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方陽
“課程整合”也有人稱為“課程統整”、“課程綜合化”、“課程一體化”等,是我國目前正在實驗之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革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課程綜合,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里提到的綜合性,旨在逐步地推進課程綜合化。它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科知識的應用,促進生活體驗和學科的統一。要求各門學科力求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主干內容,特別強調反應當代科學的最新成果,體現時代特色;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努力面向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實際;力求與相關學科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原學科間的道道鴻溝,最大限度地回歸和體現知識的“整體”。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梁山第二實驗小學在山師范大學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進行了課程整合的有益探索。王軍仁校長提出“1+1+1”課程整合思路,其中,第一個“1”是指單元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涵蓋本學科和其它學科相近內容),第二個“1”是指課外拓展內容,第三個“1”是指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思路剛好契合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倡導的整合思想。在課程整合探索過程中,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了些認識,記錄下來,懇請專家們批評指導。
一、課程整合是課程改革的范疇
它和一切改革一樣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膽試,大膽闖,寧可步子邁得大些,也不要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出了問題不怕,可以再探討再修正。如在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認識圖形》教學設計時,有位老師把信息技術中的《畫圖軟件》整合進來。有的老師就擔心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感性經驗少,運用實物直觀手段進行教學都有困難,又把《畫圖軟件》引進來,豈不增加了學習難度?其結果是什么也學不會。如果有了這種質疑聲就退縮了,不試了,那課程改革什么時候也不會成功,只有試了才會知道可行與否。這位老師按照自己的既有想法,精心設計出“實物感知——課件抽象——實踐操作——電腦畫圖——網絡共享”的教學步驟,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實現了《認識圖形》和《畫圖軟件》所承載的教學目標,而且孩子們思維活躍發言踴躍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由此我覺得課程整合特別需要一線老師們的創新精神,更需要專家們的鞭策鼓勵。
二、課程整合時學科主體性要與課程綜合性有機統一
正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的:“要改革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課程綜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整合中不要過分強調學科本位而不敢突破學科體系進行綜合,當然也不能為了綜合而綜合,忽視了學科主體性。這一點我在設計《復式折線統計圖》時深有感觸。在設計時我把《復式折線統計圖》與科學課中的《保護眼睛》進行了整合,初看二者沒什么聯系,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研究一下你就會發現:復式折線統計圖本身就是要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統計問題的,《保護眼睛》一課要求利用統計知識統計本班學生近視人數情況,這不正是二者的聯接點嗎?于是我用梁山縣城市和鄉村學生近視人數情況作為素材置換了《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我國和韓國近幾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枚數情況的原有素材,從統計表到單式折線統計圖到復式折線統計圖再到看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用這一素材貫穿始終。在提出問題環節學生們發現城市學生近視人數總是多于鄉村,不禁發問:這是為什么呢?這時我就順勢解決了近視的成因和怎樣保護眼睛的問題。最后,我要求學生在愛眼日這一天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調查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增強愛眼意識和社會綜合實踐能力。這樣整合數學學科目標達到了,科學學科目標也達到了,而且還節約了課時,提高了效率,實際上就是學科主體性與課程綜合性有機統一,我覺得應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三、課程整合中數學與科學、數學與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大有文章可做
眾所周知,科學是為了觀察和解釋已有的客觀世界,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與定量的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這兩者是能夠相互滲透,并彼此提供知識和能力的支持的。在現代科學發展的進程中,科學技術數學化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小學科學的教學離不開數學知識,如何用好、用活數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正是這種密切關系為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提供了可能。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也是密不可分的,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計算器、計算機等,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所以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就顯得理所當然了。這種整合不僅能夠實現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等方面的變革,而且能提高師生教與學的效率,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上文中提到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和《認識圖形》就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科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四、在課程整合時要選擇典型課例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
我們在整合的過程中發現并非所有的單元和課時都可以整合,如果不可為而為之就會牽強附會,毫無意義。這時就需要我們橫向縱向反復研究多維度思考,找到突破口和著力點,進而篩選出典型課例。這學期的磨課活動中《軸對稱》《找規律》《畫風》《復式折線統計圖》等都是很好的課例。
五、在課程整合時要力求做到自然融合,和諧統一,渾然天成
在聆聽專家們的指導時,孫教授的一席話讓我們受益匪淺。她說,有時想來,課程整合就像我們穿衣打扮一樣,色彩太多了,色差太大了,讓人看了總覺得不太舒服;課程整合時如果糅合的東西太多,又有點生拉硬扯,不自然,也會讓人不舒服,這是同樣的道理。孫教授用形象的比方淺顯易懂地道出了課程整合的真諦,這實際上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們以后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雜亂無章地記下了這些,只是我的一些很粗淺,很不成熟的看法,我特別期待得到專家們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