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初中的教學方式不同于小學的基礎知識建設,初中的學生已經建立起一定的知識體系,而音樂教學,是對樂理知識的學習,是提升音樂素養的一種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目前初中音樂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會導致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不重視,這一現象與開設音樂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現象,將趣味教學加入初中音樂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將對趣味教學加入初中音樂教學進行探討與研究,并結合筆者自身經驗,提出具體解決對策,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趣味教學? 初中音樂? 教學研究? 應用
初中的音樂課樣更注重于樂感的培養,所以大多都為識譜、記譜、背譜,而初中生又因為年齡不叫小,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他們是極其喜歡探究新鮮事物的,所以對音樂的學習大部分來源于興趣。因此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之時,社會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都不斷地提高,但不少學校的教育理念仍然處于傳統教學模式。為了有效改善課堂教學,創新和完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趣味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趣味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教為主,學生大多數是被動地學習,這樣很容易對學生造成逆反心理,從而更加不愿意學習。因此老師應改變這樣的教學模式,改善課堂上枯燥乏味的氛圍,以興趣為引導,運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方式,加強學生對樂理知識的了解,讓學生發現音樂是非常有趣的學科,從而更加喜歡學習音樂。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的效率,也能保證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充滿熱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在快樂中成長。
例如在學生學習《遼闊的草原》時,最先接觸的應該是識譜,但只是簡簡單單地看譜子,背譜子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老師可以采用播放短視頻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看見遼闊的大草原,同時將此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為學生播放,學生在看到遼闊草原時會引發向往之情,老師可以在此時講解此首音樂的相關知識,提起學生興趣,從而讓學生想要學習這首音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樂譜,老師在從旁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樂理知識,增強學生的音樂素質。
(二)挖掘學生特長與潛力。
不同的學生經歷有所不同,性格與特點就會有所不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我們應注意到學生的特長,挖掘學生的潛力,不能因為學生的某一個問題而放棄一名學生。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雖然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但心智還沒有成熟,所以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真正做到精準施教,當每一個同學都能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愛,更加愿意學習樂理知識。
比如在音樂教學的課程中,可以分為小組教學,老師根據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分組,播放同一首音樂,并針對音樂提出相應問題,像這首歌想表達的情感有哪些,從哪些方面看出來的。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進行思想上的碰撞,老師也要從旁協助,記錄好每個人表述內容的出發點,并及時糾正偏激的思想。要注意,老師在面對學生所說的內容是,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的思想能夠放飛,避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特長與潛力的挖掘,讓學生找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從而愛上音樂,提升音樂素養。
(2)設立評價機制。初中學生的表現出來的音樂性其實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響,先天優勢、家庭氛圍、興趣愛好都可以左右學生的音樂性,所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像有的人喜歡跳舞、有的人喜歡唱歌、有的人喜歡樂器。評價機制的建立就是為了學生不同興趣來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是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個人特長,盡量多元化的評價學生的狀態。
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舉辦 “積累音樂能量塊”的活動,依靠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 老師決定是否給予能量塊的獎勵,活動一直持到學期的期末,這時就可以讓大家來選擇出能量塊累積最高的人選。通過這種累積能量塊的活動,希望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尤其像這種大規模長時間的評價機制,能夠讓班級里的所有學生都有非常深刻的體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樂理知識,分享音樂的快樂,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進步。
根據上述文章的表達,筆者認為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 老師需要運用更加多元化的、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教學,音樂的魅力,如果沒有親身參與,親自感受是無法理解的, 只有真正的熱愛音樂,喜歡音樂 敢于創造音樂的人,才能在學習音樂的路上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能,與音樂素養,讓自己的審美藝術和道德情操有極大地提升,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