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霞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 甘肅臨夏 731100)
甲狀腺瘤為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于40歲以上女性群體。甲狀腺瘤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甲亢或瘤體癌變,危及患者生命。腫瘤較小,且沒有壓迫癥狀者,可定期復查,并給予藥物控制。而腫瘤較大或無法排除惡性病變者,則需實施手術切除治療[1]。手術可切除病變瘤體,抑制疾病進展。但在臨床實踐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術前、術后易出現較強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影響手術效果,加大手術風險[2]。本文探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甲狀腺瘤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2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瘤患者66例,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齡(37.63±5.24)歲。病程(3.48±1.68)年;腫瘤類型為乳頭狀瘤20例,濾泡狀瘤15例,未分化瘤18例,髓樣瘤13例。兩組患者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對研究過程均知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同意書。患者入院時均認知正常,意識清醒。本研究排除手術禁忌癥者,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者,排除預計生存期低于6個月者,排除其他系統嚴重功能障礙可能影響治療者。
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向患者及家屬開展疾病及手術知識宣教,指導其做好術前準備;術后加強生命體征監測,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患者并發癥監測,指導其開展康復訓練等。
2.干預組:實施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1)術前護理。①認知干預:使用多種方式,如集體講座、視頻宣教、圖文宣傳等,使患者了解甲狀腺瘤病因病機、危害、疾病轉歸、手術治療的優勢、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及手術認知,增強其配合度。②協助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并對其開展體位訓練,以頭低肩高仰臥位為宜。③術前2 h,禁飲。術前6 h,禁食。術前24 h,指導其洗澡、洗頭,做好常規備皮。④心理干預:加強患者心理狀態評估,即針對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給予針對性指導,告知其手術安全性,講解既往經手術治療后取得良好療效的案例,消除其顧慮;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鼓勵其說出自身疑慮并耐心傾聽,使用安慰性語言與其交流,通過談論家人法、音樂療法、閱讀療法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改善其情緒狀態。
(2)術中護理。術中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做好其隱私保護及保暖工作;加強醫護配合,及時、準確為醫生準備并遞送手術相關器械及藥品。
(3)術后護理。①再次開展健康宣教,叮囑其嚴格遵醫囑用藥;告知其術后開展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詳細講解術后并發癥及日常護理注意事項,增強患者對術后護理的重視。②疼痛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疼痛評估。對輕微疼痛患者,使用冰敷、按摩、針灸等方式鎮痛,也可通過病房環境護理、音樂療法等方式提高患者心理舒適度,緩解疼痛。③飲食指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少食多餐,以低熱量、易消化食物為主,補充蛋白質、維生素,提升機體免疫力。④基礎護理:遵醫囑,實施頸部制動,指導其行正確體位;指導其有效咳嗽;鼓勵患者術后盡早開展康復訓練,教授其起身、下地等動作,避免因活動牽拉傷口。
患者的應激反應評價指標包括生理應激和心理應激兩個方面。
1.生理應激指標包括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及疼痛評分(使用簡易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2.心理應激以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及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兩個量表評估。SAS、SDS量表均由20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使用0~4分計分制,總分80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抑郁越嚴重。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對比兩組的SBP、DBP、HR及VAS評分,干預后,干預組的相關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表現更優(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生理應激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生理應激指標對比(±s)
組別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VAS評分/分

對照組(n=33) 129.46±14.25 92.09±6.42 88.24±6.01 5.42±1.16干預組(n=33) 118.37±13.09 78.26±5.34 70.15±5.92 2.04±0.83 7.183 8.542 6.973 5.017 P 0.000 0.000 0.000 0.000 t
如表2所示,對比兩組的SAS、SDS評分,干預后,干預組的相關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應激指標對比(±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應激指標對比(±s) 單位:分
組別 SAS SDS對照組(n=33) 29.68±4.62 31.09±5.17干預組(n=33) 10.55±2.95 11.38±2.09 t 11.347 12.620 P 0.000 0.000
甲狀腺瘤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內分泌、精神壓力、碘等因素有關[3]。甲狀腺全切除術為甲狀腺瘤的常用治療手段。但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會使機體產生較強的應激反應,引起患者生理、心理不同程度的變化,表現為內分泌功能紊亂、精神異常、失眠等。疼痛為手術常見的生理應激反應。資料顯示,患者術前負面情緒越嚴重,對疼痛就越敏感,痛感就越劇烈。同時,疼痛可直接引起患者血壓、心率的變化[4]。在本次研究中,在甲狀腺瘤患者圍術期,護士通過行為、言語、眼神等多種方式,糾正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認知,改善其情緒狀態,幫助其保持積極的手術心態,消除其恐懼、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增強其自我心理調節及自我照護能力,能使其以最佳的心態面對手術;術后再次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疼痛干預等護理,可改善患者肌肉緊張程度,松弛中樞神經,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使心率和血壓維持在穩定狀態,促進患者的康復[5]。
研究顯示,對比兩組的SBP、DBP、HR及VAS評分,干預后,干預組的相關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表現更優;對比兩組的SAS、SDS評分,干預后,干預組的相關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這提示,在甲狀腺瘤患者手術期間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可減輕患者手術應激反應,優化手術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瘤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