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莎菲
詩詞歌賦歷來是文人墨客最鐘情的一種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古人閑暇時、失意時、孤寂時、聚會時,都喜歡吟誦幾首,或寄情山水,或自我慰藉,或睹物思人,或暢敘幽情。
詩歌鑒賞作為高考語文必考的一種題型,也是很多學生的弱項。由于時代的不同,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同樣如此,方法和技巧是最關鍵的,任何難點都是有法可依的。只要我們注重基礎的積累,依法分析,詩歌難題依然會迎刃而解。
一、 從標題分析
標題是一首詩的開頭也是最顯眼的部分,從標題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提示性的信息。如2020年高考詩歌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從這個標題中的“奉和”和“見寄”就可以推出此詩是襲美患病給作者寫了一封信,作者因而所寫的酬和之作。這也就可以判斷出客觀題中襲美“與外界不通音訊”的說法是錯誤的,同時學生可以根據提示猜測朋友生病居家會是什么樣的心情,那作為好朋友會對他說些什么,設身處地就會知道,作者應該會表達不能與朋友相聚的遺憾和對朋友的寬慰,希望他充滿信心,戰勝病患,早日康復。那么主觀的情感題也就得到了答案。
又如《歸園田居》,我們可以從標題中推測這首詩是寫田園風光與生活的,一個“歸”字隱含了歸來、歸隱之意,那么作者為何歸隱呢?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抑或是對官場的鄙棄。這就抓住了本詩的要義。
再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一個“別”字可歸納為送別詩,那就可能會有對友人的祝愿、勸勉和告誡,并且還可獲知作者是以“夢游”的形式抒發感慨,既是夢游,那必然是采用想象的手法對天姥山進行一系列的描述。
二、 從作者分析
我們常說:“知人論世”,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對我們理解詩歌情感有重要作用。比如杜甫,杜甫的人生經歷分為讀書游歷、困守長安、陷賊為官、漂泊西南(閑居草堂和流浪漂泊)四個時期,每一時期的詩歌內容和主題都有經歷的印跡,我們可以通過判斷時期把握主題。
再如李清照,我們可以將她的經歷歸納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滿,其詞大多為悠閑生活和兩地相思。后期因國破家亡,詩風發生了很大變化,人生充滿孤寂凄涼,陷入思而不得的痛苦之中,愁緒難以排遣。
還有辛棄疾,南宋愛國詩人,一生主張抗金,恢復中原,但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所以他的詞基本都是這一情感的表達。所以,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尤為重要,它是我們把握詩詞情感的突破口。
三、從注釋分析
有的詩詞題會在題后標注一些詞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其實它們也是我們做題的一些暗示。例如對某個地方或人物來歷的注解,或是引用,這就提示我們從引用之人或之地去推測,同時告訴我們,本詩采用了“用典”這一手法。如果是對某一個詞的解釋,那這個詞應該有一定難度,告知之后,對理解詩的內容有極大幫助。
四、從選項分析
近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都是一道客觀題,一道主觀題,客觀題中只有一個選項是錯的,所以這些選項對于我們理解文本有很大幫助,尤其是當你沒有任何頭緒時,選項可以幫你找到一個方向,找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幾個信息,而且一般這幾個選項都會涉及大部分詩句甚至全部,這就使得主觀題由難轉易了。
五、從意象、關鍵詞分析
我們知道,詩詞意象是極為常見的,掌握這些意象的含義極為重要,如楊柳、長亭、酒屬于送別類意象,體現分別時依依不舍之情;月、雁、搗衣屬于思鄉類意象,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梅蘭竹菊、蓮、松柏類意象大都托物言志,抒發詩人高潔的品質等等,了解越多理解詩意也就越容易。
此外,關鍵詞句也是不容忽視的,有的是“詩眼”,有的是主旨句,尤其是表達感情的詞,更是解題的關鍵,在閱讀時要特別注意。
以上這幾點對于解讀詩歌鑒賞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每個題并非單一的一種方法,而是幾種方法相互融合,同時,關于標題判別詩詞類別、從作者經歷、意象分析等都需要長期大量的積累來更好地實現,所以還需平時多誦讀詩詞,落實詩詞一些列相關知識,善于積累,勤于思考,這些難題才足以解決。
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歷久彌新,它可以激發我們昂揚的斗志,給予我們剛毅的力量,讓我們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得到精神的指引和人生的啟迪。作為教師,我們要引領學生更深更精地學習詩歌,感悟詩歌,傳承詩歌,讓詩詞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