(%)]
2.2 兩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n(%)]
2.3 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分娩一般取決于產力、產道、胎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間的互相作用以及相互影響,若其中的任一因素出現異常,均會對分娩的進展造成影響,并最終反映于產程曲線上。臨床應更好的管理產程,促進產婦分娩更為規范化[4-6]。

表3 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n(%)]
分娩中的第一產程即宮口擴張期,是從開始出現間歇5~6 min 一次的規律宮縮開始直到宮頸口完全擴張至10 cm 左右為準,一般初產婦需11~12 h,此階段需幫助初產婦消除由于初次分娩的恐懼心理,保持鎮靜樂觀,同時,還要幫助初產婦補充足夠的營養按時進食,若此時胎膜未破還需初產婦在室內行走活動,并指導其進行一些輔助減痛的運動,另外還需告知產婦按時排尿,使膀胱空虛,避免出現胎頭下降的情況[7-8]。
第二產程一般是指胎兒娩出期,也是分娩的高峰期,是從宮頸口完全擴張至胎兒娩出為止,初產婦一般需1~2 h 左右,一般胎頭會移動接近陰道口,外陰和肛門部位由于胎頭壓迫骨盆底而顯得膨出,且胎頭還會隨著宮縮向前移動,當胎頭可見時助產士需告知產婦切勿用力過猛,以防會陰處的皮膚由于用力過猛而撕裂,一般有嚴重撕裂風險時需及時予以患者會陰切開術輔助。第三產程為胎盤娩出期,一般僅需5~15 min,此時宮縮不會伴隨疼痛,醫護人員會幫助產婦做好清理工作,并對新生兒立即予以監護[9]。
新產程標準即是針對潛伏期若出現時間延長包括初產婦>20 h、經產婦>14 h,還有在除外頭盆不稱以及可疑胎兒窘迫的前提下,且宮口擴張及先露下降的評估下第一產程不進行剖宮產,對于活躍期的第一產程則是以以宮口擴張6 cm作為標志,但當破膜且宮口擴張≥6 cm 時,若宮縮欠佳,即可作為標志進行剖宮產。第二產程延長的診斷標準則以初產婦經由硬膜外麻醉下第二產程>4 h,產程無進展且包含胎頭下降等即可診斷為第二產程延長,若初產婦未應用硬膜外麻醉,第二產程>3 h,也可認為產程無進展進行診斷,另外經由經驗豐富的助產士進行相應助產對于分娩是有益的,臨床一般會對陰道助產技術進行專業培訓。另外應用產程圖還能呈現產程進展,也可作為正確判斷及及時處理難產等的依據,對于改善產婦以及新生兒的預后也具有積極意義[10]。剖宮產是目前產科領域重要的手術形式,且隨著臨床麻醉學、輸血補液治療、水電解質失衡糾正等方面的進展,以及手術方式與器械等的不斷發展,剖宮產在許多難產以及產科合并癥等方面能取得一定療效,但臨床分娩一般以陰道分娩作為最符合自然生理的途徑方式,且產婦在分娩后也能夠迅速恢復,新生兒的狀況也更好,但剖宮產一般是需經由腹部切開子宮取出嬰兒的方式,尤其對于生產經驗欠缺的初產婦而言,產婦術中出血率、術后血栓形成率等的出現明顯高于自然分娩的產婦,同時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高于經由自然分娩的新生兒,因此,臨床需對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時,需嚴格把握臨床適應證,術前備血,留置導尿,并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術后對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此外還要對產后出血狀況進行觀察,注意出血、子宮復舊以及預防粘連等[11-12]。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多應用剖宮產,產后出血、產后尿潴留、產后發熱、產褥感染發生率均較高,且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酸中毒、新生兒住院發生率也明顯較高,因此,產婦第二產程較長對于初產婦以及新生兒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初產婦在新產程標準下第二產程時間>3 h 的不良妊娠結局率以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率和剖宮產率也會相應升高,臨床應基于此探索真正符合我國產科初產婦的第二產程時限標準。
綜上所述,在新產程標準下第二產程時間≥2h對單胎足月頭先露初產婦及新生兒結局均會造成一定影響,臨床還需結合初產婦的具體情況審慎觀察整個分娩過程,以達到最好分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