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杰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025)
武術學練過程中常說的“十八般兵器”就是指武術器械。武術器械可謂種類繁多,它是武術歷史長河中一筆璀璨的文化財富。武術器械的特點從武術諺語“一寸短一寸險,一寸長一寸強”中,可以看出武術器械的威力巨大。武術器械雖然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但是它卻是武術教學中除了教授拳術內容外,亦不能回避的重要內容教學。該文在結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從武術器械的教育價值、教學的可行性、教學目標的培養及武術器械教學內容框架的構建等方面進行可行性探析。
把武術器械引入體育教學中,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在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開設方面可以說每所學校都不盡相同,隨著體育教學新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三級體育課程目標的統領下,第三級校本體育課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除了籃球、排球、足球三大球每所學校基本上都有開設外,都會根據學校的師資力量和場地設施進行校本體育建設。這樣的校本體育開發也是建立特色學校體育的基礎,更是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重要來源。
在武術教學中,拳術教學最為普遍,因為教學考慮安全第一,器械畢竟是利器,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出現磕碰或學生意外受傷的情況,但是作為武術教師不能“削足適履”,要用一份教育責任感,要讓學生全方位了解并體驗武術的真實感,武術就在身邊,不是束之高閣或者是少數精英者玩的“游戲”。在教師的正確教授和引導下,是可以掌握武術器械這一項技術的。大部分學生對器械都情有獨鐘,這樣在學練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對進一步培養學習武術的興趣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并且隨時進一步對武術深入的學習,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樹立學生對武術傳統文化的認同意識。
器械可以說是手的延長部分,但是要把武術器械練習好,要花費很多氣力和時間,尤其要做到器械與人的合一,更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再加上武術器械種類繁多,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技術特點,演練的風格也各異,如“刀如猛虎”“劍似飛鳳”“棍打一大片”“槍扎一條線”等。要想把武術器械做到演練方法明晰準確,法、勢相通,身、械協調,要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堅持,更要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意志。另外,武術器械和拳術一樣都有禮儀要求,如刀術的抱刀禮、劍術的持劍禮、棍術的持棍禮等,武術歷來都要求習武者“以禮始以禮終”,文明禮儀不僅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還貫穿于學習者在學練中自我禮儀要求的始終。
早在2004年4月3日,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中,要求學校“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之所以增加武術的教學內容,就是因為武術課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尤其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凸顯民族精神方面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武術作為學校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典型素材,已被大中小學校選為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武術教學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占有較多的課時數,且作為學生選項模塊中的必修模塊進行學習。從中可以看出,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視程度和所起的獨特作用是其他體育項目無法取代的。讓學生一進學校就通過武術課的學習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增加民族體育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尚武崇德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另外,現今學校的武術師資力量越來越雄厚。場館設施和器材也逐步完善,有些學校有獨立的武術教室及專用的武術器材,如刀、劍、槍、棍。這些完備的軟硬件條件,為學校開展武術器械教學打下了堅持的基礎。

表1 中職各年級武術器械教學內容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有很多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接受過武術內容的學習,但大都是較為簡單的武術基本功,以組合拳術為主,學習比較單調、枯燥。但都渴望對武術器械的了解與學習。若把武術器械教學引入課堂,能最大程度彌補或挽救學生學習武術的心態。通過武術必選模塊的學習,可以選拔一批有一定武術基礎的學生,再引入武術器械內容的教學,將會更有利于吸引一部分對武術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學習和訓練。筆者通過課下對部分學生的走訪和交流,了解到學生對武術器械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曾在班級上課過程中,就有一部分學生問道:“以后學不學刀、劍、棍”等。另外,在校運會上通過刀、劍等武術器械表演,更加激發了學生對武術器械學習的興趣。
武術教學具有獨特的德育教化性。寓德育教育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全過程,五年制高職階段的學生不論是身體和心理都處于一個“斷乳期”,此階段正是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而在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內容中有很大篇幅就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講述和培養,尤其是傳統武德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價值,如“未曾學藝先習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以德顯”等,這些道德教育內容的開發與利用是其他體育項目不可比擬的。因此,通過武德教育引導,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端正學習態度,形成互學互助的學練氛圍,尊師重友的交往意識。
禮儀規范始終是學校教育教學范疇之一,中職校更為突出,如培養職校生“文明有禮的品質”,是他們畢業后走向社會、面對職場的首次檢閱,另外,毫不夸張地說,職場規范也是衡量中職校教育教學效果及質量的內容之一。而歷史悠久的武術,歷經演變,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經過“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不斷熏陶和融合,武術禮儀也越來越彰顯。正如孔子所說:“不學習禮節禮儀,就無法立身處世。”在武術教學中禮儀規范貫穿于課堂始終,言行有禮是武術教學的特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武術知識技能之時,首先應向學生講授武術行禮的方法和意義,正確引導學生,不論是師生問好、相互討論,還是切磋技藝,都要先向對方行禮,鼓勵學生課下也要大膽行禮問好。在武術器械教學時,教師向學生講授器械的行禮方法,如抱刀禮、持劍禮、持棍禮及武術器械遞接方法等。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讓學生了解禮儀規范在武術學練中無處不在,培養學生尊師敬友、謙虛謹慎的優良品質和文明禮貌習慣。
武術器械是手的延長部分,可以實現手法難以達到的程度。但是要學練好武術械器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習練者具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堅強毅力。經過反復與器械接觸、磨合,漸漸有了器械感,有了器械感才能真正實現器械作為手的延長部分的價值功能,實現人與器械合一。俗語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習練武術也不理外,武術動作的學習除了師傅領進門后,更多還是靠自己不辭辛苦的研究學練。因為每一個人對動作的理解和對器械的感覺都不一樣,只有適合自身的演練特點才是最好的。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漸提升了學生的武術技術技能。
武術器械的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武術器械教學過程中學生安全問題是值得注意的一個關鍵環節。比如,學生剛開始接觸武術器械,比較興奮,控制不住自己,亂揮舞現象會時有發生。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和學生首先要從思想上高度認識。體育教師方面,一定要提高對武術器械教學安全問題的充分認識,在教學過程和學生練習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學生的安全;學生方面,要做到“一個注意,三個不能”,即認真領會體育教師講的課堂常規與要求,時刻注意安全;不能胡亂玩耍器械,不能擅自做一些教師沒有教的動作,不能用器械和同學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