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妮 姜海芳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少年兒童的思政教育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教學模式,讓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結合在一起,構建健康和諧并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 豐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打造良好道德環鏡
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審美,愛美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的志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努力使學校的墻壁會說話”。學校教學樓樓道的墻壁上、以及走廊的橫梁上都錯落有致地懸掛著中外名人名著簡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安徒生的《丑小鴨》等;名人名言,如愛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詩詞警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衛生間,水龍頭處都有醒目的“講衛生,節約用水”的警示語,提醒牌,時時處處規范學生的言行。學校宣傳欄內展示著優秀少先隊員的先進事跡,還有學生優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衛士,一些安全警示語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學校的每一個班級都張貼了圖文并茂的班風、班訓、班級風采、光榮榜等。學校還配備了圖書室、音樂舞蹈室、美術室、科學室、計算機室、心理輔導室等,完善的設施配備為培養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質基礎。真正實現了學校每一面墻、每棵花草樹木、每一個角落都育人。
學校營造了一個處處能說話,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圍,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師生時時處處感受到校園內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勵人、陶冶人、塑造人,讓學生在“文明、整潔、美觀、有序”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二、 豐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塑造學生高尚道德品質
精神文化環境是指那些無形的、但時時處處讓人感覺得到存在的。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整體精神面貌的體現,是學校成熟和內涵發展的反應。因此應該把學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陣地。
學校主要通過“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開展校園精神文化陣地。在師生中形成了“勤奮求實、不斷進取”的良好風尚。大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類校園文化活動也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我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每年都根據形勢、任務和培養目標,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成多樣、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如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清明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掃墓活動;“六一”兒童節開展少先隊教育活動;十月開展愛國活動等。使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開闊眼界,增長才干,培養社會責任感,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學校學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 豐富校園課堂文化,培養學生良好文明行為
在“課堂文化”建設上,教師端莊的儀表、文明大方的舉止、健康風趣的言談、嚴謹的治學態度、嶄新的課堂教學藝術等,無不攝入學生的眼睛,注入他們的耳鼓,匯入他們純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斷上漲的求知熱情,是智能增強、潛能的發揮、靈魂的升華。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隊員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此足以說明,教師語言貧乏,則養成庸懶、不求進取的品格,所以,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促成良好的課堂文化氣氛,對隊員意識的形成,行為的取向有著重大的同化作用。
積極、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的構建,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規范了學生的言行,培養了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提升了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的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