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趙愛霞 梁贏 么榮榮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致畸、致殘率高[1]。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發生率為51%~78%,多數患者1周內吞咽困難逐漸恢復正常[2-3],但11%~13%患者仍會出現約6個月的恢復期[4]。此外,世界衛生組織 (WHO)指出[5],高齡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發生誤吸風險遠超50%,誤吸時間發生后食物無法正常到達胃腸,導致營養不良[6-7],若處理不當,則進一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與生活質量,甚至出現意識障礙或窒息等癥狀。本研究探討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發生誤吸的影響因素,提出對應干預措施,為臨床提供借鑒與支持。
選擇2018年2月—2019年11月醫院就診的140例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條件:在我院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且臨床癥狀符合2014年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的相關標準[8];格拉斯哥評分(GCS)均<8分;調查研究前已合并吞咽功能障礙;資料完整;患者和家屬自愿參與本次調查。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存在嚴重消化系統疾病;對研究過程藥物存在過敏或伴鼻飼管置入禁忌證;發生死亡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將發生誤吸的60例患者作為病例組,未發生誤吸的8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誤吸組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齡54~75歲,平均 60.94±5.72 歲;發生大面積腦梗死31例,發生腦出血18例,其他11例;留置鼻飼管時間≥20 d 39例,<20 d 21例。對照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齡52~74歲,平均 59.27±4.98歲;發生大面積腦梗死40例,發生腦出血24例,其他16例;留置鼻飼管時間≥20 d 58例,<20 d 22例。
1.2.1 基本資料 調查收集符合納入標準患者的年齡、合并基礎疾病、是否腦干及小腦病變、吞咽障礙評分、機械通氣時長、進食體位依從性、是否使用鼻胃管、食物稠度級別、及時排痰、疾病認知度等。
1.2.2 誤吸的評價 選擇日本洼田俊夫的飲水測試方法[9],患者飲30 ml溫開水,觀察記錄飲水全程指標,評分分級為1~5分,依次代表優(一飲而盡,無嗆咳)、良(分2次以上飲盡,無嗆咳)、中(一飲而盡,有嗆咳)、尚可(2次以上飲盡,有嗆咳)、差(嗆咳多次,無法飲盡水),其中≥3分納入誤吸組,1~2分納入無誤吸組。
1.2.3 吞咽功能評估標準[10]采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 (SSA)對患者吞咽困難程度進行評級,主要內容包括:意識狀態、軟腭運動、頭和軀干活動度、面部肌肉控制、呼吸模式、咽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時間等,評分范圍1~46分,將其分為Ⅰ級高風險(35~46分)、Ⅱ級中度風險(24~34分)、Ⅲ級低風險(1~23分),評分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
1.2.4 進食體位依從性評估[11]采用進食體位執行表,主要內容包括:進食時抬高床頭<30°、30°~45°情況。詳細記錄護士或家屬進食體位情況,判斷以90%以上進食體位>30°為依從性好。
1.2.5 疾病認知度 參考美國社區腦卒中預警癥狀和危險因素知曉率調查研究及22個國家腦卒中危險因素研究[12],設計腦卒中吞咽困難放置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對患者疾病認知度進行評估。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腦干及小腦病變、吞咽障礙評分、機械通氣時長、進食體位依從性、是否使用鼻胃管、及時排痰、疾病認知度,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影響誤吸發生的8項單因素中,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腦干及小腦病變(OR=4.689),吞咽障礙評分>24分(OR=3.883),機械通氣時長≥7d(OR=2.954),低進食體位依從性(OR=3.143),鼻胃管應用(OR=3.427)是增加誤吸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急性期腦卒中發病3 d內出現吞咽障礙率約為50%~70%,進而發生營養不良、誤吸風險,增加吸入性肺炎、窒息率[13]。本研究顯示,年齡≥65歲、腦干及小腦病變、吞咽障礙評分>24分、機械通氣時長≥7 d、低進食體位依從性、鼻胃管應用等是患者發生誤吸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如下:
(1)年齡≥65歲、合并基礎疾病多等是腦卒中吞咽困難的高發群體:由于老年患者食管括約肌松弛、咽喉部感知退化、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加上身體機能退化、持續臥床、胃腸道蠕動減慢,致使胃內食物滯留,增加誤吸或反流風險,同時老年患者多并發假性球麻醉、心血管疾病、意識障礙等需接受諸多治療手段,如:肌松劑、鎮靜劑高頻使用、長期機械通氣,這也易導致誤吸。
(2)腦干及小腦病變為誤吸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在于腦干延髓內存在咳嗽反射中樞,腦干或小腦病變會導致咳嗽反射中樞受損、造成反射障礙,而咳嗽反射利于排出呼吸道病理學分泌物與異物,所以咳嗽反射減弱或障礙極易誘發誤吸,這與李鑫等[14]研究認為腦干及小腦病變是吸入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一致。

表1 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發生誤吸的單因素分析

表2 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發生誤吸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吞咽障礙評分>24分易發生吞咽障礙:評分>24分說明處于高風險吞咽困難,延髓吞咽中樞損傷嚴重,患者出現隨意性舌運動時間延遲、吞咽肌肉運動協調性低等現象,攝食甚至唾液誤咽發生率提高,誤吸風險顯著提高。
(4)機械通氣時長≥7 d:機械通氣尤其是氣管切開等操作會損害正常氣道生理狀態,引發誤吸[15],本研究也認為長期機械通氣不僅不同程度損害喉環狀括約肌,破壞正常收縮與擴張,還與意識狀態密切相關,機械通氣時長≥7 d患者意識水平降低,胃腸功能退化、腹脹、胃內容物潴留量大,食管上部括約肌群受異常壓迫,以上現象均增加誤吸風險,此外,長期機械通氣者咀嚼及吞咽感下降、心理焦慮、抑郁、恐懼加重,也會誘發誤吸,影響康復進程。
(5)進食體位依從性低影響誤吸:一部分源于患者自身長期臥床,需常翻身與體位變換,當咽部抬高不夠、食管入口處抗張差,環狀咽肌無法松弛,會造成食物留滯咽部,易因胃內容物反流而發生誤吸,另外,醫護人員有關進食體位重要性宣教不足,患者因無法獨立調整體位,加上陪護執行力低、監督不足,無法確保患者最大限度吞咽,也會降低進食體位依從性,增加誤吸風險。
(6)鼻胃管應用是患者發生誤吸獨立危險因素:盡管鼻胃管、鼻腸管均會降低誤吸風險,但鼻胃管放置于胃內不同于,自空腸起送入營養液的鼻腸管,顯著增加因胃動力不足導致的胃潴留,以及返流、誤吸、嗆咳等并發癥情況,此外,臨床研究顯示,部分鼻胃管患者更易發生胃腸道功能紊亂、胃排空延遲、胃部痙攣等現象,營養液更易在胃內潴留,也會引發嘔吐或誤吸。
為減少誤吸情況發生,醫護人員規范化管理患者鼻飼管,掌握腦卒中吞咽困難發生誤吸危險因素,針對上述獨立影響因素,切斷誤吸途徑、減少誤吸及相關并發癥,提出護理對策如下:①體位護理。臨床普遍認為,可持續性營養液輸注患者最宜取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偏癱患者稍向健側偏斜,進食時可協助頭部前屈并向麻痹側轉,預防頭部過低引發食物或口腔分泌物逆流,導致誤吸,還可規避胃部壓迫膈肌和肝臟組織,促進腦血液循環與肝頸靜脈回流[16]。②進食護理。實際臨床中,護理人員應遵醫囑評估食物稠度級別,根據不同吞咽能力,制定黏性半流質、半固體、濃稠流食的精細個性化飲食方案,并配合安全進食的體位、一口量、速度、技巧,進食過程可設計人文關懷以提升心理支持,同時密切關注胃殘余量 (GRV)情況,GRV>100 ml時減緩營養液的輸注速度[17]。進食后加強口腔護理,溫水漱口、清除殘渣,降低牙周疾病發生率。③呼吸道護理。指導有效咳嗽咳痰、協助翻身拍背,盡早清除氣道吸入物及分泌物,對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患者,在合理氣囊壓力范圍內,加強監測頻率,嚴密觀察氣道癥狀、血氧飽和度,注意聽取肺部呼吸音,若出現顯性誤吸,及時取半臥體位,清除氣管內食物、阻止氣道阻塞。選擇材質柔軟、彈性好的硅膠胃管,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防誤吸型胃管[18]。④吞咽功能訓練。預評估患者吞咽功能,為不同患者分別制定唇部練習,下頜、面部及頰部運動訓練,舌、軟腭力量及控制,聲帶閉合,喉上抬練習,舌制動吞咽練習,等長/等張吞咽訓練,及呼吸訓練,加強各部位運動調控、力量與協調能力,并通過刺激訓練、呼吸道保護法等促進提升吞咽功能。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年齡≥65歲,腦干及小腦病變,吞咽障礙評分>24分,機械通氣時長≥7 d,低進食體位依從性,鼻胃管應用的患者更易發生誤吸,臨床工作中針對上述獨立高危因素應通過合理體位、進食、呼吸道護理,加強吞咽功能訓練,減少誤吸發生率。