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巧
【摘要】道德與法治雖是兩個層面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提升人的道德觀念可以增強法治精神的落實與體現,法治的落實能夠促進人的道德體系建設。勞動,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除了能夠為勞動者提供生活和物質保障以外,更是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獲得的成就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小學生,他們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正在逐步建立之中,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他們滲透正確的勞動意識,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將會是終身的。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滲透;勞動意識
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談到勞動的負擔和意義曾精辟指出,勞動在形式上的確是一種令人疲勞的負擔,但卻是實現人的尊嚴和幸福的必然之路。但當下不少的孩子嬌生慣養。他們大部分都有眾星拱月的感覺,加上面對各種繁忙的學業,孩子似乎也更沒有主動參加勞動的機會。也正因為缺乏勞動意識的培養,不少孩子生活條件過于優越,年齡還小,但卻非常任性自我。
翻開《道德與法治》教材,我們也發現不少涵蓋培養學生勞動意識而設立的主題。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回歸孩子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過程中得到觀念上的更新,并且能夠把勞動意識變成生活中的行動,從過去的被動勞動變成主動勞動。
一、在課內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課堂教學始終是學習的主要方式,只有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樹立起勞動光榮的感覺,才能夠讓他們把勞動意識植根在潛意識中。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路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上得生動活潑,就要教師有扎實的駕馭課堂的技巧。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才有可能讓學生愉悅、輕松的學習中逐步培養出良好的勞動意識。畢竟,勞動有時候是件麻煩和令人感到勞累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讓學生確實感受到勞動也能帶來樂趣這個事實,蒼白無力的教育是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的。
在教授一年級學生學習《讓我自己來整理》這一課時,教師考慮到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安排了充實的課堂內容,并且以生動有趣的錄像和看圖片學習為主,再以討論為鞏固所看、所學的手段,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樹立起正確的勞動觀念,把勞動的好處植入到他們的意識中,有利于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一開始的導入,教師用猜謎語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揭開謎底是橡皮后,又讓孩子在一個裝滿東西的、亂糟糟的盒子里,找出一極不顯眼的橡皮,還計時。這樣尋寶游戲,更是讓孩子們激動不已;并感受到原來不會整理物品不僅麻煩,也浪費了不少時間。
接下來的繪本故事,以及出示教師課前收集到個別學生在學校不會整理自己的照片,喚起學生的情感。接著師生合作表演,再現生活場景;最后在學生體驗完整理書包和玩具的活動后,再讓學生把橡皮拿出來,再次計時,并將一前一后的時間進行對比。此時,教育已無需太多的言語,學生早已感受到整理的重要性。
教師在課堂尾聲還設計了一個“爭當整理小達人”的課外延伸活動的環節,并鼓勵孩子讓父母把自己整理時的照片帶回來張貼在課室的墻報上。
通過這樣的學習,孩子們不但培養出正確的勞動觀念,而且初步樹立在學生生活中的勞動意識。
二、學會感恩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前提
學會感恩和勞動意識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邏輯關系呢?
假如一個學生沒有感受真正參與勞動實踐,就不能感受勞動的艱辛。他們不知道家長做家務是辛苦的,反而覺得一切是多么理所當然。他們只會無條件地享受家長的勞動成果,甚至有時還嫌三嫌四,不懂得尊重勞動成果,試問他怎會感激長輩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呢?怎么會對身邊的勞動者產生敬畏之心?
為了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默契,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勞動,從而培養出他們的勞動意識。在四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學《這些事我來做》這一主題學習時,教師結合中隊活動一起進行,并且邀請家長到課堂上來。
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了家務擂臺賽,請家長擔任評委,請孩子們列舉自己平日里所做的家務。家長根據自己孩子平日在家中的表現進行即場打分。在這樣的橫向比較下,孩子們能夠看到本人、自己的同學平日在家中做家務的表現,從而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家長同樣可以通過對比看出自家孩子的不足。
接下來,我會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說說,自己平日里為什么沒有機會做家務活?有些孩子在家中有做家務活的習慣,這些孩子可以說說,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夠?也讓家中說說,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什么?除了參與社會工作以外,為什么在家中要承擔家務勞動?
通過這樣的互相表白,給家長和孩子充分了解彼此的機會。在了解的基礎上,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是無償的,之所以如此付出,完全是因為愛家庭、愛自己的孩子。只有讓孩子對自己的長輩充滿感激之情,才可能激發他們感恩父母的心理。在感恩父母的基礎上,他們才會愿意主動承擔家中的勞動任務,良好的勞動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出來。
三、現實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另一個課堂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和大部分課程相同,是因為它傳授給學生的是理論知識,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課堂上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后,關鍵還是要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主動承擔勞動任務,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感覺。
低年級的孩子普遍比較爭強好勝。在學完《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后,教師每個星期班里都不定時進行抽屜和書包、課室圖書角整理情況的評比,和進行一次勞動結果總結,能夠在勞動活動中取得最多小紅旗的小組,可以成為班上的勞動標兵,不但能夠獲得老師寫的表揚信,而且還可以在學期末獲得獎品。
中高年級的孩子已經養成了每天放學后當值日生的習慣,他們要培養的是做家務的意識,這需要和家長一起互相配合。如四年級的學生在進行《與家務活“簽約”》一課的學習后,將簽訂的“家務承諾書”交于家長保管,讓家長提醒與監督。老師每天除了布置作業以外,也會布置勞動任務,如幫助父母洗碗、澆花、掃地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工作。父母每天或隔天都會把孩子在家中完成勞動任務的情況進行反饋。反饋平臺包括班級Q群、作業登記本等。對于做得好的學生,老師可以利用班會、早讀等課程進行表彰。長期以往,學生會認為勞動是一項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讓勞動意識植根在自己的道德價值觀里。
總之,小學生養成勞動意識,《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個良好的媒介。在這樣的媒介下,讓孩子從課堂走向生活,在課堂中培養勞動意識,把愛勞動的意識轉化為生活中實踐的動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相結合,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鄭文樾選編.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張佩珍,馮天向,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趙榮輝.勞動教育正當性之思.當代教育科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