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娜
洗手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但通過對幼兒洗手的觀察卻不難發現,幼兒在整個洗手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洗手的重要意義,往往容易敷衍了事,草草一洗,洗的不徹底,沖的不干凈,極大影響了洗的效果和良好洗手習慣的養成。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的需要,是幼兒喜歡的主動性活動,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的原則之一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中。”怎樣把單調的七步洗手法和游戲巧妙、自然地結合,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的洗手,在洗手中快樂的游戲,在洗手中獲得游戲性體驗,在游戲中熟練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和步驟,并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是幼兒園重要工作中的一項。
一、以游戲的語言引導幼兒討論,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低,在活動中注意力更多的受事物外在特征的吸引,易受興趣的支配,只有充分利用有趣的內容和方法,才能喚起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在組織洗手活動時,首先以幼兒喜歡的游戲為切入點,調動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老師的帶領下,幼兒和老師一起和小手做游戲,用小手揮一揮、握一握、摸一摸、藏一藏、轉一轉等游戲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引導幼兒討論手能幫我們做的事情,教師結合幼兒的討論進行總結,引出洗手的重要性:手在幫我們做事情的同時,上面會沾上一些有害的東西——細菌和病毒,他們是會讓我們生病的壞家伙,如果這些壞家伙進入我們的眼睛、鼻子、肚子……我們就會生病,同時結合觀察顯微鏡下手上細菌和病毒的圖片,讓幼兒對洗手的重要性有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
二、創設游戲情境,學習七步洗手法的正確步驟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直觀,并喜歡模仿。他們感知事物往往從事物的表象入手,喜歡聽節奏鮮明、形象具體的語言。兒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動有趣,非常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在節奏感強、口語化、便于吟誦操作的洗手兒歌中,幼兒一邊說兒歌,一邊模仿洗手的動作,將認知、情感、行為,巧妙地融為一體,幼兒樂學易記,這樣一來,洗手也成了一種樂趣,在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和步驟。
1.猜猜它們藏在哪兒?教師創設游戲情境:細菌和病毒非常狡猾,愛和我們藏貓貓,它們會躲在手的什么地方呢?怎樣把它們全部趕跑呢?以此激發幼兒洗手的興趣。
2.觀看教師自己錄制的兒歌洗手視頻《洗手歌》:“兩列小火車,開出小山洞。打開水龍頭,淋濕小小手。擦擦小肥皂,關上水龍頭。一搓搓,二背背,三叉叉,四握握,五扭扭,六撓撓,七轉轉,打開水龍頭,沖手心、沖手背,還有小手腕,關上水龍頭,雙手變成小貝殼,謝謝水龍頭!”,并跟隨視頻學習洗手動作和步驟。
3.圖文匹配。打亂七步洗手法的圖片順序,排列在黑板上,讓幼兒根據老師的洗手動作指出是哪一幅圖。
4.圖片排排隊。告訴幼兒圖片寶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請幼兒聽著兒歌,幫圖片寶寶按正確的順序排列。
5.引導幼兒看著排列好的正確圖片順序洗洗手。
6.兩人合作玩洗手游戲。兩個小朋友面對面,其中一個拿著礦泉水瓶自制的花灑當水龍頭,另一個幼兒一邊說兒歌一邊洗手,洗完后兩人交換角色繼續玩洗手游戲。
幼兒在游戲中直接感知洗手,實際操作洗手,親身體驗洗手,在游戲中真正掌握了七步洗手法的方法和步驟,并且在一日生活的盥洗環節樂此不疲,達到了切實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能力的目的。
三、將游戲情景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強化幼兒的洗手能力
開展“我當老師教媽媽”的家園共育活動,讓幼兒把正確的洗手方法教給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洗手技能得到了復習與鞏固,自身也獲得了一種滿足感、成就感、自豪感,提高了自信心,也有效促進了親子關系,促進了幼兒良好洗手習慣的養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運用兒歌和游戲相結合的形式,讓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和步驟,使“洗手”由任務性、被動性活動變成主動性、趣味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